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中的飧泄是以大便完谷不化、时痛时泻为特点的泄泻病证,又称“虚泻”,多伴有神疲身倦、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纳差、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内经》认为脾气虚弱是飧泄最主要的病机,由于脾气虚弱,清阳之气不能升发,运化失常,脾失散精所致。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导致飧泄的原因很多,诸如感受寒邪、热客肠胃、风邪入中日久、水饮留肠、肝气乘脾、燥伤肺金、饮食所伤等,均可使脾虚导致飧泄的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风论》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均指风邪所致飧泄。
水饮留肠也可致飧泄。如《素问·痹论》云:“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素问·调经论》又云:“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志”者,即言肾,水脏也。志有余则肾中水气盛,水道不畅,三焦气化功能紊乱,水不入膀胱而偏走大肠,滞留肠中则发飧泄。
秋燥伤肺,可引发飧泄。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之变化传导与肺之肃降不无联系。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清代喻嘉言指出,秋伤于燥,“但在肺则咳嗽,在大肠则飧泄……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
再有,《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肝气乘脾之飧泄是因为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飧泄。
《内经》对飧泄的丰富论述给予临床很多启发,如健脾益气、疏风散邪、温中散寒、健脾升阳、润肺清燥兼以涩肠、抑肝扶脾等等,分别以参苓白术散、胃风汤、理中丸、补中益气汤、清燥救肺汤、痛泻要方等随证加减。
慢性结肠炎案
杨某,男,34岁。自诉10年前患“慢性结肠炎”,曾经中西医治疗。10年来,泄泻时作时止,泻下时往往水谷夹杂,伴胁腹胀痛,胸闷呕逆,嗳气,矢气等症。且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形体渐渐消瘦。询问其发病之由,答曰:初起原因不明,此后或由饮食不适,或因情志刺激,均可导致胁腹胀痛而发泄泻。询其痛泻之状,答曰:胁腹疼痛与泄泻相兼,但泻后痛不减,必待嗳气或矢气之后,其痛始觉减轻。询知其平日多心烦易怒、心情抑郁不舒等症。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泄泻(飧泄)。此为肝失条达,气逆侮脾,致使气机失调,于是胁腹胀痛。脾失健运则清气不升,致使上不能纳,下不能摄,于是饮食减少而泄泻频作。遂拟抑肝扶脾法,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之。
白芍 20g,防风 10g,陈皮 10g,焦白术 15g,柴胡 10g,枳壳 6g,甘草6g。
服药10剂后,胁腹胀痛明显减轻,泄泻亦缓。改拟香砂六君子汤合柴胡、白芍以善后巩固,嘱其再服20剂,其病终获痊愈。[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2]
本案泄泻由肝脾失调所致。肝气横逆,侮脾犯胃,而脾胃乃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不升则泻,胃气不降则胀,故而胀泻并作。此即《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故初取痛泻要方抑肝扶脾以止泻,又恐其疏肝理气之力不足,更以四逆散合之,则其效更捷。待气机得疏,次以香砂六君子汤和胃,更加柴芍疏肝理气,使肝气得疏,脾气得健,飧泄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