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称为施国,国亡后,这个国家的人以后就世代姓施,成为施姓的一宗。

另据资料记载,周代的诸侯鲁惠公之子,字施公,是鲁国的大夫。在传至鲁惠公五世孙的时候,为了与其他家族相区别,他们都以其祖字为姓而姓施。

一、施姓衍迁

施氏的源地在当时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后来,施氏一族又逐渐迁至今浙江、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大约在唐代中期,即公元7世纪,有一位叫施典的施氏先祖,随其父辈先是在河南光州定居,后又南移至福建,在泉州钱江乡安定下来。和其他诸姓相比,施氏族人是较早南迁的一支。

到了宋代,有一位官人施炳,从福建迁至泉州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他的后代遍布福建和广东各地,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现在南洋的施氏华侨和台湾的施姓,其先祖都是这支迁至浔江的施氏。

最早的施氏名人,是春秋时孔子的两个弟子施伯、施之常。西汉时,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金谁。宋时又出了一位为国除害、刺杀秦桧的忠义壮士施全。明朝时,有水师提督施琅,他和次子施世纶,皆以清廉知名。在清代,有专攻金史的施国祁,另有施国章,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官至侍读。近现代史上则有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施洋。

历史上的施姓名人还有很多,但最有名的要数越国美女西施和元朝大文学家施耐庵。

二、郡望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

三、施姓名人

1.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越国人。她的父亲在苎萝山下以砍柴为生。

苎萝山下有东、西两个林子,西施家住西村,所以她被称作“西施”。由于家境贫寒,西施很小时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经常在溪边浣纱。

西施长得十分美丽,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她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她就皱着眉头,捂着心口,缓步前行。不过,生病的西施也是楚楚动人的。住在东村的丑女东施,见西施生病时的样子很好看,也学着她的样子走路,可是,这使自己看起来比平时的样子还要丑很多,东施一下子就成了大家的笑料。“东施效颦”这个成语说明了西施的美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也正是因为令人炫目的美丽,她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在此前的一场吴越战争中,越国大败,越王勾践也被吴王夫差俘虏,屈辱地在吴国过了三年奴隶生活。越王回国后,励精图治,决心打败吴国。他一方面训练军队,发展农业,一方面针对吴王夫差好色的缺点,派越国大夫范蠡遍寻美女,准备实施“美人计”。

西施像

范蠡经过千挑万选,选定了西施和郑旦。她们经过三年的歌舞、礼仪、化妆学习后,被送给了吴王夫差。

西施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她聪明伶俐,而且颇具爱国情怀,一直把自己来到吴国的使命牢牢地记在心中。她用尽方法让吴王宠爱她并听信她的话。很快,吴王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她身上,把江山社稷抛在了脑后。

为了挑拨吴王和忠臣伍子胥的关系,西施与奸诈贪婪的吴国大夫伯嚭联合,设计陷害伍子胥,最终使吴王将其赐死,这为越国攻打吴国扫除了一个很大的障碍。

至此,西施出使吴国的任务已经完成,越王乘机复兴,最后灭掉了吴国。西施又回到了越国。

关于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世人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越灭吴后,范蠡深知越王为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但不可以共享乐,于是偷偷地带着西施,泛舟湖上,改名隐居去了。

2.刺杀秦桧的施全

在杭州城十五奎巷中,有一座施将军庙,供奉的是南宋殿前司小校施全。

根据《汤阴县岳飞庙志》记载,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施全对秦桧的惑主误国、残害忠良也感到十分愤恨。因此在岳飞被害后的第九年,施全持刀藏身于众安桥下,等待着秦桧上朝路过时,上前行刺。施全斩断了秦桧轿子的一根立柱,却没能杀死秦桧,结果被秦桧手下逮捕。秦桧亲自审理施全,施全大骂秦桧道:“全天下的人都想要杀敌御虏,只有你不肯,那我就只好杀了你了!”秦桧听了非常生气,就下令将施全处以极刑,斩于市。

杭州城的百姓对施全的义举十分感动,就在岳飞庙山门对面,建立了施全祠,纪念这位忠心耿耿的施全。

3.《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关于他的生平,旧籍记载很少。相传,施耐庵出身船家,从小就对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分熟悉。当时,下层坊间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由于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他决心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的白话小说,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精神。

施耐庵用心搜集各种材料,对宋末以来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从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的故事变得更为有血有肉。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初稿。

不久,全国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施耐庵因博学而被张士诚请入幕府。但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难成大事,便托辞回乡,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小说创作。

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观念,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抒写自己对专制社会的痛恨,他描绘了一个由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理想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地位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而不枉其用。他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水浒传》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色,显得卑鄙而又丑陋。书中语言洗练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

《忠义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著)书影 

今天,《水浒传》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