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黄帝的五世孙中,有一个叫宴安的,曾辅佐舜,因功被封在曹地(据传在今河南灵宝),做了曹姓部落的首领。夏时,曹部落迁到了今河南滑县;商时,他们又迁到今山东定陶。武王建立周朝后,把弟弟叔振封为曹国(今山东定陶)的国君,而曹安后代则被改封到邾地(今山东邹县),建立了邾国。由于邾是小国,常遭受鲁国的欺侮,最终被楚国所灭,共传了二十九世,他们又被迁移到邾城(今湖北黄冈)和齐、鲁等国。他们把“邾”字中的“邑”旁去掉,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辱。因此,曹安成为后世朱姓的始祖。
一、郡望堂号
朱氏的郡望主要有吴郡、沛郡、河南郡、凤阳郡等。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
吴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此支朱氏,为沛郡世祖朱诩之后。
河南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裔。
朱氏的堂号主要有“白鹿”、“居敬”、“凤阳”等。
二、两代王朝皆朱姓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皇帝是同一个姓的不多,但五代后梁和明朝天子都姓朱。
唐朝末年,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因作战勇猛而随军入长安,任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中和二年(882年)九月,朱温见义军处境日渐艰难,便叛变投唐,唐僖宗封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唐天祐四年(904年),朱温废李柷称帝,以开封为都城,国号梁,改元开平,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成为后梁太祖。
朱温一向荒淫好色,到了晚年,更是放纵淫乐,常常召自己儿子的夫人入宫服侍,视若妃嫔。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容貌出众,尤受朱温宠爱,因此,朱温想立朱友文为太子。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温的二儿子朱友珪得知妻子在宫中所了解到的情况,便勾结禁卫军杀了朱温。第二年二月,朱温的三儿子朱友贞以讨逆为名,杀友珪自立,是为后梁末帝。923年,后梁为后唐李存勖所灭,李存勖杀尽朱温后裔,只留下骂过朱温的朱全星后人一支。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由于他想削藩,燕王朱棣便起兵攻下南京,宫中大乱,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把都城迁到北京,改元永乐,随后出现了“仁宣之治”。再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兵俘获。明武宗即位后,明朝进入祸乱时期。明世宗朱厚熜因为信道而对宫女苛刻,差一点被宫女密谋勒死。明穆宗时期有海瑞、张居正等名臣,出现中兴局面。明神宗在位49年,曾20年不理朝政,魏忠贤乘机大肆迫害东林党。明朝的最后三个皇帝中,光宗在位只有一个月,因服用红丸而一命归西,继位的熹宗在位也只有7年。末帝朱由检(崇祯)上台前怕被魏忠贤暗算,自备食物,夜晚也不敢睡觉,秉烛而坐,即位后立刻处死魏忠贤。他想重振大明江山,因而勤于政务,但彼时祸患已积重难返。后逢李自成起义,吴三桂又引清兵入关,他还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李自成农民军攻进北京城,朱由检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杀。
三、朱姓名人
1.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9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22岁授泉州同安县主簿。24岁求师于李侗,树立了儒家思想的坚定信念。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朱熹上书陈事,第二年得孝宗召见,朱熹面奏三札,不被皇帝采纳,后因主张抗金,与主和派首领、宰相洪适意见不和辞职而归,差监南岳庙。屡次上谏被拒后,朱熹致力于授徒讲学,潜心学术,形成了完整的理学体系。15年后,又先后任南康军、直秘阁修撰。在任上他勤勉为民,深得百姓爱戴。后被推荐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给宁宗皇帝讲授《大学》。可是没多久,就因激烈党争而被罢免,从此绝意于官场。
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被定为“伪学之首”,史称“庆元党禁”,还被编造了十大罪状。两年后,朱熹病逝。9年后,宁宗皇帝诏赠他“遗表恩泽”并赠谥号为“文”,追赠中大夫,还特赠学士等头衔。20年后,理宗亲题“考亭书院”,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从祀孔庙。
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中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学术思想。在哲学思想上,他从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朱程学派,又称闽学、考亭学派。他认为“理在先,气在后”,但其宇宙形成说却能接受古代科学成果,主张阴阳二气的演化论等。在人性论上,朱熹学说的核心是“存天理而灭人欲”,他把封建伦常、忠孝仁义抽象为先天至高的“天理”,要求人们摒除私欲、摒除物质世界的一切诱惑,通过真心诚意、克己复礼,使人性纯化而归复“天理”。其社会历史观,又主张恢复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在”。他的理学被后世帝王改造为统治思想的基础,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的地位,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清康熙帝把他的牌位抬入孔庙,列为十哲之次。他的哲学观点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之久。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3_0001.jpg?sign=1739630658-bvzPBIB8hEHmbNedtk6lHTl12fDsuf4p-0-9cf8c37af3697c9978d6fbff339c333f)
朱熹行书墨迹
朱熹的学术著作很多,在哲学、经学、经济、政治、史学、文学、佛学、乐律、道学、伦理、逻辑乃至自然科学中许多科学都有专门的论述和涉及,如《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所著之书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四书集注》及朱子学的经学注释在元仁宗时就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明初所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朱熹的著作是主要内容。
朱熹也是颇具文学修养的理学家,但是他对前人多有抨击,尤其是对唐宋古文家,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2.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由于作战勇敢,才华出众,受到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起义军领袖。
掌握兵权之后,朱元璋决定在集庆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首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率军拿下太平,然后,又用了半年的时间,扫清了集庆(今南京)外围的元军和地主武装。1356年春,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占领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在应天设置大元帅府,他被任命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这时,他已经统兵十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4_0001.jpg?sign=1739630658-ajna95A47HWKvqfVOfr1xn6AwaTgIC6y-0-d6865da21a7a985eeb723b8c733b92ad)
论不必渡海帖 明 朱元璋
1357年,朱元璋把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作建立大明朝的行动纲领,还特意在应天设立了礼贤馆,搜罗了许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借助他们的政治经验和谋略,来帮助自己夺取天下。
苦心经营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后,朱元璋决定逐鹿中原、决战天下。通过鄱阳湖之役,朱元璋消灭陈友谅,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1364年正月,自立为吴王,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然后朱元璋又先后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攻克两广,统一了中国南部除四川、云南以外的地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后来的明太祖。1368年7月,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1387年,朱元璋平定辽东,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开始着手治理百废待兴的国家。
朱元璋接受刘基的建议,让李善长主持制定新法,整顿纲纪。1397年,几经修改的《大明律》正式颁布。朱元璋还3次下令编辑刊刻《大诰》,汇集1万多件案例,要求每户一册。
除了严肃法纪,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同时,还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这3个机构既各自独立,又彼此牵制,都直接听命于朝廷。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军事上,朱元璋设大都督府管理军政,又分大都督府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把一直发展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督和控制,朱元璋设立特务组织,如巡检司和锦衣卫,来监视大小官员的活动。朱元璋还经常亲自微服出访,对臣下进行考察。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在朱元璋这里有了很好的应验,他怕臣下觊觎他的皇位,就大肆诛杀功臣。其中最让人震惊的当属胡蓝之案,诛杀胡惟庸、蓝玉之后,朱元璋还借题发挥,杀掉了大批官员。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共杀3万多人,蓝玉一案,被杀的多达1.5万余人,开国的元勋夙将,几乎被一网打尽。
1398年,71岁的朱元璋病逝,葬在南京钟山下的孝陵。
3.万国来朝的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11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21岁的燕王朱棣正式受命就藩北平(今北京)。他在明初与元朝残余势力作战和实现全国统一的过程中,建立了显赫的战功,得到了父亲的赏识和信赖,地位超过了其他藩王,成为强藩之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初显身手,采用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北征招降成功,朱棣在北部边防中心地位越来越重要,可谓举足轻重。
朱元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坚持嫡长制,建国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之子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很难控制,于是决定削除藩王势力。
朱棣早有准备,在僧道衍(姚广孝)的策划下,一面假装疯癫,一面“练兵后苑中”, “日夜铸军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建文帝派齐泰以逮捕罪人为名,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借此良机,按事先部署,当场将朝廷来的人拿下,并乘夜攻夺了九门,控制了北平。建文元年七月初七,朱棣聚将誓师,上书建文帝,引证朱元璋“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的祖训,发动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也称壬午之变。朱棣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帝位,在血泊中登上了龙椅。
朱棣当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实施削藩政策,尽释诸王兵权,使得自己的皇位得到巩固;设立内阁,让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派遣御史巡视地方,还委宦官以重任;建立特务机构东厂,派宦官掌管,刺探官民动静。
朱棣在内政改革上施行“明刑慎法,惟诚任贤,直言纳谏”的方针,朱棣虽然残忍褊狭,但他还能以大业为重,虚心纳谏,敢于听取对他的批评,希望自己做事有了过失,大臣能指出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5_0001.jpg?sign=1739630658-GV1dR013TaGCK8hMCspCBNJXlDTRUNTC-0-346a08e59413cd0b26e6bdb05692ac7b)
明成祖像 明宫廷画家绘
成祖即位后就着手恢复靖难之役中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他奖励开荒、移民屯田、迁徙富豪。朱棣对兴修水利也非常重视,他在位期间最主要的水利工程就是对大运河的治理。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实现了天下大一统。在东北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在西北设置哈密卫,还派宦官陈诚前往西域,号召西域各“国”前来朝贡。朱棣还进一步加强了汉藏之间的联系,封宗喀巴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朱棣还设置了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推行改土归流。此外,朱棣在辽东开原、广宁设马市,在西北扩大茶、马贸易,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联系。
朱棣即位后还改变了朱元璋的闭关海禁政策,和周边的邻国广泛建交和进行贸易。在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建驿馆以招待外国贡使,后来又增设交趾、云南市舶提举司,接待西南诸国来使。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发展了中国同南洋各国的友好往来,并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棣十分注重发展文化事业,他命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布全国,让两京六部国子监及府州县学阅读。他还令解缙纂修了《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以其雄才大略巩固了大明江山,成为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4.爱书如命——朱自清
出生在江苏的一个诗书人家。他从父亲那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小的时候,朱自清就酷爱读书,四五岁时就能有声有色地背诵唐诗、宋词。
转眼间,朱自清上中学了,并且越来越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些零花钱,让他买些零食什么的。但是,他从来没用这点钱买过零食,都是攒起来买书。离学校不远有一家广益书局,他是那里的常客。
久而久之,书店的老板都认识这个清瘦的小伙子了。这一天,他又走进了广益书局。书架上一部浅灰色的《佛学易解》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取下来看了几页就被吸引住了。1个小时过去了,他仍然呆呆地站在那里看那本书。“怎么样,想买吗?”店老板走过来不紧不慢地说。朱自清猛地清醒过来,干脆地回答道:“想!”但转而他又犯难了,老板早看出了他的心思,说:“先拿去看,有钱再付。”朱自清说了声“谢谢!”,兴冲冲地携书出了店门。回去之后,他如饥似渴地读这部书,从此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读书,选择的专业就是哲学。不久,他又喜欢上佛学方面的书了。当时,在西郊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佛经类的书比较多。他曾到寺内买过《百法明门论疏》、《因明入正理论疏》、《翻译名义集》等。那是一个深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挟着这些书,行色匆匆地走着。他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这股傻劲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一天,他到琉璃厂一带逛书店。华洋书庄内一部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让他流连忘返,他仔细看了一眼定价——14元。按理说,对于这部大辞典来说,这个价格根本不算贵,但对于一个正在念书的学生来说却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但他又不忍心丢开这本好书,前思后想,一定得把它买下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7_0001.jpg?sign=1739630658-b9uQkRkhg5AFC8Kp6XvfhVArM2iW3Vtd-0-2750bef60c1a239b538c33918cd726d6)
《背影》初版封面
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于1928年,集子里收录了《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名篇。
当时,朱自清就有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特地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质量不错。不过,这件大氅是布面,样式有些土气,领子又是用两副“马蹄袖”拼起来的,但毕竟是皮衣。而且在制作的时候,父亲很是费了些心思,东西非常实惠。由于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朱自清就安慰自己说:“先把大氅当了吧,将来肯定能赎回来。”踌躇了许久,他还是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离学校后门不远,一会儿就到。朱自清兴冲冲地跑到那里,把那件大氅抛给里边的伙计。人家问他要当多少钱,以为他要一个高价。没想到,他仅仅要14元钱。一件紫貂皮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当铺柜上的伙计一点不为难,即刻就付了款。在朱自清看来,当来的钱能买书就行,其他的根本就没想那么多。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回到华洋书庄,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买回来。不料,那件饱含父爱的大氅却始终没能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回到南方教书。那里天气暖和,大氅的事也就淡忘了。后来,他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北方的冬天很冷,朱自清才又想起了那件大氅,却没有力量缝制一件像样的棉袍。他决定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穿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很贵;一种质地比较粗糙,便宜些。朱自清买不起贵的,便买了后一种。这件毡披风显得过于寒碜,成为大家戏谑的对象,也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后来竟多次出现在朋友回忆朱自清的文章中。
朱自清对这件披风却情有独钟,因为它白天为朱自清进城上课遮挡风寒,晚间又被铺在床上当褥子。这时,再想起那件不能赎回的大氅,更能让人感到朱自清对于书的痴迷。正是这种痴迷才造就了一代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