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述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一直处于争议和不断修改与完善之中,无论从政府、学者还是企业的角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虽然无法达到一致,但是不同定义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且履行社会责任。然而,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其说是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企业所应当履行的责任,不如说是在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之下,理解其应当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并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Alexander Dahlsrud, 2006),探索各个行业或者地区的具体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式在国外已经逐渐发展成熟,评价方法主要有社会责任会计方法、声誉评分法、年报内容分析法、指数法四种,其中指数法在研究中被普遍采用(Richardson, 2001;李正、向锐,2007;等等)。年报内容源于企业的信息披露,优势在于容易获取,但是在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也频频出现财务造假、信息披露受到质疑等新闻,何况市场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呢!因此,依靠年报内容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模式,其可信度有待考查。比如可以利用权威数据库《财富》公司声誉指数等,其庞大的统计分析和数据资源可增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可信度,并且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比较,但只限于数据库所拥有的企业资源。虽然各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是主要的问题依然是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主观性太强。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其评价在目前看来无法完全量化,虽然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但是各种评价框架也仅仅是提供参考而已,企业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项目进行披露,而忽略不利项目。

目前全球较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全球报告倡议,其目标是编制一套可信可靠的、供全球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可供任何组织使用,以便组织能够像会计准则一样清晰而公开地披露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温素彬,2009)。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离它最初设立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分析国外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不难看出,国外学者近年来都着重于不断提高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在不同行业的适用性,或者更具体地研究影响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的因素,如企业某个活动,或者消费者行为给企业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由于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这两方面难以量化,难以制订统一标准,特别是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甚至各个地区,虽然已经有研究设计出生态经济模型,但是也并没有解决各个指标标准的设定问题(Stefan Baumgaritner、Martin F. Quaas, 2010)。由于各方面原因,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普遍适用性在国内和国外都是一个难题。

和其定义一样,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式的研究,应该趋向于区域化或者行业化,以行业指标来比较或许能让利益相关者更具参考性,三重盈余的研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必然会加快其研究进展和发展速度,或许未来可以从新的分析视角,如更多地将三重盈余评价模型与其他评价工具相结合来寻找量化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环境、社会是相互影响的,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