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篇:千年白族村老人们的“诺邓梦”

黄金鼎

生长于诺邓古老时代末期,至今有幸尚在于世,却已屈指可数的耄耋老人们,因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对诺邓的历史文化有较多了解,印象深刻。心里始终存在着那原模原样、原汁原味的诺邓,其整体、其每个局部、每座建筑的形象风格,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人情风俗……都活生生地印在脑子里,是抹不掉、忘不了的“乡愁”。老人们日夜做着的美梦——“诺邓梦”就是渴望能切切实实、原模原样地抢救和保护尚存的文化遗产;原模原样地逐一恢复被毁或变了形的每座建筑;尽力加紧搜集保护好每件尚存文物;尽力调查搜集整理历史资料,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山、治水,防止水、火、坍塌灾害,保住诺邓。

所以一再强调“原模原样”,绝非认为当今社会今不如昔而要复古。正如铁的事实表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安定、最兴盛的时代,是真正的太平盛世。古村之所以要保住原样,是因为她是“历史文化名村”,其价值就在于“古老”。古老就是她的价值,保住其古老,让来到诺邓的人们通过时空隧道,像进入“桃花源”[1]一样进入古代《诺邓山居》:“双桥镇小峡,水细未成河。迭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山高花气少,年熟酒人多。近有笙琴意,春宵听雅歌。”这样一个古村落。游客纷至沓来,要体验的正是这样一个原模原样的古老的诺邓。不能让她坍塌毁灭,不能让她变形、毁坏、变味以致消亡。务使其名实相符,不愧为历史文化名村,须让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诺邓古老的形象虽已尽力记录于《千年白族村——诺邓》等书,在保护和恢复诺邓古村原貌中可资参考,但还有许多未能记上和遗漏的内容,也有个别细节记得不够准确(如玉皇阁神像中塑于岩窟的部分)须加补记及修正。诺邓古村是个非常宝贵、非常难得的能保持着历史文化原真性的露天博物馆,老人们对保护和办好这一露天博物馆的梦想是:

(一)梦想之一是以盐文化为重点之一,系统展现当年汲卤、运卤、生产、销售、运输食盐的整个流程。

诺邓食盐储量超亿吨,产盐历史逾千年,含钾质优为众所争购,畅销滇西至缅北。诺井曾被誉为“味咸滇南无双卤、身洁迤西第一泉”。

盐业是诺邓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必须将千百年间从盐井抽卤、汲卤、运卤至灶户家所设盐坊内(方言“盐灶房”,白语“bí zháo hǎo ɡé”)熬出盐巴、冲碎、制成形盐、交公、出卖、包装、运输、交换等过程再现出来,同时体现当年盐卤股份制生产经营的概况。(对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950年以后,集体经营、国有、办厂等阶段也可逐一加以展现,但这些不是重点,因其已非诺邓当年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现存的那个大烟囱就是集体化国有时的遗物)。

盐井及井房要恢复原样,包括井房的形制大小、房内设施:抽水竹竜、拉卤天车、木桶、绳子、盐水缸、背水桶、督卤员发放卤水窗口、座位、竹签、签筒、簿子等(体现股份制生产经营概况)。

井内卤脉硐道应加抢修,须知这是全国乃至世界井盐生产中“一种独特而绝无仅有的采卤方式”。(现场加模型,图片讲解说明)

恢复房内龙王龛座牌位及井下龙王碑(包括所在硐室及硐道、碑座等),以反映当年人们对龙神的信仰。

选择一家或两家原来灶户,恢复原来盐坊及坊内整套产盐设备,进行少量生产,再现当年生产流程,趁着还有两三位当年曾亲身操作产盐的耄耋老人在世,可以请其讲解示范,再迟就没有了,就悔之莫及了。(将卤水制成固体形盐,诺邓白语为“zhū xū”,汉语方言为“煮水”)

按原型制作成形盐(每筒重量为5市斤,合老秤4.19斤重),加以逐筒包扎后,再用稻草包装入竹篮,12筒一篮,称为一支,重量为老秤50斤,也称半担,两篮为一驮(即一担),用皮绳勒到驮马鞍架上,以示马帮驮着食盐翻山越岭、过江过河运至远方的情景(配合标有运输路线、口岸的地图讲解)。曾亲手包装、勒盐驮子赶马运输的人,可能还有一两位,可请其操作示范。

(二)梦想之二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地抢救和保护尚存的每座古建筑,逐一恢复已经被毁的每座建筑,重建被改变了原貌的低劣建筑。

不论修缮或重建,都必须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到“在原来的位置,是原来的风格,按原来的结构,用原来的材料,做原来的工艺,不改变文物原状”[2]。违反此原则造成不良后果,须追究责任。

一是严格依法保护每座古民居。古民居是古村的主体,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主要是全村整体保留了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又各具特色长年不变的古民居、古巷、古道。而令人担忧、惋惜、无奈而又不解的是诺邓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十多年来的现状却是古民居在减少,20世纪末(2000年)有130多院(座),现余106院(座),消失了20多。[3]

一些院落(几院未详)维修过,却只大体保留了原建筑架构,因修缮要求不明不严、工艺水平低劣,简单粗糙而使之减色变味。有的古屋不断坍塌、破烂、奄奄一息或已寿终正寝。如:进士黄云书故居,大门房屋破烂,房主搬离后,恐门房倒塌砸伤行人,在门上写了“危险”二字,但已经多年未得修缮,此处明显当道,见者多惋惜慨叹,如今此门比以前更烂,里面较有特色,曾为进士黄云书书房的古屋却已破烂不堪,可能已倒塌不存(大门上以前曾悬有云南省学政为黄云书题写的“赐进士”横匾),岂可视如不见。[4]

坐落于题名坊及大青树西侧的贡爷黄士宗故居,其照壁、大门、前房、东厢房相继破烂,一个别具特色的小花园和花厅则早毁于前。

位于题名坊左侧,“滇中儒杰”亚元黄桂故居,大门以内四合院已破烂不堪。

别具特色的监生“财白星”徐子亮故居,屋前挡墙石岸崩塌,大门、厢房相继破烂,正房(楼上有精工雕刻的神龛)亦岌岌可危。

位于“腌鸭蛋箐”边上侧,“大阙岭”(白语“dǎo kuē”)脚下一座原悬有“贡士第”匾额的两进大院,因“大阙岭”滑坡,毁去正房,余下的厢房、中门、大门等破烂不堪,无人修理。

因年事已高,现不常回诺邓,回时亦未一院院地看,只举以上所见几院为例,如是一般村寨,旧房烂了就烂了,并不为怪,但这是受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啊!能不痛心?想应对每座古老民居的历史文化和现状认真考察、绘图、摄影拍照,图文结合、细心登记建立档案,内容应包括其整体形态(结构样式、面积等)及其每间房舍,每个部分的大小、形态结构[如正房、堂层、屏障房、卧室、大楼、神龛、祖先堂、牌位、楼梯、走廊、厢房、阁楼、书房、厨房、盐坊、畜厩、大门、中门、后门、耳房(本地称“漏阁”)、天井、水井、园地、树木、道路等],尤应注意其精细的木雕装修和高超的泥灰抿敷、绘画技艺等,都须拍照并加文字说明。

还须认真拍摄登记其所存之可移动性文物(据说具有60年以上历史的实物古董即为文物)。如匾额、对联、古籍、字画、屏障、桌椅、凳子、床、几、木缸、石缸、锅灶、三脚、磨、臼、印刷雕板、花瓶、瓷器、香炉、烛台、老照片、家谱、契约、书信……与房屋登记一并存档,存有匾额和木刻对联的应加以恢复、悬挂,体现其历史文化品位,使每座房屋形同“家庭生态博物馆”(如“贡爷院”就存在三块匾额、一幅画像;贡生徐尚德故居尚存三块匾额、两副木刻对联……经初步调查全村尚存民居匾额18块,寺庙匾额13块)。[5]

还应调查记录房主概况,如房屋院落之旧称、掌故、历史等(旧称如“贡爷院”、“鬼王家”等,有些则是村中名人故居)。

据房屋现状、破损程度、存在的腐朽倒塌隐患,与户主共商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制订保护恢复计划,明确责任、相互监督,从制度上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档案”一式两份,一份户主保存,另一份公家保存,通过登记建档,既可提高双方对古文物价值的认识,也落实了保护的措施,告别“空谈”。最好双方能正式签订合约,明确双方职责,签名盖章,共同遵照执行,对文物的保护才有保证。公方是“保护与开发领导组”,还是“住建局”或什么机构,须做决定。[6]

二是对庙宇、祠堂、牌坊、桥梁的保护和修复,这是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修旧如旧保护好现存庙宇及恢复其被毁部分,重要的是必须修旧如旧、大小适当,再现其当年风貌特色,如龙王庙大门、耳房(本地称为“漏阁”);孔庙大成门(先保住其尚存遗迹)、正殿板壁、花窗、花门、耳房、神厨;武庙之两厢、龙陛、两方阶梯、照壁双门及两石梯;静室照壁及两门、韦陀神龛、东厢房、耳房、方丈室、藏经楼、斋房等。

2.按原来规模形制重建这些年来被改变了原貌的低劣建筑和雕塑,如三崇本主庙、香山寺、古岭寺、王母寺。这些庙宇原来都是宫殿式(单檐歇山顶或卷檐)成院或多院几进建筑。如原三崇庙规模很大,还建有戏台,塑像都威严生动,雕塑技艺高超(详见《诺邓》一书所述),被毁于“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以后,有的村民,主要是一些老年妇女,出于信仰,广集功德重修了这几间庙子焚香做会。但因所积资金极少,所建庙房都只是些又矮又小的简易平房,只能遮风避雨而已。其中香山寺主殿是拆了杨家祠堂(始祖体忠杨公一姓),取其木料往修而稍大,但仍不及原来规模。几座庙中之塑像亦因资金极少,只能以低价请本地稍有技术的工匠,勉强塑成,虽出于诚心,但未能塑好,等如丑化了这些神仙形象。又因无力修复每座庙宇,而把原有庙宇又重修为城隍、财神塑入三崇庙,把玉皇塑到香山寺前殿观香神座上方,把孔子、文昌、关圣、魁星、吕祖等集中塑到香山寺后殿(当时文、武二庙及神像尚未修复)。而后殿原为道教祖师殿。

这些都不是古村庙宇原貌,建筑形制规模,技艺都属低级,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极不相称。

如上所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群众还曾捐功德、出劳力修复“秉礼桥”“文明桥”,所修亦非原貌,在准备加修其瓦面桥顶时被阻止。可贵的是,在两桥修通举行“踩桥”仪式日,几乎全村出动献工修路,承头者只能煮一大锅稀饭,供作午餐,但热火朝天,可见群众对恢复旧有桥路是很热心的。群众曾集资(白语:dōu,功德,包括捐资及献工献料)动工修复财神殿时,因恐其不能恢复原貌,亦被阻止。上述两项,因未能修旧如旧或可能做不到修旧如旧而加阻止是对的,但不能单纯阻止,应加扶持引导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资金不足,或可分步进行。据说修桥资金因而尚存数千元,修财神殿所筹资金三万余元(建材不计),就只好这样存着。问题是这些年来,材料价、工价成倍上涨,所存资金在不断贬值,损失不小。

3.应极其重视将之列为重点加紧恢复的是诺邓的又一“绝无仅有”,即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五云首玉皇阁神像。

“岿岿然大观”,“郡中丛林无出其右”,为中外游客视为古建筑中瑰宝的玉皇阁,其中被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的上百座神像,其栩栩如生令人敬畏的形象和按其道教神仙体系各有职司等级森严的排列为世所罕见,看过的人无不赞叹,曾游遍祖国各大名山的乡人称,所见者无一可与之比拟,可谓绝无仅有。

以玉皇阁为中心,以道教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建筑群之被毁部分亦应逐一恢复,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观光后,深感不虚此行。

计玉阁后静室(厢房、耳房、照壁、韦陀龛座、壁门、大门、后门、方丈室、藏经楼、天厨等)、阁东玄天宫真武殿、阁西文昌宫(正殿、两厢、前方两厢间书有“三籍持衡”、“危臣子鸪”匾额的牌楼)、阁前四圣楼、弥勒殿(包括哼哈二将)、文庙被毁部分(大成门、正殿之装修、神厨、耳房等)、文庙之崇圣宫(前后殿及大门)、武庙(照壁双门龙陞、台阶、两厢房)、玉阁大照壁后下方之城隍庙(正殿大门、围墙)等与玉阁共10院,均应一一修复。

文庙大成门未恢复前先须保护好其基础遗址(四柱基础),恢复始建于元末,建寺年代仅次于龙王庙的祝寿寺(后称万寿宫)及圣谕堂;恢复北坡上的老街子及圣谕堂(乐善堂)。

4.恢复南山之上俯瞰全村的魁星阁、文昌宫、入村古道上的财神殿,诺河入村处河上风雨桥(秉礼桥)及桥头吕祖阁,天子箐上的文明桥(亦为盖有瓦顶之风雨桥)等风景优美、各具特色的古庙古桥(详见《诺邓》一书所述)。

5.恢复祠堂。诺邓原有黄姓、徐姓、始祖厚保杨公一姓、始祖体忠杨公一姓等四大宗祠,而今仅存黄姓宗祠殿堂房舍。此祠包括房屋、大门、照壁、园地等属诺邓黄姓公有,有土地改革时政府颁发的土地证为凭,而在20世纪“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中(具体年月不详),为村政府将之卖给私人(据说正殿未卖,现居其中者,系未买而搬入居住)。

姓氏文化是诺邓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政府能将之赎回恢复,除用以展示黄姓历史概况外,还可以于其中设一展馆(或室),展出诺邓亲如兄弟的各姓氏文史谱牒,以体现诺邓各姓氏“水乳交融、共创辉煌”的历史。

(三)梦想之三是能切实认真地护山治水,防止山体崩塌、滑坡,从根本上保住诺邓。

诺邓位于满崇山新寺梁子南坡,坐落在古滑坡体上,“沟谷溪流呈现羽状发育,箐沟割深”,呈现“V”字形,箐沟两侧山坡坡度在30°—50°,地形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几十年来因之倒塌的房屋达数十栋,原来人户聚居、较为热闹的几处地方,如“新寨”“营尾”“jiái dénɡ nāo”“qí qi shuá biɑi”等处只剩零星几户或已无人居住而荒凉萧条。尚住于坡上的房屋也在逐渐倾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护山治水,从根本上保住诺邓。

“护山”,主要是植树造林。

1.认真检查总结这些年来“退耕还林”成效,对每一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各成活、成长了多少棵,没成活、没成长多少棵,未达退耕还林目的,仍然以耕地为主的还有多少面积,采取严格措施,切实补救。

2.原未列入退耕还林的山岭山坡,如红土坡上方之“大阙岭”和南山耕地亦应列入,认真加以绿化,还原以前树林荫翳、百鸟欢歌的良好生态环境。

3.这些年来,林业部门对古木编号挂牌保护做得好,应加坚持。

“治水”:

1.修建完善诺河下段河岸,重点是原街子于营尾下方至秉礼桥一段,及盐井旁桥头至红土坡下方之诺河东侧河岸,重修腌鸭蛋箐两侧河岸。

2.重铺诺河及腌鸭蛋箐河底。

3.治理“天子箐”、“尧五箐”及盐井旁腌鸭蛋箐南侧小箐(旧称“诺邓盐井位于三溪之下”。“三溪”即指诺河、腌鸭蛋箐及此南山小箐,此箐有石膏,但历来禁止挖采)。先重点治理上述几箐,以后再治理诺河上、下游两侧诸箐。

4.结合铺路兼顾排引雨水,不使乱冲,不使渗入地下。

5.近些年来,将诺河上游箐门口流水引到村中饮用,加上旅游业的发展,用水增加,原有排水沟道本就很不完善,且多破败,远不适用于今排水所需,而致大量废水渗入地下,加剧滑坡危险,必须加紧完善排水排污管道(据说有的排水沟已经在整修)。

6.山体滑动不止,严重影响村寨安全。在村子坐落的滑坡体内有着数股常年流动、雨天加大的浅层地下水、地下暗流,这是山体经常不断滑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一处处、一股股勘探,查清其源流、流程、出口,请有关专家研究指导加以根治。过去村人的饮用水主要取自几口水井,这些水井的水源即浅层地下水。(现有“黄家寨子”下方水井,白语:xū bē dē nāo)村边水井(白语:yē bāo nāo xū bē),吃素家水井(yē chē hāo xū bē)此井水源改道已干,被毁不存的是“张家水井”(有上、下两井,白语统称zhānɡ ɡē xū bē)等。

对浅层地下水的治理易被忽视,而这很重要,必须列为重点,加以治理疏通。

(四)梦想之四是恢复县城至古村之步行古道。体味步行(或骑马)沿路休闲赏景乐趣,亦可体现当年铓铃时鸣驿道驮运情景:“万驮盐巴千担(dàn)米,百货流通十土奇(十种土特产),行商坐贾(ɡū)交流密,铓铃对鸣驿道里。”

保护和逐一恢复其沿途文物景观:如,火夹箐崖泉、水池、头牌坊、“阿弥陀佛”石壁摩崖、二牌坊(包括接官坪)、山神坛、三牌坊(熙朝人瑞坊)、财神殿、秉礼桥(风雨桥)、吕祖阁、文明桥、杨家祠堂及花园等,并沿途植树绿化,在往年观赏太极图景的最佳位置三台坡上建“观极台”供游客休闲观景,并像以前一样供应茶水点心。

旅客中定有乐于步行者,也有喜爱骑马的,可组织村民提供坐骑,乘马畅游。

(五)梦想之五是希望能将诺邓的坟山墓葬列入文物管理保护,进行系统调查,摄影记录,加以系统研究。

诺邓有着上千年历史,诺邓四围远近山岭上分布着各姓坟山墓地达数十处,存有成千上万座各种形式的历代先人坟茔,丰富的墓葬文化,从一个方面记录了诺邓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部分墓碑于“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许多坟墓被盗,但大多数墓碑尚存,上面刻有墓主名讳称谓、子孙姓名、匾额对联、立墓年月时日,有的刻有碑序、墓铭、诗词。许多仿木构件石雕墓上刻有精巧的吉祥图案,“把门武将”栩栩如生。

在今文字史料已所存极少的情况下,对坟墓碑文的查阅已是必需,这些年虽专程到过一些坟山查阅抄录了70多篇墓序,所写各书史实内容,有许多即引自墓碑,但还有许多地方没到,肯定还蕴藏着许多尚未知晓的宝贵史料。

(六)梦想之六是提高已经恢复生产的名特产品质量,恢复生产其他原有的名特产品。

“诺邓火腿”已比过去更加有名,应提高质量,防止伪劣产品冒名败坏声誉。绝无仅有的“诺邓豆饼”已有少量生产,但只生产一种须油煎火烤方能食用的“生豆饼”,应加扶持引导,恢复过去买到即可食用的各种可口熟品,使之再次扬名,其他如酱油、酱菜、酱面等亦可恢复生产。

如何实现以上所述各种梦想,使好梦成真呢?

笔者的梦想之一是能真正而切实地做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从上到下,从口头到内心,真正认识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立一个设有专职、肩负专责,有职有权的领导机构,[7]不是附带管理、可管可不管、口头上管管的那种兼职模式,选派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较高认识,富有感情、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任职,且其职位须高于负有古村保护与开发直接责任有关科局领导,方能统一调度指挥,按三严三实要求,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负责,严格执行,如某一古建筑因失修而倒塌,或被毁或被改变原貌,某一文物因未加珍藏保管而损坏或被盗遗失,必须追究责任,依规惩处。(如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受保护的老建筑,动一块砖、挪一棵树都要受处罚,视情形严重程度,最高要罚10万元)

梦想之二是对应抢修文物不再视而不见,不再是只说在嘴上,而能及时抢救抢修,要建立制度,如不及时保护抢修,而致破烂、毁损、倒塌或修而变形的要追究责任。

能及时耐心访问有幸在世已寥寥无几的耄耋老人,请其口述所知有关诺邓历史文化的内容、往事。用录音、用文字加以记录。内容如盐业生产中之采卤、运卤、熬盐、制盐、包装、运输、销售;民风民俗,人物(不一定是什么大人物,应包括士、农、工商、宗教等各方面的人才及传奇式人物);民间掌故、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等。

梦想之三是制订一个为多数人认可、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的保护恢复与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保护恢复与发展,如不按规划而乱作为,应以违规处理。如认为规划确有不周之处,也须按法定程序修改后方能改变,不能任意作为。

制订规划是保护恢复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修旧如旧原则的落实,规划能否订好,关系保护恢复与发展工作的成败,必须由保护恢复与发展领导机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能只将其当作一般业务,随便交给一般工作人员,随便找几个“专家”悄然制订,要认真总结曾多次制订的规划,花了国家不少资金(据说)而未订好的经验教训。如何制订好规划,我们的梦想是:

1.在对古村文化历史、古村原貌现有粗浅认识的基础上,能做到不惮麻烦,广泛深入细致地调查,弄清古村每个组成部分(河床、河岸、桥梁、民居、道路、寺庙、牌楼、古街、商铺、祠堂、圣谕堂、水井、箐沟、盐井房、盐下硐道、采卤排淡系统设施、分发卤水、运卤、盐坊、熬盐制盐设备……)和全村整体建筑原貌、风格和现状,还必须弄清诺邓的自然地理概况、地质情况特点,原来的排水系统、挡墙石岸等情况,明确要保护和恢复的古村原样。

2.制订规划不要形同保密,必须公开透明,走群众路线,发动村人以主人翁的立场态度积极参与,绝不闭门造车,要虚心、耐心,不惮其烦,通过个别访问、开会座谈等形式广泛收集资料,听取意见,才能弄清要保护和恢复的古村每座建筑的原样和全村旧貌,这当中也得认真辨别个别人的冒充在行,胡编乱造。

3.制订规划须请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德才兼备、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的学者专家指导。

4.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先抢救和保护哪些文化遗产;再逐步恢复哪些文化遗产;防止和根治水、火、坍塌、滑坡灾害的措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按轻重缓急列出分步实施的时间。

5.制订出初稿后应加印发,广泛征求意见,经充实修改后再次印发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从上到下为众所认可并满意后,方可定案。

制订规划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过程,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当家做主,各尽所知所能,提高责任心,加强凝聚力的过程,这样制订出的规划能让大家看到未来更加美好的图景,自觉地、积极地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其梦想而共同奋斗。

规划制订后,必须严格按照规划保护、恢复和发展古村,对不按规行事的乱作为、乱花钱须追究责任,严加惩处。如发现和认为规划确有不周之处,也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正式修改后,方能按修改方案实施。

保护恢复的每项工程,对承包施工方的要价认真审查,务求合理,更重质量,必须按法定程序招标投标。总之该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不该花和不该多花的钱绝不能花,要严格监控。我们对规划和制订规划的知识不知情,以上所言,是笔者的梦想而已。

梦想之四是希望能够组织成立一个诺邓历史文化的研究机构(称研究小组或研究会或……)

1.设文史资料室。收集保管诺邓尚存的文物古籍,如经籍、谱牒、诗文、对联、匾额、碑碣等;收集、保管这些年来对诺邓进行调查研究后编写的书籍、论文、报导、摄影、图照、文章、文件等,并对其中因不够了解而表述与事实有出入之处加以校正。

2.专门拍摄诺邓古迹、民居、寺庙、牌楼、桥梁、古木、学校、祠堂、家庭、博物馆、各种人物、坟墓、古物等编成一部影集、影碟。

3.尽快耐心访问各位老人,将其所知记录下来。(内容包括属于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自然地理、地名、生产、生活、信仰、人物、典故、传说、故事、谚语、民情风俗、典故等)

4.组编《诺邓村文史资料》,组织发动群众对诺邓历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投稿,争取每年编印一辑至二辑。

5.备一套记事文簿,专人负责记录诺邓大事。①补记这些年来所历大事,如哪年哪月开始宣传诺邓,将保护开发诺邓提上议事日程,诺邓开始出名,哪年哪月得批为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②补记并继续记录,哪年哪月哪日某某首长或有名专家学者对诺邓进行观察考察,对诺邓的评价以及对保护和开发诺邓的指示和建议。③记录有关保护、恢复、开发诺邓举措的实施(如什么时候重建了戏台,什么时候重建了盐井房,什么时候重修了某条古道……)。④记录每日游客概况人数(省内、国内、州内、国外各若干人及游客留言反映等情况)。⑤除上述内容外,属于本村的新事大事亦加记录。⑥修正这些年来新立之寺庙碑记,使其文笔通顺,表达准确。张贴的公告、通知,立挂的路标、牌子不能有错别字,发现写有错别字的要改正。

上述种种梦想,因笔者水平甚低,错误定然不少,应加抢救保护恢复的古迹也未全能想到而多有遗漏,诚请批评赐教。

补述

在写了《尽心篇:千年白族村老人们的“诺邓梦”》后,又有几个梦想,乃不顾烦琐,补述如后。

一是梦想能重修或加固有些民居、庙堂、坡岭下方的石岸挡墙。如村子北坡居民下部盐井旁桥北河岸以上之三级石砌挡墙;老街子原圣谕堂上下挡墙;宝宝岭上下挡墙;红土坡脚至河边挡墙;尧五箐两侧民居下挡墙,河头坡民居下方至河边挡墙;“包子家”下方路边挡墙;“醋家”东侧路边挡墙;“财白星”徐子亮故居前下挡墙等。为使牢固,其入土部分或可用钢筋混凝土浇灌,但必须与治理疏通浅层地下水结合进行,挡墙的出土部分则须修旧如旧。现河头坡有堵重建挡墙全用水泥砌石,且形体过大,与古建筑整体很不协调,就很难看。挡墙的加固或重砌,其重要性,不仅关乎防止坡体坍塌,保住各种建筑,且关乎古村的形象观瞻,须统一规划、认真设计、分步实施。

二是盐井卤脉硐道,引卤排淡等建筑设施及“地下龙宫”之龙王碑座等均在井房及房旁河箐与南山脚底地下,即在新建的停车场至戏台一段车路下方。车子从此路上下,必然震动危害井下建筑。应在车场进村入口处设障,只让人马通行,禁止车辆上下。此事,在好多年前即曾向县委宣传部,当时担任部长的王会琴同志汇报并建议,得她重视及时实施,但过不多久,不知是谁,获得谁准许,或为谁下令将路障拆除,不顾危害山脚地底建筑,仍让车子上下,令人不解,令人痛心。今所建停车场处,原名“三块碑”(那里原有德政碑、功德碑等在内的三块碑,白语:bái shà ɡánɡ),也叫“河神祠”(此处原建有诺河神祠)。从“三块碑”沿路步行到井西,两岸合围处之对面“五台山”脚一棵大树下,再下至箐边,一步跨过涓涓细流,上数级台阶经井房左侧河岸往上,即亚元黄桂诗中所云“迭岸分传径”也。井旁箐侧山脚无横道,无桥梁。上山则有小径通幽,山水相连,郁乎苍苍,树林荫翳,鸣声上下,风景独佳。村人往昔不开挖此道,非是无力,实不宜耳。

三是梦想能切实保管保护好尚存可移动文物如碑、匾、对联等,望能抢救保护好残缺的和尚存的几块坟墓石,并加陈列。

诺邓玉皇阁大小十院,以前主要为僧侣主持,兴盛时“头陀羽士云集”,住院的和尚达数十人,现存庙碑之上署有僧人法号即达19人,过去寺周有许多和尚坟,有的还建有地下墓室,建有地下通道,立有石门,还有故事流传(详见《诺邓》一书)。惨遭几度破坏后尚存的一些墓石,还继续被盗被毁,今只余下很少几块,如不加保护,将很快绝迹。要恢复玉皇阁建筑群的历史原貌,反映诺邓三教同揆的宗教信仰史实,和尚坟是个重要内容。对所余墓石,应陈列于原墓地,并加文字说明,又可成一景点。据说近年到诺邓游客中的佛教信徒,见了墓石还虔诚礼拜,由此亦可说明保护和陈列好僧人墓石,有其意义。

关于僧侣墓石的抢救保护,笔者曾向上级反映,提过建议,还提供了墓石照片,但无结果,尚余的几块墓石亦不知近况如何!

据说新寺梁子“云崇寺”遗址旁尚存几座和尚坟,应列入保护,并应望摄影抄录存档。

四是梦想能够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严禁出卖文物,严防盗窃文物。有个别村人不懂文物价值,不懂文物保护法制,只图有点钱财收入,随意出卖文物,如制盐工具、古契约、古画等。近闻诺邓古岭寺、香山寺供奉的几尊古老神佛塑像已被盗不存。

五是梦想能恢复黄姓“会魁第”、“声高木天”题名坊(包括功名匾),恢复悬挂“进士第”“亚元”两匾。恢复士大夫第题名坊前照壁。(详见《诺邓黄姓关于维修和恢复本姓历史文化遗产的愿景和设想》一文)

几大难题

一是诺邓盐井自停产以后,淡水未抽排,卤水不再抽取煎盐,咸淡混合,满至井口,一部分浸入四周土地,另一部分形成一股细流,流入河中。井硐、井下硐道、架欀、抽水引水、水池等设施就这样泡着、淹着。如果每天用抽水机将水抽排入河,则费用不低,一方面是电费,另一方面是抽水机为盐侵蚀,用不久就坏,须常换新机,且大量盐水排入河中,是否属于污染,则未可知。只有恢复生产,就可将每天所出12000斤左右的卤水制成食盐,仅将淡水抽排入河中即可。

而恢复生产乃是一大难题。难在其一,要符合国家计划,得到国家批准;其二,要学会现代技术,用现代设备、现代技术进行生产,不能像过去砍伐树木,用木材做燃料熬制食盐;其三,先要进行核算,除去成本是否有利润,是否值得经营;其四,如恢复生产,应像以前一样以股份制方式经营,让广大村民投资投劳,当家做主,公开公正,合理合法,直接获利,真正做到资国利民。不能像曾经有段时间那样,由少数几人把持,形同少数几人私产;其五,根据生产规模和引卤方式选择厂址,如村内无地建厂,是否选至诺河下游。这些都是难题,但都只是梦想而已。

二是诺邓原有庙宇祠堂中,除龙王庙外,始建时间最早(元朝末年)而又位于村子中心的万寿宫(原名祝寿寺)和黄家祠堂两院古建筑,除各有一栋被不幸改建为民居外,其主体建筑基本尚存,并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加以恢复重建,对认识和体现诺邓历史文化的久远(万寿宫尚存三块古老碑记),和体现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姓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难在此两院建筑,在“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中被村政府分别卖给六七户人家(据说黄家祠堂正殿未卖,现其中一户系未买而入住)。要恢复这两院建筑,必须依法将之赎回,并妥善安置好这几户人家。这需要一大笔钱,还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又是一大难题。但如果因为难而不加以恢复,将如万寿宫前殿那样,因不重视,工作不力,就会被改建为民房。而此殿建于元末,是地道的古建筑,其西墙上还有块立于南明弘光时的碑记,这块碑被拆下,也就这样被随便放着,不被当作文物妥善保管。

三是诺邓每院古民居正房的大楼和堂屋(又称中堂),是全院的中心。大楼设有神龛,祖先龛座,是供奉和祭祀天地神祇列祖先灵的地方,每日晨昏香烟不断,也是大宴宾客的厅堂。堂屋是会客和举行婚丧寿礼的礼堂。屏障房前摆设五张长亭高桌。八仙桌,桌两旁各放一把雕花围椅,前方两侧摆油漆雕花长条宽大睡凳、茶几等(详见《诺邓》一书)。客来,按长幼辈分央请就座,敬烟敬茶。体现了“礼乐之邦,文献之区”的传统风范和规矩。与小楼书房、厨房、大小宿舍、照壁、大门、中门、后门、盐坊、畜厩等主次分明,各得其所。过去同是一家、同居一院的弟兄,分家时大楼、堂屋共有不分,只分其他房舍。而今许多几户共住的院落,所住各户已非同姓或同一支系,大楼和堂屋已分属各户,改作他用,甚至有将堂屋用作饲养猪鸡者。以前堂上的桌椅几凳等设备多已不存,要恢复原来的布置摆设等文化传统,让游历者亲眼见到,体验到“文献之区”民居的传统风貌,确属不易,是一大难题,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须尽力而为,制订规划、计划,分步实施。还难在不断出现用新建材构建的建筑不符合修旧如旧原则的修缮,应加引导,制止,拆除或重建。而这些多是古村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后出现的现象,应接受教训,加强领导,不让其再度出现了。

五是古建筑维修或重建后的保养、保护(防火、防盗、防破坏等)也是一个难题。以前寺庙招有主持守护,今亦须专人管理。

本人水平甚低,随笔写来,叙事庞杂重复,错漏及不当之处定然很多,诚请阅者不吝赐教。

原诺邓村民黄金鼎写于2016年1月[8]


[1] 这一比喻看似不当,因“桃花源”可能是想象、虚构,诺邓古村则是实有,但如此却更说明古村之可贵。

[2] 此语摘自杨希元同志《诺邓景区存在的十二个问题》。

[3] 此语摘自杨希元同志《诺邓景区存在的十二个问题》。

[4] 笔者因长时间未回诺邓,因不知其近况。

[5] 所知尚存寺庙原有匾额13块,其中已经恢复悬挂于武庙、三崇庙、香山寺共6块,其余7块散存于玉阁、武庙和民间。

[6] 笔者说明:以上所言,不但烦琐,甚或不当,因系梦想,亦冒昧写上。

[7] 笔者在此备注:关于加强领导的想法,本非笔者等所应评说进言,因系梦想亦姑妄言之,不当之处,诚心希望批评赐教。

[8] 笔者在文章最后备注:文中所书涉及如何加强领导等内容,非笔者等所应谈论者,然其乃“梦”,亦冒昧写入。另外,此文写于上年之初(2016年1月),有些内容可能已不合实际,请一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