封面
山西抗战纪事(一卷)
序
编辑说明
绪论:山西抗战历史透视
第一篇
一、中共中央、毛泽东部署华北敌后抗战
二、刘少奇在山西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三、八路军依托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四、八路军在山西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
五、战略相持阶段山西敌后根据地“反蚕食”斗争
六、日军“治安肃正”计划与根据地“反扫荡”斗争
七、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和建设
八、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三三制”民主建政实践
九、晋冀豫根据地改造旧政权、建设新政权
十、山西敌后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
十一、“整风运动”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党的建设
十二、山西敌后根据地“廉洁政府”建设
十三、加强抗日根据地党的“一元化”领导
十四、日军在沦陷区实施“以华制华”政策
十五、第二战区从联共抗日到“晋西事变”
十六、阎锡山恢复省党部、组织“同志会”
十七、日军诱降与阎日谈判
十八、第二战区推行“兵农合一”政策
十九、白求恩大夫在五台
第二篇
一、山西敌后抗战与《论持久战》思想
二、第二战区南口争夺战
三、大同会战
四、平型关战役
五、中国军队死守崞县、原平
六、忻口战役
七、夜袭阳明堡
八、连环伏击七亘村
九、苦战娘子关、保卫太原城
十、突袭神头岭
十一、晋东南反击“九路围攻”
十二、吕梁山三战三捷
十三、中国军队坚守黄河北岸
十四、晋绥军转战晋西南
十五、第二战区发动“冬季攻势”
十六、百团破袭大战
十七、中条山大会战
十八、日军“C号作战计划”覆亡始末
十九、沁源围困战
二十、晋绥军区1944—1945年秋春攻势战役
二十一、工人武装自卫旅在硝烟中成长壮大
二十二、成成中学举校投笔从戎
二十三、晋绥民兵书写的人民战争
二十四、八路军众将领群聚山西
二十五、八路军女情报科长
二十六、牺牲在山西战场上的国军将领
二十七、归国华侨投身山西抗战
二十八、山西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山西抗战纪事(二卷)
第三篇
一、日军入侵后的百姓生活
二、日军暴行造成的痛苦记忆
三、人民群众中生长着的抗日意识
四、日军利用宗教的侵略和掠夺活动
五、山西宗教界人士参加保家卫国斗争
六、五台山佛教救国同盟会“上马杀贼”
七、回民义勇队中的抗日英雄
八、日军利用鸦片毒化山西
九、敌后根据地的禁烟运动
十、敌后根据地的救灾与医疗
十一、改造“二流子”运动
十二、敌后根据地颁布条例改革婚姻制度
十三、山西开明士绅支援前线
十四、山西武林人士救国图存
十五、晋西北根据地的拥军优抚运动
十六、慰安妇:被侮辱、被损害的群体
十七、山西妇女在争取解放中走上抗日战场
十八、山西抗日女英雄
第四篇
一、白手起家:敌后根据地初建时的经济
二、减租减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三、敌后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与互助合作
四、敌后根据地进行的粮食战和棉花战
五、从修理到制造: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六、敌后根据地的煤矿生产和制度变革
七、由小到大:山西敌后根据地的纺织业
八、支持抗战与改善民生并举的工业经济
九、另一条战线:与日寇进行商业斗争
十、敌后根据地的开源节流措施
十一、敌后根据地的银行建设和金融发展
十二、敌后根据地发行抗币和统一货币
十三、第二战区的“公营企业”
十四、第二战区的“自给自足”政策
十五、第二战区的金融活动
十六、日伪掠夺山西经济资源的统治机关
十七、日军“以战养战”掠夺农产品
十八、日伪掠夺粮食实行“粮食配给”
十九、日军对山西煤炭资源的垄断和掠夺
二十、日军以军管名义掠夺工业产品
二十一、日本为军需服务的军管轻工企业
二十二、日军在太原、大同等地进行商业垄断
二十三、日伪政权聚敛财政的政策
二十四、日伪政权在山西强化金融侵略
二十五、日军在山西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第五篇
一、日本侵略者在山西的文化侵略活动
二、荡气回肠的《在太行山上》
三、《游击队之歌》在临汾诞生记
四、抗大总校、前方鲁艺合演《黄河大合唱》
五、抗战戏剧积极服务对敌斗争
六、新秧歌剧和新歌剧的兴起
七、活跃在敌后的太行山剧团
八、贺龙与战斗剧社
九、融入抗战精神的襄武秧歌
十、左权小花戏、民歌成了斗争武器
十一、流传在敌后根据地的抗战歌谣
十二、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出版活动
十三、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出版斗争
十四、太行敌后根据地的报刊出版工作
十五、太岳敌后根据地的报刊出版活动
十六、从根据地发往敌占区的报刊利器
十七、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纸
十八、沦陷区和根据地的春节两重天
十九、新节日点燃新希望
二十、名震太行的盲人抗日宣传队
二十一、走进吕梁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山西抗战纪事(三卷)
第六篇
一、榴花初开、晋人拓荒
二、追悼鲁迅、春在何方
三、西北战地服务团来了
四、第二战区的抗战文学刊物
五、作家们的随军战事记录
六、来自重庆的作家战地访问团
七、来到民族革命大学的作家们
八、产生在日军大“扫荡”中的文学作品
九、本土作家笔下的第二战区
十、太行诗社集聚起的诗人群体
十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入山西
十二、人民作家赵树理
十三、《吕梁英雄传》的创作和问世
十四、晋绥新文学作家群
十五、抗日将领在山西的抗战诗篇
十六、抗战文艺全面开花
十七、“七七七”文艺奖金征文
第七篇
一、民国教育模范省——山西
二、日本侵略者对教育资源的毁灭性破坏
三、敌后根据地重建、巩固和发展初等教育
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干部学校
五、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
六、第二战区普及义务教育
七、晋西南抗战时期的中等教育
八、山西大学南迁克难、坚持办学
九、民族革命大学的兴衰
十、紧切抗战主旋律的社会教育
十一、伪教育行政机构实施的奴化教育
十二、披着“新民”外衣的奴化学校
十三、日伪以奴化教育为核心推行的社会教育
十四、培养高级亲日分子的留日教育
十五、“里红外白”的汾南抗日学校
十六、形式多样的反奴化教育斗争
第八篇
一、“囚笼政策”与晋东北的“无人区”
二、“棉花增产运动”
三、日军在山西强迫种植罂粟
四、日军“四三木厂”与森林资源掠夺
五、日军华北开发公司的掠夺计划
六、日军的“国防资源的有效获得”掠夺性政策
七、“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
八、日军不择手段地抢夺盐业资源
九、惨绝人寰的生物战
十、令人发指的化学战
后 记
致谢
更新时间:2020-08-19 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