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 白炜主编
- 17字
- 2025-02-24 06:42:37
第三节 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的建议
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在县域经济效益最优目标的指引下,各县域根据自身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因素,通过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格局,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行为,也即引导自身的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进行转换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县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有机统一。建议优化策略依据县域产业结构类型,即按照前面的分析,把辽宁省44个县的产业结构分成优势型、均衡型和劣势型三种类型。产业结构的类型不同,优化策略也应该有所差异,这里分别进行介绍。
(一)劣势型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措施
1.培育辽宁省各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主导和特色产业,这些主导和特色产业构成产业经济增长极,以此增长极为中心形成本区域区别于周围其他区域的对外辐射经济。县域的自然资源供给是有限的,所以难以实现所有产业的平均推进,否则将会造成产业竞争力低下,进而影响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鉴于此,要用大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观代替传统的县域内产业结构平衡发展观,以优势产业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促进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优势产业的关联度发展相关产业,确立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取向。首先,要立足于县域的资源优势,正确选择确立本土特色产业,科学筛选兼备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的主导产业,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如果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则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如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则适合发展品牌农业产业;如果一个地区人口密集、市场潜力大,则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果一个地区资本雄厚、并且人力资源丰富,则适合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其次,实现优势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与县域内传统产业的融合。在主导产业获得重点扶持的同时,其他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也要适度跟进。否则,主导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难以有效发挥,不利于县域的经济发展。
2.提高辽宁省县域各次产业的产出效率
某种核心技术可以通过将一二三产业中的相关产业加以联结,从更高的层级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再次分解和重新组合,从而对传统的产业活动进行全面的渗透和改造,完成这一任务的就是高技术产业,包括信息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经济所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努力提高三次产业的产出效率。在第一产业方面,使“互联网+”嵌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各环节,促进辽宁省县域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专业化发展。融通辽宁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逐步形成“互联网+农业”生态圈,促进产业链条各环节共生、互利、共赢的发展。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的增值优势,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做好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释放消费内需。第二产业领域,作为老工业基地,通过技术的更新和“互联网+”的带动,快速发展新一代的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生物产业,促进辽宁省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推动辽宁省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第三产业领域,要充分发挥信息咨询与服务、远程教育、互联网交通等新型产业作用,促进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向高次产业发展。可以说,依托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发展“互联网+产业”模式,以带动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
3.促进辽宁省县域低碳产业结构的快速形成
总体思路是:第一产业领域,要依托农产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节约型生态农业。第二产业领域,要确定辽宁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内部的主要“污染源”,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严重的造纸厂,淘汰小石渣厂、立窑和小石灰窑。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同时对辽宁省县域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内部的生态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本县域重点的产业基地、园区及企业,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那些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第三产业领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产值。充分利用本区域旅游资源及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近年来,辽宁各县旅游环境日趋优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旅游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以农业游、工业游、生态游、访古览胜游为主题的旅游新格局,带动了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趋势要继续保持下去。通过各个产业的共同努力,实现优势产业的生态化,推动县域绿色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产业发展方式粗放滞后的现状,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二)均衡型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措施
均衡型的产业结构介于优势型和劣势型产业结构之间,在某些产业上具有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产业。由于地区人力和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内部生产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内产业的发展都会存在差异,必然存在相应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而言的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因此,有必要对地区的各产业进行深入研究,探求出衰退产业和缺乏竞争力的产业,拟定调整援助政策;探求出增长产业和有竞争力的产业,重新评价其地位,制定出促进发展的政策。此外,还应探索全省朝阳产业在本县的真正优势与劣势,制定出真正稳妥的发展政策,这是一种简易有效的实用方法(见图2-2)。

图2-2 产业分类与发展对策
(三)优势型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基于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在辽宁省范围内,有7个县域具有优势型产业结构,表明这7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在辽宁省的44个县域内处于带头兵的位置。因此,这些地区要放眼全国,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产业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从全国的范围内找到与本区域资源禀赋相近的区域进行比较。同样找到本区域在发展全国性朝阳产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按照均衡型产业结构的思路对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本区域的产业结构更上一层楼,始终保持全省产业结构带头兵的地位。首先,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头和推动作用,促进本县域经济的较快增长,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效益;其次,要实现区域特色产业产出的高效性,大力推进产业的技术改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产业高度化的进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最后要围绕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促进主导型产业向支柱型产业跨越,实现产业组织的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