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宏观经济调控方法论问题研究
- 陈璋
- 3980字
- 2020-08-29 18:16:31
第一节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市场机制有效性的基本分析
如果我们承认生产力平衡结构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之间存在根本差别,那么就出现了如下基本经济学问题: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结构条件下,市场机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还存在吗?经典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否解释我国存在的问题?
当然,对于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以及地区差距等问题,西方经济学也给出了很多解释。例如,按照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工资和利润由劳动和资本的供求关系所决定。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两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差距会逐渐消失,均衡发展可以实现。如甲地区发展快,资本将变得丰裕,而劳动力将变得稀缺,从而工资率上升,而利润率下降,于是发展慢的乙地区的劳动力就会向甲地区流动,从而降低其工资率,而甲地区的资本就会向乙地区流动以提高利润率。最终,两个地区的利润率和工资率将趋于相等,经济发展走向均衡。
因此,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源在各个地区和部门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消除各个地区和部门之间的经济差异,并使各个地区和部门实现均衡发展。在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状态不是研究的对象,因为非均衡状态总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和控制,经济总是围绕均衡状态波动。但这个基本结论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而且没有达到均衡的趋势。
一、完全竞争假设条件的基本分析
我们认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西方经济学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在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下面我们把常见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局部市场的完全竞争假设当做一般市场机制有效性的条件,初步讨论其隐含的生产力结构意义。一般来说,局部均衡假设主要有以下四个:(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每个人的购买份额或销售份额相对于整个商品市场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每个消费者或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2)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这里的无差别,不仅指商品的质量完全一样,而且还指商品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缺乏效率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有效率的企业。(4)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相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我们认为,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局部均衡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并没有直接对生产力结构做出假设,但是这四个假设已经隐含了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有效性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假设——生产力平衡结构的存在性。下面分别对这四个假设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个假设认为市场上的交易者无穷多,他们对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量。我们可以看出就宏观经济而言,这个假设至少表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或产业应当是实力相当的,或者说不同产业的生产者(亦即消费者)具有大致相当的竞争力。当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就客观上具有了操纵市场的力量,从而使竞争力较弱的市场主体在竞争当中败下阵来,退出市场竞争。例如在我国,工业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规模也比较大,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也主要集中在工业,新质生产力也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而在农业中,经营规模很小的农户占绝大多数,每个劳动力只有0.27~0.33公顷耕地,而且30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现代化的大中型农场和农工商一体化企业为数很少,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如果把工业和农业放到同一个市场下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农业无疑会成为失败者。因此,在我国工业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二者是强弱十分分明的市场交易者。这个假设显然隐含了生产力平衡结构的存在性,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的情况。
第二个假设假设了商品的无差别性,认为不存在对同类不同生产者的商品的特殊偏好,或者说各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大致差不多。如果把这个假设推向整个市场,则可看到,我国大多数工业品属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而大多数农业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同时它们所面临的偏好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即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差巨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对工业品的需求会急剧上升,而对农业品的需求保持稳定,在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当中,工业会以远高于农业的速度增长。所以这个假设隐含了不同产品生产技术水平无差别,完全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生产结构不平衡的情况。
第三假设认为市场资源在各行业之间可自由流动,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不满足这一假设的。就我国而言,劳动力资源中占绝对比例的农村劳动力的低技术水平,至少决定了他们自由流动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更加突出的是,资本流动的方向只可能是生产率较高的行业,资本市场对于农民存在歧视。例如,我国1.6亿户农民家庭中,只有15%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85%是依靠民间信贷。所以在资源的获取能力、获取条件方面,工业和农业相差悬殊。
第四个假设,即完全信息假设,同样与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例如,规模很小的农户在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方面都很脆弱。经常出现某一种农产品的整体性过剩。在获取信息、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农业生产者作为一个整体与工业生产者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可以看出,这四个假设实际上分别假设了市场参与者在对市场的影响力方面、产品竞争力方面、对资源的拥有能力方面、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方面都是旗鼓相当的。只有在满足这四个假设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才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从而使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但是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四个最基本的假设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都是完全不满足的。西方经济学中所探讨的均衡与非均衡都是在经济运行层面上。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和非均衡都是指的短期的宏观经济状态,其对应的生产力结构特征就是所谓的生产力平衡结构。在这种生产力平衡结构之下使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短暂的宏观经济不均衡也许可以达到均衡,最终走上一条较为平衡的增长之道路,但是,用这样一种基于生产力平衡结构的经济学理论来讨论像我国这样多代生产力并存的经济,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只会使生产力原有的不平衡更加严重。
二、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特征的基本分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问,生产力平衡结构的演变特征是什么呢?这个特征必然是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所不具备的。例如,我们可以拿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作为参照系,来看一下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从中就可看到这个演变特征,见表4—1。
表4—1 美国1947—198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D W乔根森:《生产率: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从表4—1中可以看出,在1947—1985年间,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均增长率约为私有非农经济的3.59倍,是制造业的2.19倍,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1.58%,私有非农经济和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以年均0.44%和0.72%的速度增长。在1947—1985年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1.58%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通信业(2.04%)。除两个时期(1960—1966年和1969—1973年)之外,在其他所有的时期里,农业比私有非农经济和制造业的表现更为出色。这表明,在生产力平衡结构的演变中,作为传统部门的农业在经济增长中不仅没有出现明显的生产率增长滞后,反而其生产率增长速度甚至高于我们想象当中十分现代化的工业,这正是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也正是这个特征保证了整体生产力结构的平衡发展,保证了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及理论上均衡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还可以就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做一比较,进一步证明这个特征的存在性,见表4—2。
表4—2 若干国家1960—1990年农业和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 (%)

资料来源:联合国历年《国际工业统计年鉴》、《粮农组织生产年鉴》,以及世界劳工组织历年《劳动统计年鉴》。
从表4—2可以看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日本除外)中,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制造业,可以说明农业的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都和工业保持了相当的水平。而日本之所以成为一个反例,并非是因为它的农业生产率增长缓慢,而是因为它的制造业生产率增长速度异乎寻常。在发达国家,农业以现代农业为主,现代化的机械技术和生化技术的使用使得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部门不再是自给自足的部门,农业生产大部分投入来自非农业部门,大部分产品也投向了非农业部门,现代化的农场逐渐转向企业化经营。在这种条件下,农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超过了工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保持了相对平衡的比例。
相反,像印度、菲律宾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率低于它们的制造业部门和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表明它们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现代化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些国家中,农业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技术长期停滞,生产中所使用的是农民世代相传的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其突出的表现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业部门的长期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技术没有提高,生产率长期处于低增长的状况,而工业与农业的差距则越来越大。
就地区差异而言,发达国家的地区差距也小得多。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是均质的,可以比较好地满足西方经济学的前述假设条件,所以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对于失衡的现象也可提出较好的解决办法,应用市场机制可以使得经济均衡发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我国以及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要认识这一现象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其理论的最基本假设——有着实力相当的竞争主体,在发展中国家是不满足的。所以,我们必须采用动态的非均衡的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