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礼官发愁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满打造不败殷商
- 温暖晴空
- 2001字
- 2024-07-05 22:00:10
费仲、尤浑,在他在的时候还是很老实的,在他不在的时候不受弹压,对那些朝臣没少折腾。
费仲、尤浑的确是奸臣,这他知道,不过是用他们来对付朝臣而已。
小小的奸臣,在朝中的骚动尚可压。
当然,他们也会蒙蔽他,可能怎么办?
不用他们,更无人可用了。
费仲、尤浑平民出身,与那些贵族还是不一样的。
这次出城,费仲、尤浑他们两人也跟在了后面。
他这个大王亲临城外,他们还是跟得很紧的,紧紧坠在身边不远处。
其他大臣都没他们这么上心,但这要是和他们走的太近了也不好,首先老太师就不同意。
太师为此没少训斥于他。
只因为他们奸诈尽显,太师要他亲贤臣,远小人。
两人虽貌不凶狠,但的确有心计,一般人还看不出来。
但太师火眼金睛,何况还有第三只天眼,能辩忠奸。
一般没人能逃过他的眼睛,躲过他的探查。
想要隐藏自己,欺瞒于他几乎不可能。
所以在太师的分明双眼下,在他告知的情况下,贤臣自然要亲近,奸臣自然要远离。
但贤臣不一定忠心,忠心不一定是贤臣,所谓的“奸臣”,如果上下都奸,还能保持一点点忠心,不一定不可用。
如果所谓的“忠臣、贤臣”,忠而不贤,或者贤而不忠,都不一定是可用的。
在太师看来,我都告诉你了,你还不照着我说的去做?
可太师只能辨别奸臣,看不出哪些是忠臣,哪些是贤臣。
他这个大王与太师的想法、态度都不同,做法自然也不同。
太师要他对除奸臣之外的臣子宽容一些,但他依旧严厉,多少有些冷酷了,甚至有些残酷。
反而对费仲、尤浑这种,在朝中上下看来都是奸臣的存在,过于宠信了,多少有些昏君之相了。
这也是太师常常对他批评教育,说服教导的原因所在。
对待他们的态度不同,会让朝堂不服,你又怎么掌控朝堂,压制他们?
所以太师常常替他鞭笞他们,好挽回一点朝堂之上的人心。
不想着安抚他们,反而想着斗争,只会愈演愈烈。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官员不听教训,反而结党成群。
丞相商容、王叔比干,趁此暗地里,互相勾结联通朝堂。
太师也不想着进行太大程度的弹压,只能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威慑,不然会引起他们联合进行反抗的。
而单单是这一些,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满,让他们起了其他心思。
这也让太师时常担心,如果他不在朝,他们趁机妄动,对大王不利,那就麻烦了!
而他这个大王还不能杀他们,不能把他们全杀了吧?
不能杀,就只能遭他们群起攻之,群起反对。
而他嘛,对此却没有太多的办法。
只能继续保持强压。
但这会引起朝政上的一定混乱,也就是朝政施展不开,命令下达不下去。
所以他急需用人,需要有自己的力量,来帮他才行。
至于黄飞虎,他是不行的。
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子受坐在龙辇上,只见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黄飞虎却没有发觉,只见他骑着五色神牛,跟在太师的墨麒麟后面。
有了太师和黄飞虎以及一众武将在前方开道,即便不像他们有神兽坐骑的行路神速,后面跟着的也快了不少,且一路安稳。
不过大臣们有些叫苦不迭。
只因为官员不能骑马,不能坐轿,只能走着。
这一去一二十里,搁谁都得走得双腿麻木,累够呛。
他们还不能抱怨,还得跟着,简直就是折磨。
他们这些老爷,平时养尊处优惯了,哪走过这么远的路?
就是走路,平常出门,不远的路都得有下人搀扶,伺候着,和现在一比,他们才知道长途的辛苦。
那些士兵却无恙,因为他们时常走这么远的路。
在他们眼里,这还不算长途,有时急行军,要走几十乃至上百里的路,还不能耽搁,还要准时到达目的地,他们都习惯了。
这些士兵都是太师带来的,而他也为自己这些手下的士兵的出色而自豪。
对那些士兵来说,小意思的事,对大臣们来说却是痛苦折磨,有种身处地狱,水深火热的感觉。
对他们来说,许多没做过的事,或者说许多不可能去做的事,都因为跟着大王,被他们碰到了,多了许多第一次。
也不知道将来因为这些,以后是好还是坏,反正现在他们感觉是不好的。
子受坐在龙辇内向外看,他注意的不是那些大臣,因为没必要,他看得是那些士兵。
大商士兵吃苦耐劳,战斗力颇高,被人推了可惜了。
子受不由慨叹着。
子受将王后,两宫娘娘也带上了,未料到大王还有此安排,礼官一阵愁。
因为只安排了龙辇,娘娘出行肯定要安排凤辇,还有相关仪仗,现安排肯定来不及。
升任礼臣的杨任觉得没啥,反而觉得挺好,妹妹随大王出行,破天荒,也难有几次,他这个哥哥现在有这方面的权力,自然会照着礼仪的顶尖去弄,把妹妹照顾的清清楚楚,安排的明明白白,让妹妹风风光光的。
想想竟然有些兴奋,杨任不禁跃跃欲试起来。
这不正是体现他这个大哥能力的时候吗?也是体现他妹妹的时候。
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实施,子受嫌麻烦,干脆让王后娘娘她们同乘龙辇里。
虽然有些失望,没有得到展现才能的机会,却依旧遵从大王的意思,不作其他建议。
谁让他是大王提拔上来的?大王既然这样说了,他照着做就行,至于想让大王见识到他又快又好的办事效率,只能以后再说了。
杨任还是很聪明的,同时知道分寸,也确实为他省了不少事情,要是礼臣还是商容的话,不知道要聒噪到什么时候。
而同乘一辇并不是子受提出来的,而是黄飞燕。
也不知道她发什么疯,非要和子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