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对企业竞争力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企业竞争力较为复杂,不同的学者对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角度也有所差异,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将主要观点划分为以下三大学派:

一是市场结构学派。波特(Porter,1980,1985,1990,1991)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是行业结构影响企业的自身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就是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位置。

二是资源基础观学派。该学派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集合,当企业拥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难以替代的资源时,它就具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Barney,1986a,1986b,1991;Rumelt,1991;Wernerfelt,1984)。

三是能力学派。Prahalad等(1990)提出,企业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短期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性价比高的产品,而长期的竞争优势则要求企业具备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以下三个特点:为企业提供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在通道、为顾客提供潜在的利益和无法被竞争者所模仿。Elfring等(1996)进一步提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运用知识。在此基础上,Teece等(1997)提出企业需要动态能力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企业要从位势、流程和路径入手,构建出能改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获得经济租金。概括而言,动态能力是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对现有的资源、能力、管理进行重新配置,对流程进行再造,以发现机会、创造新产品和服务,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世界一流企业研究综述

世界一流企业并非规范的学术术语,黄群慧等(2017)认为,世界一流企业与卓越企业(Excellence Enterprises)的意思最相近。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卓越企业。著名管理学家Drucker(1985)指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只有那些懂得如何聚焦客户需求来创造价值的企业才是卓越的企业。Porter(1985)认为,通过内部价值链优化,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是卓越企业。Newman和Chen(1999)指出卓越企业具有合适的规模,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力,遵循全球运营规则和标准,国际化管理,较高的柔性管理能力和保持核心竞争能力。Peter和Waterman(1982)通过研究IBM、宝洁、GE等企业,总结出卓越企业的8个特征:崇尚行动、贴近客户、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专注主业、结果简单和宽严并济。黄群慧等(2017)认为世界一流企业是在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认可的企业。

(三)企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学者们根据自己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很多评价模型,但大致都是通过企业运营的绩效来测量企业竞争力。在方法上主要选用德尔菲法、效益分析法、数据包络法、多目标决策法等。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建立了一些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金碚自2003年开始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每年发布一次中国竞争力报告,该体系不断完善。金碚(2013)对沪深两市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包括三个二级监测指标(规模因素、增长因素、效率因素),每个二级指标下设三级指标以及为每个指标设定权重,规模因素的三级指标(括号中数字为权重)包括销售收入(19)、净资产(10)、净利润(15);增长因素的三级指标包括近三年销售收入增长率(16)、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13);效率因素的三级指标包括净资产利润率(8)、总资产贡献率(8)、全员劳动效率(6)、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5);再将三级指标值与各指标所占权重相乘再求和即可得到企业竞争力的监测值。

胡鞍钢等(2013)从国际视角定量评价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变化,建立了“做大”“做强”“做优”“做绿”“做和”五个体系,通过规模指数、效益指数、创新指数、绿色指数及和谐指数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由跟随者向追赶者的转变趋势,并在“做大”和“做强”两个局部领域实现了局部超越;“做优”和“做绿”已初见成效,但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和空间仍然较大;“做和”方面的积极效果远大于负面影响,为转型超越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企业生命周期正处于从起飞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一些世界著名期刊如《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每年都会定期对全球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主要以营业收入为评价指标,还包括利润总额、总资产、股东权益、雇用人数、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被评价企业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独立的企业治理。《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企业1000强更多考虑了市场对企业的认可度,主要以每年5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市值为排名标准,参考企业规模、部门的协调能力、资金流动性等。《福布斯》发布的“全球企业2000强”以营业收入、利润、资产总额、股票市值等指标的综合评分为主要依据。

在世界一流企业的评价方面,张文魁(2012)提出世界一流企业的八个特征:竞争、份额、价值、产业、品牌、人才、机制和文化。周原冰(2012)提出战略管理能力和领导力、有机协调的业务体系、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高效的集团管控和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创新能力、风险管控体系、企业文化是世界一流企业的七要素。国资委(2013)也给出了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的13项共性要素,为中央企业向世界一流迈进提供了行动指南,具体包括:建立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与较强的盈利能力;内部改革适应国际竞争要求,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集中有效的集团管控模式;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拥有较强风险管控能力;管理信息化处于较高水平;重视领导力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具有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较强的社会责任。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2013)认为,世界一流企业除了在规模性、营利性、成长性、债务风险等经营业绩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外,还需要在战略决策、领导力建设、公司治理、运营与控制、国际化、人才管理、创新管理、品牌与客户等方面具备一流特征。

黄群慧等(2017)通过分析壳牌、丰田、GE、IBM四家企业,从资源基础、动态能力、战略柔性和价值导向四个维度描述了一流企业成长的框架,并给出了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倚重组织文化力量、重视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以发展型战略应对复杂环境、适时调整业务架构、具有全球化资源配置和管理能力、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紧密化的集团管控、能把握重大机遇与克服组织惰性的管理创新、能激发员工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型与价值型的财务管理11个方面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特征。

罗兰贝格(2017)认为,全球龙头企业的特征包括:海外收入份额、跨地区经营利润分配、管理团队整合,拥有综合且独特的发展战略计划,全球品牌或形象影响,全球技术影响力,以及国际化发展治理模式和跨公司合作与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等。

波士顿(2017)提出集团型企业应具备四大优势,充裕的资本流通、跨行业信息洞察、集团管理人才储备和集团品牌价值。

(四)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不足

首先,世界一流企业的概念并不清晰,概念不清晰的情况下建立的评价体系指导意义不强。

其次,从现有研究看,关于世界一流企业研究大致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企业内部角度评价;二是从外部评价企业。目前,研究提出的评价框架多从第一个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评价几乎覆盖企业的方方面面,体系较为复杂,很多指标外界难以获得。

再次,“世界一流”潜在的意思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而目前提出的评价框架过于静态,无法体现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对比性。

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在改变,评价企业的标准也在发展着改变。以前企业间是竞争关系,当基于共享价值的竞合观成为发展的主流,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构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企业间的关系也由竞争转向了竞合。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指标评价企业的竞争力和卓越程度,则很难客观评价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