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第十一章
解释何为丘里之言,用同与异的辩证关系,揭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自然之道,即大道的呈现方式。
9.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
少知说:那么是否足以称之为道?大公调说:不可以。现今计算物的种数,不止上万,而限称为万物,是以最多的数目称述它。
10.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故天地,是形体中最大的;阴阳,是气体中最大的;
11.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
道总括一切,因为它浩大,如此称呼是可以的,已有道,还能用什么与它相比?
12.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假若以此(将道与丘里之言)分辩,就犹如狗与马,不及甚远。
第十二章
探讨宇宙的奥秘,万物的起源,及世间的运行规律。
1.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
少知问:四方之内,六合之里(天地宇宙境域),万物的产生从哪开始?
2.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大公调说:阴阳相互辉映、相互抵消、相互调治,四季相互更替、相互产生、相互衰减。
3.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
爱恨离和,于是相继起伏。雌雄片合,于是万物常有。
4.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之可志也。
安与危相互变易,祸与福相互产生,缓与急相互交接,聚与散相互形成。这些现象的名称与实际情况可记载,精微之处可记录。
5.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随时序的规律,起伏中相互作用,穷极则反,终止则开始,此为万物所有的状态。
6.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言语所能尽言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只限于物的范围。(还有意识形态等范畴)悟道之人,不追随物的消亡,不探究物的起源,此为议论的止点。
7.少知曰: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
少知问:季真的莫为(无为)观点,接子的或使(有为)主张,两家的议论,谁符合实情,谁偏离正理?
8.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
大公调说:鸡鸣狗吠,是人所共知。虽有大才智,却不能用言语说清宇宙的造化,又不能意断宇宙将会怎样。
9.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
以此分析(宇宙),精妙到无以伦比,浩大到不可围量。主张一切是有为或无为,未免局限在物的层面,而终究不恰当。
10.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
有为则显实在,无为则显虚无。有名有实,构成物的存在;无名无实,事物则虚无。
11.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
可言说也可意断,但越言说越疏远。未生的不可禁止其生,已亡的不可阻止其亡。死生相隔不远,道理却不可察见。
12.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
有所为,或无所为,是疑惑里所立的假设。我观察(宇宙)本源,过往无穷尽;我探求(宇宙)末端,未来无止境。
13.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
无穷无止,说的是虚无,与万物同理;有为无为,说的是存在,与万物一同开始至终结。
14.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
道不可用有来表达,也不可用无来描述。道的名称,不过是借用而来。
15.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
有为或无为,各自偏执事物的一隅,怎能作用于大的方略(策略)!
16.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言语周全,则终日言说的尽是道;言语不周全,则终日言说的尽是物。
17.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道,是阐释万物的最高原理,言语与缄默都不足以表达。既不言语也非缄默,此为议论道的极致。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五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