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来到了皇庄里巡视,皇庄的管事见崇祯帝有心事,便问崇祯帝为何事烦心。崇祯帝说道:“朕有这么大的庄园,一年却产出很有限,实在帮不上太多的忙。朕希望皇庄能多发挥些作用才好。”管事一听,崇祯帝这是希望皇庄的产出能够多提供一些银子,也开始认真地思考起来。
正好西域送了十几只鸵鸟来,还送了几只骆驼和几匹汗血宝马。皇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时还送来了四百个鸵鸟蛋和四百公斤骆驼奶做的奶疙瘩。皇庄管事把鸵鸟蛋里能孵化的蛋都挑了出来,共有一百四十个,又把八只雌鸵鸟喂养成抱窝的鸵鸟,然后开始分八窝孵化这一百四十个鸵鸟蛋。
对余下的二百六十只可食用的鸵鸟蛋,皇庄管事留了二百个给御膳房,剩下的六十只鸵鸟放到了皇家铺子中,拿出十只来标注了一只卖十万两银两。因为个大,又重,同时太医又说了此蛋为沙漠中特有的大鸟所产,数量很少,又极有营养,因此很珍贵。京城中的权贵富贾们纷纷抢购,结果一只鸵鸟蛋卖到了一百万两银两,十只鸵鸟蛋限一人购一只,卖了一千万两银两。许多没有买到的都表示可以预订,皇庄管事表示每人最多只能预订四只,最多只订一百人份,交货期为期四年。结果很多人托各种人情前来预订,管事先后找了一百个人来登记预订,总共有一万人登记预订了(预订四个的优先登记),共预订了四万只鸵鸟蛋,一下子收回四百亿银两。崇祯帝收到这四百亿银两的银票时心里乐得直合不拢嘴。
一个月后皇庄管事拿出了四十只鸵鸟蛋,说先是发给十个人,但对朝廷有贡献的会被优先考虑。于是这一万个预订了鸵鸟蛋的人家争相做起好事,只是谁也不肯透露自己是订了鸵鸟蛋的人。一时之间好人好事多了起来,百姓们都感慨现在的有钱人咋都这么好呢。三个月后贡献最大的十个人被选了出来,所做之事也被一一地公布,众人都是心服口服。这样每过三个月皇庄管事拿出四十只鸵鸟蛋来进行评选。好人好事一时络绎不绝。
二年后,皇庄里的鸵鸟有一千多只(能产蛋的约三百多只,除了雄鸵鸟还有不到产蛋年龄的),每月的产蛋量达到了二千多只,此时发放的鸵鸟蛋为三百二十只,只发给了八十个人。此后皇庄管事宣布将不定期发放鸵鸟蛋,并希望大家继续为朝廷多做贡献。此后每月发二千只鸵鸟蛋给五百个人,并不再公布名单。三年后,鸵鸟有二千多只(大多到了产蛋年龄),月产蛋一万多只。仍每个月发二千只,发给五百个人。八个月就全部发完了。四万只鸵鸟蛋全部发完了,期间其他的鸵鸟蛋都给了御膳房和部队使用。
为了感谢这万名预订者,崇祯帝组织了一百个海船商队,每队一百个名额,分批次地进行海外贸易,让他们得以去到海外展开新的生意。
一年多后,鸵鸟达到了三万只,每天的鸵鸟蛋的产量达到两万多只。皇家铺子开始卖鸵鸟蛋,每天一万只,一只卖一百两银两,每天都早早全部卖完。之前预订过的人可以优先购买。其余在提供给御膳房和部队后开始向皇家的酒楼进行不限量供应。
总之,崇祯帝终于不必再为银两而烦心了。
崇祯帝不再烦心可以用钱去解决的问题。但对朝堂之事又不由烦心起来。崇祯帝来到了皇后的寝宫,与皇后一起坐着喝茶。皇后见崇祯帝很烦心,便问他正在为什么心事而烦闷。崇祯帝却说道:“后宫人多事多,皇后可有什么烦心的?”皇后听了说道:“不是向皇上抱怨,后宫之事不仅仅是人多事多,而是人精多会作的多。要是认真管,他们精起来,作起来就更认真,更起劲。”崇祯帝听了皇后的抱怨不由地笑着问道:“那皇后如何处理的呢?”皇后也笑着回道:“我能怎么管理呢?我就不管理。”崇祯帝听了有些不解问道:“为什么呢?”皇后说道:“我让她们自行管理,自己去想办法,自己实在解决不了了再来找我。”崇祯帝仍是十分不解地看着皇后。皇后继续说道:“我不能改变她们,我的干预只能拖延或隐藏问题,但她们互相之间会改变对方,让她们学乖的不是我,而是她们自己。因为她们个个都经验丰富,办法多多,而且只会听她们娘家的话,并不会因为我说什么就改成什么。”崇祯帝听了不太赞同地说道:“皇后统领后宫乃是本份,如何能什么都不管呢?”皇后听了对崇祯帝说道:“对有自己想法的人说教或威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当然该说教还是得说教,这是臣妾的职责所在。但当她们自行其事受了教训(这大概率是难免的),跑来要臣妾主持公道时,臣妾所说她们才听的进,也才会希望被公平对待。这时说教和管束才能真正地起作用。”崇祯帝听了之后似有所感触。皇后又继续说道:“一个人要管一群人,一个一个地管那只能被她们一个个整天没事找三分的消耗精力。等她们需要公平愿意被公平对待时,公平才是管理她们的良方。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一群人的精力则是旺盛的,管不愿听教的人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消耗自己的精力。对于底子正又愿意听教的人说说管管于情于理才说得过去。”崇祯帝看着皇后好暇以整的悠闲模样不知是该说她呢还是夸她呢。便说道:“皇后所言虽然有些道理,但该说该管之处还是不要疏忽怠惰才是。”皇后听了知道崇祯帝是提醒,也是规劝,便点头说道:“皇上所言极是。臣妾自当尽心,为皇上分忧。”崇祯帝听了点点头。皇后看了看崇祯帝说道:“皇上可是为朝堂之事烦心?”崇祯帝看了眼皇后没有吭声。皇后想了想斟酌道:“朝堂不比后宫,后宫的女人们恣意任性不过为了争宠,朝堂之员,官员们所言所行皆须行为端方,为国为民,并为陛下分忧。”崇祯帝听了点了点头,皇后又继续说道:“所以官员们不比后宫嫔妃,他们要顾及纲常,于家国情理要说得过去,管理起来应该更直接,更及时地去约束和调整。”崇祯帝听了知道与女人家无法沟通这些,便要起身离开。这时皇后又说道:“臣妾管理后宫,虽不直接干预,但也不能让嫔妃们疏远,因此隔三差五地便请他们一起观戏,赏花,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有懂事乖巧的该赏便赏,有行事乖张的,该罚便罚。有赏有罚,又常联络,她们自会忌惮,虽有些小动作,也不敢面上太过出格。人常来常往,总不会做事太违常理。只是那些不常往来的,才不知想些什么。总要亲自前去看过了才能知晓一二。所以臣妾并非整日地坐着啥也不干,疏于关照地一一看过也是常事。”崇祯帝听了知道皇后勤勉,便留下来与皇后一起用膳,聊天,多待了些时间。
崇祯帝可没那么多时间像皇后那样用听戏,赏花等来与官员们相处。但这不妨碍他安排官员们分拔,分批地去观戏,赏花,只要是皇帝安排的,他们便被关注着,关注地多了,他们自己就会自我约束,注意合不合时宜。对于不差钱的崇祯帝而言,无论观戏,还是赏花等聚会都是轻松之举。至于朝堂上的赏与罚那也不能随意地为之,是要有根有据,有程序和章程的。但以活动之名给些小奖小罚还是可以的。都是响鼓,何须用那重锤呢?如此用各种小奖小罚的方式,崇祯帝对朝堂的管理反而比之前更轻松了起来。
崇祯帝常外出转转,发现大地主和佃农都越来越多,他认为这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情况。崇祯帝又来到了皇庄,与皇庄的管事闲聊时谈起了这个情况。皇庄管事提议许多人没有见过鸵鸟,可以用两千亩地换一对成年鸵鸟。一只雌鸵鸟一年可产八十只鸵鸟蛋,一年就能收入八万两银两。虽然不多,但鸵鸟可以通过孵化增加,会为村民不断带来更多的收入。因此许多大地主争相捐出两千亩地来换得一对鸵鸟。当捐地的地主达到一万多名时,朝廷收回了二千多万亩土地。
为了将这些土地发到佃农手中,崇祯帝将粮仓中的陈仓打开,举办挑粮大赛,凡一刻中内在五百米的距离内往返能挑一百公斤陈粮的,不仅所挑粮食归个人所有,且还能分得十亩土地和十两银两的奖励。这个比赛对象仅限佃农。一时各地佃农齐聚京城,拿着佃农的户籍前来参赛。京城里将粮仓中的陈粮设置了十个比赛点,每个点每天设三千个比赛名额,连续比赛了两个多月,将二千万亩土地分给了二百万精壮佃农。而粮仓中的多年陈粮也被清空。崇祯帝一方面让粮仓留够粮种后,从海外又进购了两亿公斤新粮补充粮仓。另一方面又让皇庄的管事按市价向这些佃农收购陈粮,一来方便他们有路费拿着分到手的地契回乡,二来也可用这些陈粮酿酒或做饲料。同时崇祯帝还规定分到土地的佃农第一年土地丰产丰收的,朝廷将会每人补发二百两银两做安家置房的费用。若连续三年丰产丰收的,将在第三年每人补发两年四百两银两做为奖励。连续十年丰产丰收的,会在第十年每人补发七百两银两做为奖励。分到土地的佃农无不雀跃欢呼。
崇祯帝派出户部官员协助地方上按佃农的户籍和地契分配土地。二千万亩土地的精心耕作,使得粮仓的新粮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对连年丰产的地方,崇祯帝以省为单位拔付上千万两银两进行奖励。
官方海上贸易和民间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贸易额及关税为国库带来了的丰厚的收入。官方的海上护卫及民间的海上护卫使得朝廷和民间的海上力量都得以壮大。
因为养鸵鸟的人多了,人们对大体格的禽鸟也都不以为意了。当有人把大公鸡拿出来说事时结果不仅没人相信,反成了一个笑话。偏那养鸡人的对门家里也种出了一地大西瓜,他还拿出了一部分当着众人面请人们免费品尝,人们吃了之后都觉得好吃,并争相购买回去慢慢吃,多沾些福气。
买大西瓜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都觉得这能带来好运。种瓜人还挑了二十个最大的西瓜请人挑到了宫门前,说是要送给皇上品尝。皇上派人挑了最大的瓜送到了皇庄里,以犒赏皇庄的管事,其余则在宫门前摆开桌子现场将瓜分给了往来的行人。太医还很小心地将每个瓜都取了一小块检验了一下,确定正常可食才让过往的百姓共同分享。皇庄的两个大西瓜在确保正常可食后也分给众人吃了,并留下了种子,专门拿了块土地做实验。种子的稳定性很好,又种出了大西瓜。经太医检测后是正常可食的。慎重起见,这些瓜被皇庄的人吃了后又种了几茬确保品种稳定无虞,才做为贡品送进了皇宫。皇庄之前吃下的试验品种稳定性的大西瓜皇上做为了对皇庄的人养鸵鸟有功的奖赏。
而实际上,皇庄也培育出了一大群骆驼和一大群的汗血宝马。只是养的鸵鸟已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便没有再声张骆驼和汗血宝马。当骆驼的驼奶做为养生妙品被推出时,那些通过海外贸易又挣了钱的人们又花一千两一升订购驼奶。上千只骆驼每天能提供数万公升的驼奶,每月能带来近二十亿银两的收入,让崇祯帝对银两不再烦心了。上百匹汗血宝马奖励给了有功的将士们,为守卫边防也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边防巩固,海防加强,国库充盈,民生渐渐丰盛,吏治渐渐清朗,崇祯帝才算是终于可以稍稍睡个安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