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灵飞翔的乐园(代序)

◎李德明

《乡愁的模样》是杨新润先生的又一部散文、诗歌集。文集付梓之际,先生请我做序。作为老乡、战友和文友,我非常高兴,故以此文畅叙感言,亦是恭贺!

一部20多万字、200多篇(首)诗文的作品集,统以“乡愁”为主题,自然满烙着杨先生人生旅途层层叠叠的脚印。新润生于1953年,又是饮渭水长大的农家后代。自幼,“旧中国长的什么模样?”是拉了半辈子长工的三个伯父以及亲戚乡邻们,给他讲述最多的话题。八百里秦川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使他饱受浓郁沉逸的周秦汉唐文化熏染。

新润自幼就爱琢磨感兴趣的事儿。当教师的父亲给孩子们订的月刊画册《小朋友》,促使他学起了绘画,整天爱在泥地、土墙上涂抹。初小三年级,新润已给班里的墙报画报头。可是,家里“吃穿是第一要务”,哪有闲钱买画笔画纸呀!见同学拉二胡、板胡,他又开始学音乐。借来短笛,几月下来还真能吹奏两首完整的歌曲了。一次,去父亲工作的宝鸡看病,看到商店有口琴,他缠着父亲“买嘛!”父亲无奈的苦笑,却拉着他的小手,默默地走开。父亲在外工作,常写信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嘱咐“多看书、勤思考、写日记、常回信”。多看书?家里没书啊,他就借老师、同学和乡邻的。常回信?写信没词儿,他将课本的词语抄下来,归类待用。上中学,见同学有《汉语成语小词典》,他没钱买,便乘借阅之机,简略地逐词抄录。一册成语手抄本,竟成了他日后写作的“压仓石”。

家境困顿,他爱看书、爱写日记的喜好没有停顿。在生产队劳动,“学生娃的工分”一天3分半,他啥农活都干,晚上便将白天的见闻记下来。学校一放假,他上山放羊,住窑洞,吃窖水。为补家用,他将家里养的猪、鸡和鸡蛋拿到镇上叫卖。一得空,他又捧读名著,1950-1960年出版的小说,他几乎都借阅过。至今,他仍能清晰地叫出那些小说的书名。他经常边吃饭边看书,夜晚油灯如豆,却是他的最爱;课桌粗陋的小洞,恰好成全他偷看小说的兴致。高中时,新润常与同学交流、参加“笔会”,还创作秦腔小剧《紧握手中枪》,在班上排演。“时间是我的,不能叫一天闲过”,便成为他的励志铭。

1972年,新润入伍到宁夏军区部队,开始将基层分队的新人新事写成新闻稿,有了媒体刊发的“处女作”。入伍第三年,他参加宁夏军区第一期文学创作学习班,写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78年,新润和我都参加宁夏军区举办的军旅文学创作学习班,聆听著名作家张贤亮等老师授课,使他对文学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1988年,新润转业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工作。宁夏深入对外交往的动态,给他写新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给他开掘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赋予了新的活力。到访发达国家和乌干达、博茨瓦纳等最贫穷的非洲国家参加外事活动,既使他开阔眼界、拓展胸怀,也使他对乡愁的含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就这样一路走来,既写新闻又搞文学创作,40多年,他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军队报》《新闻大世界》等90多家报刊、网络发表新闻报道3000余篇,数十篇作品获省市级奖励,连续14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刊发文学作品120多万字,出版《老父的家园》《炊烟的香味》等散文集,真可谓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这部以乡愁为主题的文集,正是新润心灵景观的汇聚。那些舒展乡音、乡情、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文字,既道出一串串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缘,又是他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情清晰认识的回放。展卷悦读,既能看到新润依恋故乡的身影,又能读懂他对世风民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解析和反刍。

例如散文《走笔中国红》,新润真用一根“红”线,串起历史和现实,串起革命和奋斗,串起乡俗和友谊,串起吉祥和欢乐,串起家庭和亲情,也串起了盛世和愿景:

“记载国人心路历程的中国红,由远古的文化图腾、精神皈依一路走来,从未止步于简朴的尚红习俗,而从传统文化的美好期冀,升腾为惠及人类携手发展的文明力量,那么真实、那么自信……”这种从历史纵深度和社会生活的宽广度,全面阐述中华民族精神图腾和传统文化基因的文字,既传播知识,又提振精神,正气浩然,十分耐读。

例如《记准乡愁的模样》对乡愁的哲思:“这些乡愁,既有原汁原味的田陌村落,又有地地道道的乡风民俗;既有暖意盎然的青山绿水,又有文化气息充盈的秦腔、剪纸、皮影戏等非遗传承;既有难以忘却的哀怨惆怅,又有充满诗意的壮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既有我们已经熟识的满山遍野的欢声笑语,又有久远年代黄土深处的苦难凄楚和奋发图强。”“乡愁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情绪,滋养和丰富了许多代人的精神世界。正因为历史的逶迤纵横,才留下现实的风姿绰约和别有滋味。了解苦难就能理解辉煌,认识辉煌就应该知道奋斗。”

在他看来:“乡愁不会重复,但押着同样的韵脚。历史的沉淀与时空的转换,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只是需要我们用沉思与乡音倾情交谈,用深思与乡土唤醒沉淀,在不断反刍中让枯燥干瘪的黄土地年轻起来,并赋予生机。”——这种独具匠心却满带思辨的文字,很能引发心灵共振。

文集还收录了岁月留痕、心灵感悟等满溢着欢思愁绪的作品,笔墨幽雅,又让人感慨万千品味无尽;军旅回顾、挚友情谊等倾吐心声的文字,似酒香浮动,洋洋洒洒,韵味悠长;还有他与文友唱和的诗词楹联,似缕缕阳光,清新温暖,情意绵长。

新润喜爱文墨,一朝结缘,终生相伴。这不仅源于他的勤勉,也与他的家学密切相关。新润的父亲是教师、书法家,使他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既为他的喜好提供了精神鼓舞,也给他敬临古帖陶冶性情树立了样板。

新润生性文雅,不嗜烟酒,恬淡沉静,胸怀坦荡。他喜欢舞文弄墨,却不图名利,只为在精神乐园享受心灵翅膀自由舒展、随意翱翔的那份快乐。他在工作之余泼墨笔耕的业绩,不仅出于他优雅脱俗的文品,也源于他清正高洁的人品。因此,我与新润相交多年,确有“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龚自珍)的感受。据此,谨撰小诗略表心迹,也是共勉:

尘世茫茫随心走,

军营结缘手握手。

人生难得一知己,

文海畅游真朋友!

文海无涯,畅游奋进。愿新润老友抒写更多佳作,为读者提供更多精神食粮,装扮更加靓丽的心灵乐园!

2019年3月18日于银川静虚阁

李德明,陕西合阳县人,军旅作家,大校军衔;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宁夏标准草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宁夏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宁夏书画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宁夏企业书画院副院长、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观赏石协会顾问;出版《解放宁夏》《红军西征》《穆斯林暴动传奇》《谍网奇情》《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合作)等文学作品多部,获创作奖20多次;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入展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