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段清波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文物考古19.2万字

更新时间:2019-12-20 17:22:25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恐怕未有出其右者。司马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用极为简练、高度概括的文字记录了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一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急政”,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迅速崩溃。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间,秦始皇被历代大多政治家、史学家塑造成“暴君”的象征。营造秦始皇陵、兴建阿房宫、构筑“万里长城”、开通“直道”与“驰道”及“焚书坑儒”等,成为秦始皇“暴戾”政治的集中体现。“万里长城”及其相关的“直道”、“驰道”工程,它们之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我想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至于“焚书坑儒”现在学术界已有不同说法。为了将都城从“渭北”迁建“渭南”,秦始皇晚年修建的“阿房宫前殿”,已被近年来的秦阿房宫前殿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究明其属于未完成的工程。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所说的“阿房出,蜀山兀”、秦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等,无疑是“以古喻今”。在秦始皇的上述诸多“工程”中,开展考古工作最多的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因其作为世界“四大陵墓”(埃及胡夫金字塔、秦始皇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日本仁德天皇陵)之一而享誉世界。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的考古发现,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现与研究,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而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现与研究,尤以近年来的考古工作收获最丰。段清波教授的《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恰恰就是近年来关于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现研究的重要著作。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1-03-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段清波
主页
  • 会员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横扫六国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他将一个朝代深深的烙印在历史长河中。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地下陵墓,续写了无数民间传说。千年后,世人仍然对这座辉煌的地下宫殿充满无限遐想。水银江河、奇珍异宝、严阵以待的军队,都让人们心驰神往。他修建阿房宫,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在世人的想象中,那该是一座多么富丽堂皇的宫殿!千百年来,有人说他残暴,有人说他贪婪,也有人说他奢靡。秦始
    段清波普及读物11.2万字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主要是选择比较有特色、内容相对完整、有代表性的十种敦煌写本蒙书:《新合六字千文》《开蒙要训》《孔子备问书》《古贤集》《百行章》《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新集严父教》《崔氏夫人训女文》,分题解、录文、校释三部分进行了写本的比对、校勘和注释。“题解”部分总体介绍写卷的基本情况、学界的研究情况;“录文”部分结合各写卷对文献进行识录;“校释”部分对文献进行校勘、注释。希望通过对敦煌写本蒙书
    王金娥历史18.9万字
  • 会员
    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百年来发现的大量简帛,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误记或谬篡,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军事史以及语言学、文字学、哲学、医学、地理学乃至天文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学科的发展。本书全面展示了百年来出土的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
    李均明 刘国忠 刘光胜 邬文玲历史66.1万字
  • 会员
    山东作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代石刻数量大,分布广,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丰富,见证了山东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一部镌刻于石的山东通史。本书主要依据具有代表性的曲阜儒家石刻、济宁汉代画像石、泰山封禅石刻、高密与淄川郑公祠石刻等,对孔子及后裔、汉代山东社会、唐玄宗与宋真宗泰山封禅、郑玄与范仲淹历史形象的演变等问题进行考察,从而让山东古代社会历史以更清晰、更完整、更真实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孟凡港历史28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内藏有珍贵的宗教典籍、文献资料、手抄经卷,还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书画、名人信札题跋等多种典藏文物。本书收録了文博馆珍藏的古籍文献六十九种,多数为明清善本,且有几种是目前极为珍贵的孤本,如《渊颖吴先生文集》被鉴定为元刻本,是目前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对此数十种古籍逐一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图书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并附有高清书影。
    金延林编著历史8.5万字
  • 会员
    通过对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研究,认为墓志碑铭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撰写者因个人写作习惯、政治因素和个人立场的影响,导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隐晦、或有所侧重。同时,墓志碑铭的撰写也会受到来自丧家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总体而言,书稿把北宋墓志碑铭作为“文本”进行分析,作为一种书写活动,墓志碑铭相关内容并非“隐恶扬善”所能完全涵盖,明晰此问题,不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方式、内容
    仝相卿历史19.6万字
  • 本书探讨古蜀文明与以中原文明为主导的黄河文明及长江中下游文明的血缘关系,进而确立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地位;亦将古蜀文明置于全球史视野之下,由此观察古蜀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史的作用。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同源同体,相辅相成,四五千年一路过来,栉风沐雨而风颜不改。
    屈小强历史13.2万字
  • 会员
    本书对河西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时期镇墓文、墓券做了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上卷收录目前所见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89例,墓券、衣物疏、名簿、铭旌、爰书等墓葬文献39例,其中包括河西地区新发现的墓券、衣物疏等,也包括吐鲁番地区发现、体例、格式与河西地区相近的墓券或衣物疏等,并参照相关资料对镇墓文逐一释读、断句,并附之以摹本或镇墓瓶、墓券相关图片,为相关墓葬文献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本书下
    贾小军 武鑫历史14.5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杜甫生前流寓所经及卒葬地为线索,以流传后世的故居、祠、墓、亭台楼阁等杜甫遗迹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杜诗学、文献学、沿革地理学等方法,深入考辨了西安、鄠县、鄜州、延安、秦州、成州、栗亭、成都、梓州、阆州、夔州、偃师、巩县、耒阳、平江等十五地杜甫遗迹的创建源流、历史变迁及文化价值。全书章节各自独立又彼此勾连,描摹了有唐至今杜甫遗迹宏阔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杜甫千载以来历久弥新的社会
    王超历史23.4万字
  • 会员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编,商代考古的论文14篇,既从宏观上总结数十年来殷墟地区商代考古发掘的收获,也从微观上对殷墟发掘中发现的一些遗迹(如基址、墓葬、车马坑等)及遗物(如青铜礼器、兵器、刀等)进行具体的研究。下编,甲骨学与文字学的论文26篇,内容涉及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释、研究;论述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并将二者结合来研究甲骨文的字义及卜辞中的相关内容,
    刘一曼历史44.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