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在线阅读
会员

《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

贺骥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5.8万字

更新时间:2019-08-30 19:13:19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中的美学基本概念出发,从六个方面来展开“歌德文艺美学”这个论题。第一,《<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评介了歌德的自发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阐明了他的自发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其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第二,《<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基于歌德调和的天性。将他定性为折中主义者,他认为艺术美就是形式美和内容美、感性形象和理性观念的有机统一体;《<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还分析了歌德独立而自信的习性,正是这种习性驱使他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文学场中率先发起了一场培养纯粹艺术的符号革命,捍卫了古典自主美学。第三。《<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探讨了歌德的创作论,歌德认为艺术创造主要仰赖想象办,想象力是把自然真实提升为艺术真实的重要手段;他将天才视作卓越的创造力,并用魔性来解释天才。第四,《<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分析了歌德的自然观,歌德从自然主义出发。并以具有普遍性和理想性的古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创建了古典现实主义美学;他以经验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在特殊中表现一般”的典型化创作方法。第五,《<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介绍了歌德所作的艺术品内部研究,他将艺术品分成三个有机的结构性要素(素材、意蕴和形式),提出了特征说,他将特征定义为表现对象既有个性又有普遍性的意蕴,而对意蕴进行形式化的艺术处理之结果就是艺术美。第六,《<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评介了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它指的是国际性的文学交往。《<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结论是:歌德的文艺美学是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古典现实主义美学。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4-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贺骥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近二十年来伊格尔顿对文学的本质、文学与虚构、文艺审美与伦理道德等基础问题的讨论,表现出一种回归古典尤其是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倾向:伊格尔顿明显“化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伦理学、形而上学思想。本书试图通过一种总体化视角对他的这种回归予以审视。
    阴志科文学17.3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4年年会精选论文集,这些论文在很多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学术观点。按照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民族理论建设、少数民族跨学科研究四个板块进行编辑,旨在反映当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建设性的学术资料。
    朝戈金 尹虎彬 杨彬主编文学60.2万字
  • 会员
    安徽历史上文学要籍众多,且多有影响,对其进行论述是很有必要的。本书对先秦至清末(1840)的皖籍文学家现存重要文学创作、重要诗话文论著作或编选的重要诗文集共100余部进行解题,每题范围为作家生平事迹、主要著述及版本、重要文学要籍内容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尤以后者为重点,对安徽省文学要籍的总体研究有新的突破,对地方传统文学和文化见建设提供学术资源。
    郭全芝文学40.5万字
  • 会员
    《老子》英译的悠久历史和众多译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本书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选取理雅各、韦利、刘殿爵、韩禄伯和米切尔这五位译者的《老子》英译为研究对象,采取“社会历史语境+译者/译作+译文读者”的综合研究路径,描述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译本的特点,并将译者和译本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尝试发现和解释社会历史语境与译者、译本及读者之间的关联。
    吴冰文学17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作者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书聚焦于对现代作家佚文的挖掘、校勘与阐释,涉及的对象有鲁迅、冰心、冯至、姚雪垠、王西彦、叶公超、高长虹、周佛吸等。作者秉持“报纸是现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国报纸、副刊是现代文学重要的史料库”的观念,运用朴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民国报纸的“田野调查”,搜集和整理现代作家的诸多佚文,以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作出贡献。
    刘涛文学26.9万字
  • 会员
    作为文学评点大师,金圣叹关心的是一部作品的文本优劣,探寻的是文学形式本性。他主要采取以文观文的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美丑利弊,揭示作者行文用心,指点读者赏文门径,从而展示文学文心之美、文辞之美、章法之美、分解之美。本书力图总结金圣叹形式批评的特点,探讨他如何透过形式把握文本意蕴,如何在艺术和科学之间寻求感注与理性的张力。
    樊宝英文学23.3万字
  • 会员
    英国19世纪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的语境中,本书以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文本为中心,考察“趣味”概念在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发展轨迹,尤其关注上述阶级焦虑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科学、音乐、美学等)之间的对话,以发现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中产阶级是如何获得自身的文化认同并成为英国19世纪文化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有关“趣味”话题的讨论早已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与公共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就
    何畅文学11万字
  • 会员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本书试图对这一时期的叙事诗进行系统的梳理。全书确定叙事诗的内涵,分析叙事诗产生的原因以及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等不同阶段的叙事诗的基本情况。围绕不同时期叙事诗发展的内在理路,就热点与焦点问题展开研究,描述与把握这一阶段叙事诗的演进轨迹。并借鉴西方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模式上总结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
    李鸿雁文学24.3万字
  • 会员
    本書力圖結合個案論析與整體研究、兼顧歷時性的梳理與共時性的比較,來進一步深化對北宋中后期詩歌流變的研究。本書選定該時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之關係為研究對象,從分析詩歌中所運用的佛教典故、所藉用的佛教術語入手,結合當時文人與佛教關係的考察,尋繹文人接受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及其佛學思想體系的構建生成,並通過解析該時期士大夫知識構成及演變之特點,深化對該時期詩歌流變原因及過程的研究。具體結構上,本書主要通過
    左志南文学31.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