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章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后代,在周代出了一个姜子牙,他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有一支被封在鄣地,并建立鄣国。鄣国后来为齐国所灭,鄣国君主的后代子孙去邑旁留章,以国为姓,沿用章姓。又据史书记载,黄帝把12个姓赐给了他12个出色的儿子,其中有一个姓任。任姓后来十分昌盛,分成十支,其中有一支在章,他们便以地名为姓,繁衍生息。

一、郡望堂号

章姓的郡望主要有武都郡、京兆郡和豫章郡等。

武都郡:春秋时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东部,是章姓的第一个郡望。

京兆郡:汉朝前置郡,治所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

豫章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章姓的堂号主要有:“思绮”、“莱山”、“豫章”、“式训”等。

二、章姓名人录

章姓自出,辈有名人:秦朝有将领章邯,北宋出了大才子章惇,还有南宋陶瓷家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元末明初官至御史中丞的章溢,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曾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以及五四运动中被免职的章宗祥等。此外,还有七君子中的章乃器、爱国民主人士章伯钧、医学家章次公、地质学家章鸿钊、新中国的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等。

三、章姓名人

1.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章邯

章邯,秦末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后追随项羽,被封为雍王。

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受命讨伐,对朝廷忠心耿耿。因其性情直率,不喜谄媚,对当时掌控朝政的权臣赵高也不逢迎。赵高为了报复他,竟对他的大功视而不见,更无封赏之意。

项羽崛起后,章邯多有败绩。不想赵高为置其于死地,不仅不派兵援助,还将告急文书一律扣压。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谗言,竟下诏对他大加指责,言辞甚厉。

章邯接诏,一时六神无主。从长史司马欣那里得知,赵高对他有心排斥。此时,赵将陈余派人送书前来,劝他反叛秦国。他见信落泪。皇上不识奸佞,反责忠臣,他不想反叛,可是不得不反。

于是,章邯向项羽投降,随项羽攻城略地,最后攻下咸阳,灭秦。后来,被项羽封为雍王。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的反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和一个新朝代的建立。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木而事。”做人要辨别是非曲直,做忠臣可以,但不要做愚忠之臣。遇到暗算而又无路可走时,最佳的办法便是弃暗投明,另择明主。

2.史学家章学诚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乾隆时考中进士,授国子监典籍一职。

章学诚少年时便博览群书,“自命史才,大言不逊”,曾试图将《左传》、《国语》等书改编为《东周书》,并尝试着做了三年,后来被馆师阻止,方才作罢。

章学诚一生贫困窘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家中没有什么资产,不过藏书非常丰富。章学诚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在学术上多有创建。他早年结识戴震,深受其影响,后来,他们俩就方志体例等进行过讨论。章学诚反驳戴震的主张,直至戴震无言以对。从此,他心中的权威垮掉了,他开始走自己的治学之路。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多有创见。《校雠通义》的修订和《史籍考》的编纂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章学诚在失去了文正书院讲席以后,举家辗转于安徽,虽然困厄,但其学术思想却大有进展。他在近一年之内写有二十几篇文章,其中好些篇目是《文史通义》的精粹。在这些文章中,章学诚的主张得到系统的阐发和论述。《文史通义》后来成为史学理论名著。

《文史通义》书影

章学诚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学术是他的第一生命。他的史学创见是中国史学史上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