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据说,春秋时晋国公族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也就是韩万,他是曲沃庄伯的弟弟。毕万受封于“韩原”这个地方,其子孙就以韩为姓。韩武子及其后代,几乎全是晋国大夫。他们的职位之高、权势之大,为世所罕有。到了周烈王时候,终于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之事。后来,韩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建都平阳,韩地日广,后又迁都到现在的河南。韩姓就是这样先从山东繁衍到今陕西、河南的,最后播迁至全国各地。
秦统一六国以后,韩国王族的后代纷纷以韩为姓。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少数民族由复姓改为单姓的也有很多,其中与“韩”近音而改姓韩的就有好几个。另据记载,汉武帝时有朝鲜人韩陶,唐宪宗时有倭国人韩志和,这些是异国韩姓血统的融入。
一、郡望堂号
韩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郡、南阳郡两处。
颍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此支韩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末年韩骞。
韩姓的堂号主要也是“颍川”、“南阳”,还有“泣杖”和“昌黎”等。
二、传承有序,播迁明晰
纵观韩姓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其传承有序、播迁明晰,为姓氏史之罕见。
韩王信家族是古代史上中国韩姓发展的主支,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韩武子。韩姓最早居住在现在的陕西韩城一带,后陆续迁到山西、河南。后韩王信的子孙又辗转迁徙,逐渐向各地播迁。这一支脉有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与汉武帝关系密切的韩嫣、跟随卫青北击匈奴的韩说、出击匈奴并斩敌首百余的韩增。唐朝是韩姓后代由中原向沿海播迁的重要时代。唐韩瑷死于贬居地振州后,他的子孙纷纷散落到广东南海各地。韩休在朝时,刚直不阿、廉洁奉公,名冠京城。
韩愈家族世代为官,也是韩姓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历史源远流长。韩愈是北魏韩茂的后代,其族原属匈奴人。到了韩愈后代的支脉,逐渐发展到安徽、广东、河北等地。韩愈这一支有对韩愈多有影响的韩会、后世位列仙班的“八仙”之一韩湘,还有为国捐躯的将领韩。在宋代,还出现了宰相韩琦。据记载,韩琦家族是宋代播迁最广的一个家族。南宋还出了个抗金名将韩世忠。到了元朝则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明朝出了一个烈女韩希孟。清代有作家韩小宿。近现代有电影演员韩兰根,原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历史学家、蒙古学家韩儒林等。
三、韩姓名人
1.法家宗师韩非
韩非出生于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自幼聪明过人,与李斯一同师承荀子。他长于写作,却不善言辞。韩非曾多次上疏韩王,提出富国强兵的建议,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能、赏罚分明。但是韩王不为所动,韩非只好退而发愤著书立说,写成包括《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55篇作品、10余万字的《韩非子》。他的书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罢,拍案叫绝。为了得到韩非,秦王于公元前234年发兵韩国,昏庸无能的韩王只好交出韩非,以保得自己的一时平安。可是韩非在秦国还不到一年,就被李斯等人陷害自杀。
韩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理论家。他的思想涉及广泛,包括政治、法律、哲学、社会、财经、军事、教育、文艺各个领域,为秦始皇实施中央集权、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1_0001.jpg?sign=1739630395-LRyMGAR4QVWpqEiKM5chVXoF58mDDiIg-0-6ced19cabdd5b6e37ca5c51a3956f705)
《韩非子》书影
韩非的法治思想来源于荀子、商鞅、申不害和慎到,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战国前期的“法”“术”“势”三家思想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制思想体系。他认为只有实行法制才可以顺利地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只有统治者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势,才能推行法制;有法有势而无术的话,统治者就会大权旁落,利益受到损害;有术无法就不能有效地推行政令,国家就不会富强。
韩非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上主要有以下几点:他主张统治者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可因袭旧法,墨守成规;他还主张论功行赏,提倡“耕战”。他认为国家富足要靠农民,抵抗敌人要靠军队,耕战政策是国富兵强的根本;他认为君权集中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要求定法家于一尊。他激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和墨家。
韩非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君臣的关系是当时社会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处理好这对矛盾是关系政权安危的头等大事;而国君和人民的关系也是对立的矛盾。他抛弃仁义,主张国君对人民必须实行强制,用刑罚镇压人民是最有效的手段;他还认为由于利害的不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君民等等,不管是哪种人群,和对立的一方都存在着矛盾。
通过《韩非子》,我们能看出韩非也是一位语言文学大师,他用恢宏的气势、透彻的说理、华美的文采,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客观、翔实、丰富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的社会面貌。他的著作堪称先秦的散文巨著之一,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
2.用兵如神的韩信
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秦末淮阴人,自幼丧父,家境穷困。他酷爱武艺,善于用兵,一生战功赫赫,功勋卓著,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起初,刘邦并未发现韩信的才能,只让他当一个管粮草的小官。后来经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才设坛备礼,拜韩信为大将。
拜将之后,韩信给刘邦分析了形势,他建议刘邦出兵关中,把关中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关夺取天下。他说:“大王入关中时曾约法三章,对关中百姓秋毫无犯,关中百姓都盼望您回去做关中王,大王的部下又大都是关东人,可以借此契机,依靠关东人东征,定会取胜。”韩信的一番高论,令刘邦相见恨晚。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为占领关中用的一个策略。刘邦入汉中时,为了表明不再东出争夺天下,也为了防止关中三王的袭击,烧毁了关中到汉中的栈道。韩信派出人马去修复栈道,好像要从这里进军关中,他自己却率军迂回绕到陈仓,从那里突发攻击,一举大败章邯等三王,占领了关中。
第二年,韩信又挥师东出函谷关,打败项羽的4个王,大军直逼项羽老巢彭城,成功阻止了项羽西进,同时还占领大片土地。
虽然韩信成功阻止了项羽西进,但是先前归降的诸侯又都背叛了刘邦,被任命为左丞相的韩信又奉命平定诸王之乱。
韩信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魏地,俘虏了魏王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3_0001.jpg?sign=1739630395-vJufz3Qq3R2BrgdreLTxXDR1MP3m4gQC-0-744b0b4acf4ecdedc74f36c0dd6ad073)
萧何月下追韩信
讨平魏国之后,韩信又奉命去讨伐赵国。赵国在地势险峻的井陉口屯集大军,严阵以待。这时,韩信的精锐部队已经被刘邦调走,兵微将寡,敌人又占据有利地势,形势对韩信非常不利。于是,他将计就计,先派一支人马出井陉口,背水布阵。赵军统帅陈余见韩信背水列阵,犯了兵法的大忌,以为消灭汉军、活捉韩信的机会来了,就下令赵军全部出动,向汉军掩杀过去。汉军背水一战,果然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将士个个勇猛顽强,拼命冲杀。这时,韩信预先埋伏在山上的2000精锐轻骑,趁赵军倾巢出动之际,火速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军旗。混战中的赵军看到自己的营垒里全是汉军的旗帜,以为主帅被擒,营地已经陷落,一下子乱了阵脚。汉军两面夹击,打得赵军落花流水。
平定诸王叛乱、占领齐国之后,韩信向刘邦请立为假齐王。刘邦为了让他守住齐国,封他为齐王,但同时却调走了韩信的许多军队。
即便如此,此时的韩信对楚汉的胜负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派人拉拢他,韩信不为所动。公元前202年,得到封地的韩信挥师南下,与刘邦会合,在垓下消灭了项羽最后的力量。可是,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军权,让他到下邳就封,改封为楚王。
公元前201年和公元前196年,韩信先后两次被人告发谋反,第一次刘邦采纳陈平之计,伪游云梦,趁机捆了韩信,但还是赦免了他,把他降为淮阴侯。第二次有人告发韩信和叛臣陈豨联合谋反,吕后和萧何设计擒杀了韩信,夷灭其三族。
作为军事家,韩信著有兵法三篇,并参与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还收集补定了军中律法,奠定了中国军事学术研究的科学基础。
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父母双亡,由长兄抚养长大。13岁时,兄长又病死,只好随嫂子郑氏回了老家。虽然家世艰难,但韩愈却奋发好学,颇有志向。他7岁开始读书,13岁便能写文章。“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 “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今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在韩愈的这些诗句中体现了他关心国家兴亡的政治抱负。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01.jpg?sign=1739630395-MeDvgFGfTPquaPcJyzzplPgmjZUpHqWr-0-c433694efc9b917c703274ac6d0a71e3)
韩愈书法
然而,韩愈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20岁时,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连考3次都名落孙山。后来,在梁肃的推荐下,才得中进士。韩愈又连续3次参加吏部举行的考试,均未中选。贞元十二年(796年),也就是韩愈29岁时,被荐为观察推官的小官。贞元十七年(803年),韩愈到京师听候调选。先后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可是,贞元二十年(804年),他又被贬到广东阳山做县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死,顺宗即位,韩愈被调到郴州待命。元和元年(806年),他被召拜国子博士。又经过几次调迁,升降,终于在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被任为吏部郎中史馆修撰,职掌编写国史。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任考功郎中知制法,负责为皇帝撰写百官任免的命令,进入了统治集团的上层。
韩愈一生经历了唐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5个朝代。为官期间,韩愈不怕得罪皇上,坚决排斥佛教,以免在思想、道德领域对儒家的正统地位构成巨大威胁;在藩镇问题上,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唐宪宗时,韩愈积极协助宰相裴度,任行军司马,参与了朝廷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的军事行动。
韩愈把中国古代散文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创作中摈弃陈规、独辟蹊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极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概括力和感染力,善于熔炼古人的语言,铸造新的词语,创造了大量新的语句和词汇,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由于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巨大作用和他出色的创作,后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中唐韩孟诗派的领袖,与元白诗派相对立。他一生留下了400多首诗篇,对后世尤其是宋代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初二,57岁的韩愈病故于首都长安,朝廷赠礼部尚书,世称韩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