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研究
- 吴晓松
- 27字
- 2025-02-23 02:21:15
第三章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影响机理分析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理论是随着各国创新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英国学者弗里曼率先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他认为,在一国的经济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强调了在国家干预下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其中包括产、官、学与研究单位间的互动与合作,并特别强调政府政策、企业的研究开发、教育和培训以及产业结构等四个因素的重要作用,如图3-1所示。
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伦德威尔(1992)、纳尔森和罗森勃格(1993)、艾德奎斯特(1993)、帕维蒂和佩特尔(1994)等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定义或重新定义,如表3-1所示。

图3-1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
资料来源: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创新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表3-1 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种定义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国内学者路甬祥(2002)的观点,第一,从创新单元看,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单元应该是全国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发展机构和其他单位;第二,从创新的过程看,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应用联系组成;第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系统,充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规范的市场环境;第四,从系统控制来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一个特殊的制度安排,形成自我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机制。
王春法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就是一个国家里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循环流转的制度安排。所谓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主要是指参与科学技术知识循环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架构。核心架构则为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扩散者三者间的相互作用。
中国台湾学者徐作圣(1999)指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定义为国家的组织或制度对创新活动的推展,其功能为加速技术发展与扩散,其构成包括政府政策工具、科技系统与国家环境等三部分。政府政策的目的在于强化产业创新体系的功能,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竞争优势则有利于增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尽管人们的认识不尽统一,但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和整个经济系统。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各种创新活动相关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单元组成的网络,是由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相关机构创新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推动和开展创新活动的有机整体。其骨干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的和地方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广义上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本书采用OECD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与框架来进行分析,构成要素为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等的具有互动关系的复合体,并以网络的概念强调各个要素间的合作关系。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包括:资金流动,法律和政策的联系,技术的、科学的和信息的流动,商业和科技方面的合作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创新体系,不仅依赖单独的机构,而且依赖这些机构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科学、技术、组织、商业、金融和法律等一系列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看,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大学、研究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和公共、私营部门相关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进行着独立的活动,但是彼此间互相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输出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的创造、传播、使用产生的。互动的网络中,除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动,知识流是最重要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是创新的保证。国家创新体系直接的功能是对政策工具的使用,提供技术创新的条件,改善经营环境,而间接的功能是建立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创造需求,塑造良好的创新及市场环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指那些参与、影响创新活动的要素主体,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转产生作用。OECD的研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国内创新活动为一个大的系统,构成要素包括:①创新活动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政府部门);②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内部机制;③创新活动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④创新政策,指影响创新的各项政策与法规;⑤市场环境,包括产品及要素市场的配置功能。路甬祥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单元分为国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社会研究所。吴贵生和谢伟也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既包括硬件,即系统活动的行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等)以及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又包括软件,即联系各行为主体、引导行为主体的环境、政策,如创新政策等。他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由六种要素构成:①创新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等;②各行业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③行为主体间的联系;④创新政策;⑤市场环境;⑥国际联系。
柳卸林认为构成国家创新体系主体的是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支撑服务等四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何树全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其中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他进一步强调外国的技术转移也是本国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中国台湾学者徐作圣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是加速技术发展与扩散,其构成要素包括了政府的产业创新政策、国家整体的科技系统及国家环境三个部分。
(1)政府的产业创新政策
创新政策、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其中创新政策、科技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达到整体国家建设目标,所采取的各种重要的制度和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指导资源注入政府将来行业的发展或经济活动的政策。
(2)国家整体的科技系统
科技系统是指以特定的结构基础,为实现技术创新、传播和使用,在每一个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组织或经济实体所形成的网络,它包括产业中下游、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科学与技术体系。由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企业内部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研发机构、金融系统及国家机构等方面组成。
(3)国家环境
波特的“钻石模型”能很好地显示环境如何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是什么。其组成要素如下:①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建设。②需求的条件,指国内市场为行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它将促进企业的改进和创新,从而有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③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绩效,指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上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④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企业在国家的基础上、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对国家竞争优势也有很大的影响。⑤政府可以使用补贴、税收、教育或资本市场等方式来影响其他因素。⑥机会,是指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递增等,都可能引起机会的发生。
另有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要素:
(1)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其中企业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知识源泉和知识库,教育和培训是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重要环节,其功能是培养人才和提高人员素质;政府部门的主要功能是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环节是沟通知识流动,成为创新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各创新主体提供专业中介服务,以填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空白,促进产、学、研、官的合作,保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顺利实施。
(2)功能要素。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科学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和产业创新是动力,制度创新是保证。因此,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更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强调科技向产业的转化,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3)环境要素。包括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和保障条件等。环境要素是国家创新体系能否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调控和制约因素,它由一个国家的科技体制、经济体制和政府的职能定位共同构成。
综合上述观点,本书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创新行为主体和创新环境要素两大类。创新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
(1)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是制度创新的主体,负责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制度创新、政策、法律和法规。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和行政干预手段,调节国家创新体系,并协调与其他创新主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2)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不仅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而且是研究和开发资金的主要投资人。企业始终走在市场的前沿,把握技术创新的最新趋势,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方向。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所有发达国家都依靠技术创新发展。因此,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3)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知识生产者,是重要的知识创新主体,包括国有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和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发展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的知识资源,以知识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同时还承担了知识转移的任务。
(4)大学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本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大学不仅在知识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各个过程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
(5)中介服务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连接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咨询服务、各类评估服务、信息服务、法律咨询服务、财务管理等服务,是促进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环境要素是国家创新体系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调控与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公共基础设施等。
(1)创新资源是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等,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基础与源泉。
(2)创新制度是保证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一系列权力、规则、程序和制度,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包括技术创新项目的设计、融资和投资运行机制;收集各种力量、共同开展创新活动的监管合作机制;创新主体创新协调利益收入分配矛盾的机制;有效配置信息资源,确保成功地实施创新活动的信息保障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绩效评估机制。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以促进创新主体的协同工作为目标,建立创新的机制,保证国家创新活动的公正、有序和高效。
(3)创新政策是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具有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创新政策作为指导,对整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运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创新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与必要条件,包括创新硬件基础和创新软件基础。创新硬件基础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大学与公共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创新软件基础既包括基础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又包括为企业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奠定基础的基础性研究及其成果。创新基础设施是企业创新的载体,是保障创新活动开展和创新体系有效运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保障,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研究与实验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创新基础设施的支撑。创新基础设施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
总之,国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各要素借助于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支撑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循环。以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核心的创新要素网络内在关系如图3-2所示:

图3-2 创新要素网络内在关系
三 国家创新体系中影响创新的因素
创新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参与者(企业、组织和政府)构成的系统,他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整体创新绩效,并受以下因素影响:知识基础设施、制度安排、消费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财政投入、政策,如图3-3所示。

图3-3 创新体系中影响创新的主要因素
1.知识基础设施
知识基础设施是全社会求知和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知识机构(创新企业、科研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知识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是知识基础设施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为创新、为知识的生产、扩散和有效利用提供支撑。
2.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包括风险投资机制、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政府补贴体系、政府采购制度等。
3.消费需求结构
公共和私人消费者的需求是创新过程的基础和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对于生产结构的转换和未来的增长机遇尤为重要。
4.生产结构
各不同产业之间创新机会和瓶颈各不相同,现有的生产过程和产品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
5.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创新的政策。前者包括国家制定的直接促进创新的政策;后者包括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
6.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包括财政支付的各类科技资金、政策性补贴、研发信贷贴息、风险投资基金的财政担保等,是国家创新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