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李渔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4 20:09:19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着眼于李渔文化品格及其成因的考辨研究,梳理影响李渔一生的主要线索,选取一些存有争论但又对李渔一生极为关键的问题作深入研究,力求较为客观地描述李渔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阐释李渔人生选择、思想演变、创作风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从历史的高度,全方位地去把握李渔,还原李渔。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探讨李渔早期人生选择几个关键环节中李渔的心理动因,第二章第三章探讨医学修养与养生哲学对李渔思想、创作的深刻影响,第四章是李渔思想观念中几个问题的专论,第五章探讨李渔技艺观念与技艺修养对其创作的影响,第六章论及李渔词与词学,第七章是关于《合锦回文传》、《肉蒲团》两篇小说著作权的考论。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成全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胡辛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现代以来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创作经由丰富的生命体验、感悟而朝向地域与传统精神扎根,魅力持久。这是一部解读、认知胡辛创作的评论集。涵盖了近四十年来评论胡辛及其创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学、影视、陶艺等领域,勾勒出胡辛对赣地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别样言说与深情表达。视角多元,形式多样,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评点,又有潘际銮院士的长者言说;既有学者教授文学46万字
- 会员本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城市文学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本书以当代河南文学为研究视点,通观其城市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重回文学现场,在解读文本、考释史实的基础上,本书剖析其间的地域属性、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城与人的发展史。河南的城市文学不仅触及了城市文学的普遍性问题,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地方经验,包括历史积淀、古都文化下的城市光影与气韵、现代化进程中特定的心灵状态。而通过挖掘文学与历史经验所寻文学17.6万字
- 会员城市是由各式空间与建筑片断构成的整体,文学家对城市的书写掺杂着个体的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本书以建筑书写为焦点,结合空间叙事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构形的权力关系对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叙事进行全面考察,探绎建筑与城市景观、空间、符号、身份在文学层面的互动关联,从而勾勒出一套有别于以往的“文学城市”地图。文学17万字
- 会员本书在现代空间理论视阈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空间的不同层次: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精神信仰空间为经,以英雄史诗、抒情诗歌、圣徒传记、智慧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为纬,探讨了重点文本所阐发的空间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体与居住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作家们积极致力于将空间这一抽象而广泛的概念转化为能够体验和感知的地点、景观、区域、边界等具体的空间表文学16.1万字
- 会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幻小说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从对技术模仿的描写进入人类学和宇宙哲学领域,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在这一创作的嬗变过程中,以模糊的边界、包容的中心为特征的“暧昧”美学逐渐发展形成。本书以美国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K.LeGuin)为例,通过全面考察勒奎恩作品“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人与技术”“人与自然”“东西方文化”这五对二元关系,从时空、精神、文学26万字
- 会员本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文艺批评理论探讨与小说文本分析相结合,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探讨他如何在继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创新。纳博科夫的创作,既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又是为表现后现代社会人类经验而进行的艺术创新,实现了深刻的思想意义与创新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文学19.7万字
- 会员本书以生态伦理为切入角度,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为基础,从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中生态伦理意识的确立、表现以及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展开,结合具体文本对这一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一次专题性归纳。传达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对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生命在自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其中所呈现出的生存状态、简约、环保的生活理念和儿童“自然感性”生活回归等关系的生态思考,就新时期儿童文学如何更好地担当起肩负的使命进行深入思文学18.8万字
- 会员古代的京都不仅是“天子之所居”和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学术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学的空间和地图上占据最核心的位置。长安和洛阳在唐代被视为“东西帝王宅”,亦被唐人惯称为“两都”或“两京”。作为唐代文人最集中的活动场域,兼具地域、城市及帝都多重文化的特殊属性,两京对唐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因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和在唐代政治地位的差异,长安和洛阳相应生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京城文化,唐代诗歌对其亦有文学27.5万字
- 会员本书借用认知诗学的诸多理论,如认知语法理论、认知突显理论、认知隐喻理论、认知叙事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尤利西斯》在话语和叙事层面的语言创新艺术和叙事技巧,以及其认知语用功能和认知叙事功能。本书建立了一个基于认知诗学理论、由话语和叙事两个层面组成的认知分析框架。从话语层面讨论突显的语言表征形式,如非言语声音、词汇创新、文体仿拟、认知隐喻、认知思维风格等层面的认知阐释,揭示乔伊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文学20.2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本书首次论证了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向关系:世界文学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又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本书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旅行的概念;世界文学不是各国/民族文学的总汇,而是指那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世界文学经典的评价应当依循某种普遍的标准;在世界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应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应通过不断在世界上发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学;在确定世界文文学理论63.1万字
- 会员本书通过细致梳理鲁迅在台湾传播、接受的文献史料,力求直观而完整地呈现鲁迅在台湾传播的历史轨迹,同时亦对史实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深入的理论阐释,概括鲁迅在台湾文学、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本书所提示的“台湾鲁迅”经验,不仅可为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而且也丰富了“中国鲁迅”与“东亚鲁迅”形象的历史细节和精神面向,对于重新勾勒鲁迅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理论50.6万字
- 会员在希尼诗歌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确立了希尼爱尔兰人、爱尔兰诗人、爱尔兰天主教徒、英语诗人等多元身份标识,同时为在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中处理身份问题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开启了一个有益于交流和讨论的空间。诗人也试图以历史的融合性打开政治的边界,呈现一种既能回应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又能体现诗歌艺术审美价值的新的写作范式,致力于在文学作品中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想象世界。同时,诗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构创造了文学理论12.3万字
- 会员本书从动物研究视角出发,兼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生态批评、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后人文主义和认知动物行为学等理论,重点考察库切的《动物的生命》、辛哈的《动物之人》、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温顿的《浅滩》等当代新英语小说中的动物书写,探究关于动物的文学再现及象征意涵与真实动物之间的关联,论释对动物的不同认知如何影响其在人类社会的命运及人类自身,分析文学文学理论35.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