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 游敏惠
- 1637字
- 2025-02-18 00:58:16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有着强烈的计划性、目的性,对此,马克思曾经说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本能活动,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0]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往往还要求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严谨、科学的理论框架的设定,是研究得以获得整体视野、遵从严密的逻辑一步步走向深入的前提所在。尤其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化莫测、快速迭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问题的研究要取得实效,必须有清晰明确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
(一)研究思路
本书本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深入分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研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现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利用移动信息网络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式,探索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路径,并着力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全书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移动互联网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包括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移动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等。
第二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理论探讨。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相关理论、现代传播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的借鉴价值,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内涵、原则、要求等。
第三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现状调研。包括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的运用状况和效果;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兴路径的拓展与困境;并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现状的生成根源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创新。主要分析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的信息化、组织路径的智慧化、活动路径的多样化、管理与服务路径的生活化,在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
第五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长效机制。包括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组织协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条件保障机制、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书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现状,为本书提供事实支撑,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第二,文献研究法。文献法是指从各种文献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本书主要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移动互联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献,参考党和国家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系统把握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并深入分析,明确已有基础,掌握前沿动态,明晰研究重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本书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比较,一是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路径与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路径,二是比较国内国外利用移动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主要做法,从中获得新启发。
第四,案例分析法。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为了更深刻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大量采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典型事例,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进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