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 马晓河等
- 1576字
- 2025-02-18 02:48:41
一、产业结构转型的一般含义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产业间的产出比例关系。它是经济结构诸多结构层次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比例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与产出状况。它既是人类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任何经济结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变化,是自然平滑的演变还是受重大事件影响导致的“突变”,经济结构都在不断变化。产业经济理论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演变总是由较低级的、简单的结构层次向较高级的、复杂的结构层次转换。此时,社会资源要素一般都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由此推动了新兴产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并导致了传统部门的萎缩和衰落。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是由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1]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持续变化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钱纳里等结构主义学者研究揭示的“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这一结论无疑具有深刻的见地。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结构层次,受各种因素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在影响产业结构转变的因素中,市场需求,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供给,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环境等发挥着重要或是决定性作用。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进而向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漫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始终是“主旋律”,只是产业结构中发挥主导、引领作用的“主角”分别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扮演”。产业结构转型首先理解为产业结构的重大转换。它不是一般意义上产业结构的自然演进,也不是产出比例关系的局部改变,而是决定产业结构性质和特征的主导产业发生变化,或其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产生根本性改变,是产业比例关系的重大调整。其次,产业结构转型是在关键发展阶段实行的产业结构主动转换。转型既不能在常态下随时发生,更不会在消极应付的状态下得以实现。只有在居民收入、技术进步、资源环境保障及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和抉择的关键阶段,实行及时、积极、主动的产业结构转换,才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应有之意。
因此,产业结构转型是指在特定阶段主动实行的产业结构重大转换。从产业结构的纵横两个切面来看,产业结构转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转换,即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进一步向服务经济社会形态变化。二是三次产业内部的调整,包括产业内部所属行业之间的此长彼消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与部分产业的衰落,也包括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一定要喜新厌旧、弃旧从新。传统产业如果能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升级,仍可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虽然从事的是新兴产业,但因技术、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也不能算作成功的产业转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产业结构转型是经济结构转型最集中、最直观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意志的体现。
产业结构转型作为一种重大的经济结构变动,既有其客观必然性,又往往与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产业革命以及国内外重要社会政治事件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爱迪生的一系列发明、莱特兄弟完成首次飞机飞行、福特汽车厂采用流水生产线以及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等,美国成为1870年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引领者”的地位可能会受到质疑。如果不发生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日本和欧美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步伐也许就不会那么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