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英国文学入门
更新时间:2020-08-04 14:48:15 最新章节:第12章 简明参考书目
书籍简介
文坛大师博尔赫斯的私家英国文学课。本书由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与玛丽亚·埃丝特·巴斯克斯合著,按照时间顺序对英国文学进行了梳理。英国文学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国家文学之一,它不是由众多的流派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考虑到英国文学的这一特点,作者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开始,着重介绍每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并且特地辟出篇幅专门论述了英国戏剧、浪漫主义运动等,目的是激起读者对英国文学的兴趣,促使读者对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了解英国文学的入门读物。
品牌:上海译文
译者:温晓静
上架时间:2020-07-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译文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大众媒介全面参与并有力推进着我国文学的快速演变,杂志书就是新时期媒介融合的最新呈现。本著作选择新文学生态下的青春文学杂志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梳理青春文学杂志书发展历史入手,运用文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外部生态变化及其对内部生态中作家(编辑)、文本、读者、传播媒介、营销渠道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与关联变化,文学19.6万字
- 会员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苏文学批评家的两部专著。《列宁文艺思想与当代》是作者主持的“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1997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卢那察尔斯基文艺理论批评的现代阐释》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00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里选了作者撰写的《导论:卢那察尔斯基其人》、《上编: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思想》,《中编:文艺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文学31.6万字
- 会员本书以“中国当代小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为核心,旨在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小说文本置于与佛教文化关系的发展脉络中,考察佛教故事原型、基本观念、话语表达方式对故事本体的塑形及小说精神内涵的生发;对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体例、时间及空间结构的创设意义;对特定意象、意境及语言表达方式的生成与开掘等。通过将中国当代小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放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中梳理,突破了前人指证性的研究和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深化和文学20.3万字
- 会员“先锋”与“民间”,是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中重要的两极:前者追求叛逆、前卫、飞扬、超越,后者则呈现出自然、鲜活、原始、本真;前者求新思变,后者则固本溯源。本书围绕“先锋”和“民间”话语展开,从话语理论的探讨和文学批评实践出发,结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湖北地域文学批评等前沿问题,从点到线、由线而面,将经典作家个案解读、现代诗歌转型研究、特殊文学思潮现象分析、整体社会历史文化观照等统摄起来进行考察,文学23.8万字
- 会员本书借用认知诗学的诸多理论,如认知语法理论、认知突显理论、认知隐喻理论、认知叙事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尤利西斯》在话语和叙事层面的语言创新艺术和叙事技巧,以及其认知语用功能和认知叙事功能。本书建立了一个基于认知诗学理论、由话语和叙事两个层面组成的认知分析框架。从话语层面讨论突显的语言表征形式,如非言语声音、词汇创新、文体仿拟、认知隐喻、认知思维风格等层面的认知阐释,揭示乔伊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文学20.2万字
- 会员海外华文文学,本质上就是从“跨界”而产生的学术空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华文文学拓展与发展的动能也源自作家自发与自觉的反复“跨界”。本书通过对“跨界”现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寻海外华文文学发展中的新动向,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性学术命题,从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学科等角度,发掘、清理、研究具有趋势性、冲击性、持续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现象。文学27.5万字
- 会员本书从形象构建的角度还原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如何接受美国文学,阐释其内在逻辑和历史文化意义,不仅揭示了中国文人认知、选择美国文学的基本状况和美国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多元呈现形态,而且分析了美国文学形象构建、美国形象构建与中国“自我”形象构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文学23.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