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达成共识

从戈尔德市集返回农庄酒店的路,似乎比来时要安静许多。车厢里,之前因观点碰撞而激荡起的涟漪,正在慢慢沉淀,每个人都在思考。

第一辆车里,杨子轩和林雅雯都没有说话。杨子轩专注地开着车,而林雅雯则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葡萄田和橄榄树,平日里总是高速运转的大脑正在飞快地复盘。

叶晴的那个提议,从商业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初听之下确实显得天真和高风险。执行难度大,成本控制难,供应链不稳定——这些都是致命弱点。但……林雅雯皱起了眉,不得不承认,那个想法中蕴含着一种惊人的力量。

她回想起近年来奢侈品市场的趋势报告,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一个昂贵的Logo,他们渴望的是品牌背后的故事、独特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叶晴所说的“无法复制的真实性”,恰恰是当下市场最稀缺、也是溢价最高的资源。

“复制一个市集,我们最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模仿者’。”许久,林雅雯先开口了,她的语气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锋芒,而是带着一种冷静的分析,“但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将那些‘真实的故事’商业化、产品化,我们就可能成为‘唯一的讲述者’。”

杨子轩有些意外地看了她一眼。

林雅雯继续说道:“执行上会是噩梦。但如果能解决标准化和品控问题,这个模式的护城河会非常深。它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那些独一无二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这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用金钱快速复制的。”

她转过头,看着杨子-轩:“你的‘桦景’,从一开始想要的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旅游地产项目,对吗?你要的是一个能够承载你姐姐理想,并能长久流传下去的品牌。”

杨子轩的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和释然。“是的。雅雯,谢谢你能理解。”

“我首先是个商人,子轩。”林雅雯靠回椅背,轻轻吐出一口气,“我看到了一个风险更高,但潜在回报也远超预期的可能性。我需要重新评估这个方案。”

她已经从最初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恢复了那个顶尖项目规划师的敏锐与果决。

与此同时,在另一辆车里,叶晴正忐忑不安。

马蒂亚斯看出了她的情绪,笑着安慰道:“晴,你今天投下了一颗非常漂亮的石子,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水面的回应。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懂得如何分辨噪音和音乐。相信我,林女士的耳朵,非常敏锐。”

他的话让叶晴稍微安心了一些。

回到酒店,众人刚在大堂坐下,林雅雯便从她的公文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神情专注地说:“我们开个会吧。就在这里,趁热打铁。”

她看向叶晴,目光里没有了之前的审视,而是一种纯粹的、专业的探究:“叶晴,把你刚才在市集的想法,以及你速写本里的观察,系统地阐述一遍。我需要知道,你所谓的‘真实性’,究竟可以拆解成哪些可以执行的品牌触点。”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叶晴有些措手不及,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认可的兴奋。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酒店大堂的休息区,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创意工坊。

叶晴从未感觉自己的大脑如此清晰、如此富有能量。她将自己在市集的观察和感受,与过去积累的品牌知识相结合。她从速写本上的一幅画讲起——那个卖蜂蜜的老爷爷。

“我们的故事可以从‘寻味’开始,”她站起来,一边说一边在带来的白板上画着逻辑图,“我们不只是卖一瓶蜂蜜,我们卖的是‘寻找普罗旺斯夏天味道的旅程’。消费者购买产品,可以扫描二维码,看到这位老爷爷的短片,看到他如何养蜂、割蜜。我们的包装,可以用他孙女画的画。我们的度假村里,可以开设一个蜂蜜品鉴课程……”

她越说越流畅,思路如泉涌。从“匠人故事”的挖掘,到“感官体验”的设计,再到线上线下的互动,一个以“可触摸的真实”为核心的品牌生态雏形,被她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杨子轩认真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光芒,时不时补充几句,将叶晴感性的创意,提升到品牌战略的高度。

林雅雯则扮演着“质询者”和“构建者”的角色。她不断地提出尖锐的现实问题:“这个模式很好,但我们如何保证品质的稳定性?如何与几十个小农户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故事,整合进我们统一的品牌叙事里?”

她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打在创意的软肋上,却也逼迫着叶晴和杨子轩去思考如何让梦想落地。

马蒂亚斯则像一位天马行空的“创意催化剂”,当讨论陷入僵局时,他总能从艺术史或某个哲学观点中,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角度,为大家打开新的思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透过落地窗,洒在白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文字上。四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

会议结束时,林雅雯合上笔记本,看着满脸兴奋、双颊泛红的叶晴,第一次露出了一个真诚的微笑。

“叶晴,”她说,“你给了我一个巨大的难题,也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欢迎加入这个项目真正的核心团队。”

这一刻,没有情敌,没有上下级,只有专业能力换来的、最平等的尊重。

叶晴看着眼前的三个人,再看看白板上那个由她一颗小石子激荡出的宏大蓝图,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那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像一场及时雨,不仅浇灌出了项目的雏形,也洗刷了团队间微妙的芥蒂。晚餐的气氛轻松了许多,大家聊着普罗旺斯的风土人情,分享着各自的见闻,像一个真正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团队。

晚餐结束后,林雅雯意犹未尽,拉着杨子轩继续在餐厅的露台上,就着星光和笔记本电脑的微光,开始细化下午讨论出的执行框架。他们一个构建商业模型,一个把控品牌调性,配合默契,高效得令人惊叹。

叶晴则感觉自己的大脑被掏空了,急需一些轻松的空气来填充。她看到马蒂亚斯正独自一人在酒店的小花园里,对着一丛盛开的夜来香出神,便走了过去。

“马蒂亚斯先生。”

“哦,晴,”马蒂亚斯转过身,对她露出温和的笑容,“头脑风暴的感觉如何?是不是比任何一种咖啡都提神?”

“是啊,”叶晴由衷地感叹,“感觉像做梦一样。尤其是林总,她太厉害了,能那么快地抓住核心,并且把它变成可执行的步骤。”

“当然,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士。”马蒂亚斯说,“但今天,是你的才华,赢得了她的尊重。你要对自己有信心。”

两人并肩在石子铺成的小径上缓缓散步。花园里很安静,只有虫鸣和远处餐厅传来的隐约笑语。蜡烛和地灯的光芒,将花木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地上,如同流动的墨画。

叶晴的心情很放松,但有一个问题,像一根柔软的羽毛,一直在她心头轻轻搔动。她知道,此刻或许是最好的时机。

她犹豫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用一种尽量不经意的语气开口:“马蒂亚斯先生……我能……向您打听一些关于杨桦姐姐的事吗?”

马蒂亚斯停下脚步,侧头看着她。夜色柔和了他的轮廓,那双蓝色的眼睛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片了然的温和。

“你想知道什么?”他问。

“我只是……很好奇。”叶晴有些语无伦次地组织着语言,“杨总说,她像太阳一样。我无法想象,一个像太阳一样的人,会选择去那么危险的地方,然后……”

她没有把话说完,但马蒂亚斯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

“你觉得,太阳应该永远挂在天上,光芒万丈,对吗?”马蒂亚斯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怀念的悠远,“但杨桦不是那样的太阳。她是一颗会行走的、会拥抱的太阳。”

他指了指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你看,月亮很美,很安静,因为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但杨桦自己就是光源。对她来说,艺术不是挂在画廊墙上被仰望的,而是要用来温暖那些身处黑暗和寒冷中的人。去叙利亚,不是她一时的冲动,那是她的信仰,是她艺术的终极表达。”

叶晴静静地听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鲜活、热烈的身影。

“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生活中。”叶晴追问,这个问题更私人,也更贴近她想知道的核心。

马蒂亚斯笑了,陷入了回忆。“她啊,是个矛盾的综合体。她可以穿着最优雅的晚礼服出席画展开幕式,也可以穿着沾满油彩的工装裤,坐在路边跟流浪汉分一个面包。她能跟子轩讨论最深奥的哲学问题,也会因为子轩给她买了一支她喜欢的冰淇淋而高兴得像个孩子。”

“她很爱子轩,非常非常爱。那种爱,超越了普通的姐弟之情。她既是他的姐姐,又是他的精神导师,有时候,甚至像他的母亲。所以,”马蒂亚斯看向远处露台上那两个专注工作的身影,语气变得有些沉重,“她的离开,几乎抽走了子轩生命里一半的阳光。他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把自己从那个黑洞里一点点拽出来。”

叶晴的心揪紧了。她终于明白,杨子轩身上那种挥之不去的沉郁和克制,源于何处。那不是性格,而是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疤。

“对不起,我不该问这些的。”叶晴有些懊悔,觉得自己触碰了不该触碰的悲伤。

“不,晴,你能问,说明你在乎他。而他,也需要有人能理解他的过去。”马蒂亚斯看着她,停顿了一下,用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回答。

她抬起头,望向露台的方向。杨子轩正侧耳倾听林雅雯说着什么,他的侧脸在温暖的灯光下显得柔和而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