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能力培养师资队伍配备

双元制归根到底是将企业的“育职”和职业院校的“育人”相结合,发挥校企优质资源,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其成功离不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培训师,不管是教师还是培训师都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其特点是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管理能力突出,最重要的是熟悉职业教育,掌握一套“育人”“育职”的方法,而德国选聘教师和培训师的过程严格、周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德国双元制教育系统中,教师在职业院校主要从事专业理论的教学工作,培训师选聘于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主要承担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和企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培训。在“三站互动”培训模式中,教师和培训师指导学生学习、成长,承担人才培养的不同角色,他们的能力结构也不同,称之为“双师队伍”。教师和培训师虽然岗位不同、培训分工不同,但必须相互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对于同一个专业教育培训,教师和培训师共同形成全能力团队,这个团队除具备专业教学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企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能力,并在育人育职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掌握持续提升工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和培训师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不完全相同,培训师注重“育职”,教师注重“育人”。中德双元制模式下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德双元制模式下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比较

由表1-1可以看出,教师和培训师在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上有能力差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拥有在一定工作领域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师具有实践应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一定实践领域是专家。教师和培训师应共同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 拥有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

● 教学资料编制和设计能力;

●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 教育教学崇高的职业道德;

● 培训现场设计和布局能力;

● 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 技术总结和专业评估能力。

以工业机械工为例,中德双元制教育在选聘培训师方面,与一些职业院校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双元制教育拥有经过严格选聘和培养的专职培训师队伍,并且与专业教师同等重要。在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引入双元制教育模式,而培训师几乎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或聘用退休后的企业员工担任,没有专职的培训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培训师应该按照工作岗位要求选聘,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必须要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5年以上,技能熟练、技术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善于沟通,能够设计教学资料等。培训师入职前,要通过必要的测验,即根据岗位需求设计一个技能实践项目,制订工作计划,然后实践操作完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论述,以测验被选聘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水平、材料制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通过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考查其工作态度和严谨性。另外在选聘时还要设计一个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答试卷,主要涉及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和生产布局等。

全力培养学徒的职业能力是培训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同样,为了培训学徒的职业能力,培训师必须进行全面的工作准备,这是培养高质量学徒的重要保障,培训师是决定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培训师要完成以下工作:

● 不断地设计、开发培训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模型;

● 设计、完善培训环境;

● 维护培训设备;

● 培训项目成本核算;

● 维持培训安全;

● 注重保护环境,做学徒的表率;

● 独立设计培训计划;

● 管理学徒、调动学徒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职业院校,一个培训师全年工作周一般为40周,现场工作时间一般保持为工作周的80%左右,即现场工作为32周,每周40课时,可达1 280课时;在企业的培训中心,培训师按企业上班制工作,工作周可达48~50周,现场工作时间控制在80%,为38~40周,可达1 520~1 600课时。配备培训师,除了按时间安排配备以外,还要根据技术领域和学徒数量综合考虑,一般1个培训师可同时兼顾2个不同模块的现场培训,培训人数不得超过24人、6个组。

如每年有工业机械工48名学徒,共分为8组,2个班培训,3个年级共144名学徒,需要配备的培训师数量如表1-2所示:

表1-2 工业机械工培训师配备标准

在德国,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持续变化,培训师会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获得企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从而将新的要求融入培训项目,让学徒获得企业新的技术。与德国不同,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培训师虽然从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群中选聘,但是培训的主体往往还是学校,所以他们的能力持续提升尤其是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提升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另外寻找培训培训师的企业或专业机构,这些企业或机构必须在行业中具有领先的管理和生产技术,能够提供先进的培训内容。除此以外,教育环境的综合变化,要求培训师也要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培训和能力提升,让培训师团队和学校教师团队合作学习,在教学能力和技术培训能力方面上共同提升、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