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一切感知、一切形容、一切描述诞生的故乡。
在这里,因为一切的不同与区别都尚未存在,所有一切都不可分割地融合交织着。
就像所有的光融合在一起呈现出透明的白光一样,世间的一切能够被感知的“有形”融合在一起时,就成为了无法被感知的“无形”。
在这没有所谓边际也没有所谓起始的无形之中,余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所有的光融合在一起就呈现为了“透明”的光,但其中的那些位于不同颜色光谱上的光并没有消失,它们仍然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
同样,无可计数的有形融合在一起就呈现为了无形,然而这些无可计数的有形存在也并没有消失,万事万物仍然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
这便是世界存在的方式。
世界就是这样存在于无形之中的。
世界此时此刻也正存在于无形之中。
世界从来都存在于无形之中。
这就是那个“小瓶”。
也就是说,所谓的有形世界诞生于无形之中,某种程度上也不过是一种错觉。
感知到有形的存在,只是因为看见的不过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就好像小瓶中的生物只看见了小瓶内部的一小部分,所以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小瓶一样。
有形世界的存在同样是因为只感知了世界能够被感知的一小部分,所以才会产生有形世界的错觉。
就好像在由所有光构成的透明光之中,能够识别出什么光谱的光,光就会在眼中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
同样的,在包含了一切有形存在的无形之中,能够识别出什么样的有形世界,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模样。
世界是客观的,但人能认知到的部分是主观的。
人的“世界”是由人所主观认知到的部分构成的。
换言之,如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主观的认知方式,世界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模样。
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描述,而是一个事实。
突然间,余晖明白了什么是所谓的改变世界。
当然,真正的世界是不会改变的,因为那无形之中已经包含了一切。
无论是想要改变的一切,不想要改变的一切;希望存在的一切,不希望存在的一切;改变前的一切,改变后的一切……所有一切都已经包含于这无形之中。
所谓的改变世界,无非就是让有形世界的一部分重新归于无形,而又从无形之中读取出别的部分来构成有形世界。
也就是说,世界是无法改变的,但从无形中读取出的有形世界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这种改变本质上也不过是一种因为认知有限而产生的错觉。是在无法感知一切的前提下,让一部分原本能够感知的事物变得不再能够感知,而一部分原本无法感知的事物变得能够感知了。
对于世界而言,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
一切都早已存在,一切也都永不消亡。
只不过对于很多人的主观认知而言,这的确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改变了世界”。
这便是古辉所说的,世界是如何改变的。
本质上来讲,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对于人类的主观世界而言,原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变得无法感知,称之为“消逝”;而原本无法感知的事物成为了能够被感知的“新事物”,称之为“诞生”。
这就是人类认知中的所谓世界的改变。
这就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方法。
刹那间,世界再次轰然震动,余晖感知到无形之中有些东西浮现,又有些东西归于无形。而祂端坐在这世间一切的中央,感受着这世间一切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只在某一处,而是遍及所有的时空、所有的维度。就像先前在那地底深处的黑暗中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一样,余晖的每一个碎片都可以感知到一部分世界的变化。而唯有在此处,在世间一切的中央,才能感受到这变化的全部。
感受到这些无形的积木是如何搭建出不同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表象,从而让世间万物产生出世界改变的错觉。
注视着这无止尽的变化,余晖突然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作为一切的本源,处于世界的中央,这种体验就好像……就好像自己成为了古辉一样。
原来是这样。
余晖猛地恍然大悟。
这就是古辉的感受。
祂就好像世界的源代码,一切的法则,万物的基因。
祂什么都不需要做,世界自然会根据祂来形成。就好像基因什么也不需要做,生物自然会根据基因来生长。
这便是世界真正的主宰者统御世间的方式。
往往人们会误以为祂是这世界的管理者,不,祂根本不需要管理什么。
因为这世界本来就是根据祂这个本源来构建与形成的。
而余晖之所以此刻会在此处,感受着这所有一切,就是因为祂向他开放了所有的权限。
又或者,更准确地说,所有的权限本来就是完全开放的。
在这个开源的世界里,原本就不存在任何的限制。而世间万物之所以处处感觉到限制,是因为世间万物为了成为“自己”,而潜意识地自发阻断了共享的权限。
就好像世界上的两个人,因为我的经历是我的经历,你的经历是你的经历;我的感受是我的感受,你的感受是你的感受,所以这两个人才能成为两个人,所以我才是我,你才是你。
假如这世界上的两个人,彼此之间的一切经历、感受、体验、想法、喜怒哀乐都是完全同步共享的,那么这两个人就不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了同一个人。
而这对于世间万物而言,却往往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因为任何存在要想成为“自己”,首先就必须要区分出“别人”。
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你的一切,所以你才是别人。如果我能够感知到你的一切,那么你就不是别人,而是我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即我是你的一部分。
所以,为了成为“自己”,就必须要拒绝向外共享自己的一切,同时也要拒绝外部共享的一切来侵蚀“自己”。只有划分出了自己与外部之间的界限,“自己”这个概念才能存在。
这便是有形世界形成的机理。从无限的包容一切的无形当中,分割出一个个互相隔离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割,便形成了有形世界。
在有形世界里的每一个存在,都是以隔绝“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来认知一切的。
能够同步共享的部分就属于“自己”,不能同步共享的部分就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