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药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用辛甘发散等阳性药食太过引起人体阴精损伤;用酸苦涌泄等阴性药食太过可致人体阳气损伤。后世对此又有新的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损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以此成为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理机制。诚如吴崑所云:“水胜则火灭,火胜则水干。”
阴阳偏胜,则失去平衡,表现为阴胜则阴长阳消,阳气受损;阳胜则阳长阴消,阴液受耗。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阴阳反作”破坏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阴阳失调实是体内各种矛盾,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失调的总称,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此之谓也。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阴阳矛盾互相斗争的过程,一方的偏胜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偏衰。
阴胜则阳病,是指寒胜伤阳之证。阴胜为寒属实,阳气衰微属虚,寒实宜祛,阳虚宜益,故治为祛寒扶阳。阴胜则阳病,临床表现面色白,畏寒身冷,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滑,脉迟缓或沉迟无力。治疗总以扶阳抑阴为原则。
舒某,女,40岁。素体阳虚,3日前因冒雨受凉,当晚恶寒发热,头身强痛,背心冷如水淋,自服复方阿司匹林,次日虽汗出而诸证如故,又添咳嗽新疾,前医诊为“风寒感冒”,疏以杏苏散治之未效。故此于1976年5月8日来院就诊。察其舌质淡而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舌脉表明,此非感冒之实证,故服杏苏散无效。结合患者素禀阳虚,断为“阳虚气弱,风寒直中”,治当温阳散寒,疏风解表,方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g,附片12g,细辛3g,桂枝12g,白芍 10g,大枣 12g,甘草 3g。
上方服后,1剂症减,2剂诸疾皆失,继以补中益气丸2瓶调理善后。(《周济安医案》)
本案因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致使阴寒内盛,更伤阳气。符合《内经》“阴胜则阳病”的病机,故治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扶阳(温阳益气)抑阴(疏风散寒)而获治愈。
阳胜则阴病,是指热胜伤阴之证。阳胜为热属实,阴液耗伤属虚,实者当泻,虚者当补,故治宜清热养阴。阳胜则阴病,临床表现面色红赤,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或洪数,治宜以抑阳扶阴为总则。
刘某,男,17岁。1965年10月21日初诊。
患者于7月中旬劳动后,淋浴感寒而致发热(39℃),经西药治疗2周后发热仍未退,住院期间,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8.5℃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发热迄今已3个月余。来诊时每日下午4点至夜间2点发热(38.5℃),热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白腻,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
阴虚发热,营卫不和。
养阴清热,调和营卫。
青蒿 10g,鳖甲 10g,秦艽 6g,地骨皮 12g,玄参 12g,金银花 15g,天花粉 15g,鲜生地 12g,丹皮 10g,赤白芍各 10g,僵蚕 6g,鲜石斛 30g,灯心 1.5g,桂枝3g,甘草 6g,鲜茅根30g,银柴胡 3g。
服上方4剂后,热势稍减,下午体温38.9℃,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g,银柴胡改为3.5g,继服6剂。
药后曾有2日体温正常,昨日又达38℃,苔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晡发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不清。上方加焦槟榔10g、蝉蜕3.5g,继服 6剂。
发热未大作,昨日体温37.5℃,右侧耳痛、流黄水(素有中耳炎),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方再进4剂,告愈。(《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本案因感寒入里化热,热盛伤阴,致使阴虚发热3个月余,符合《内经》“阳胜则阴病”的病机特点,故用青蒿鳖甲汤加减养阴(扶阴)清热(抑阳)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