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成才之路

一、少承庭训,立志岐黄

史纪出生于一个医生之家,父亲生前是河南省直机关第二门诊部医生,医生组组长,同时负责省委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母亲是药房的药剂师,由于从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63年从郑州大学附中(现省实验中学)毕业,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始了学习中医的生涯,并有幸师从当时河南省著名中医儿科学家郑颉云老师。郑颉云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勤于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给了他很大的教育和启迪。

史纪在中医学院的五年大学生活并不平静。1965年下半年参加了当时学校组织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接受锻炼和教育。大部分学生和部分老师由校党委副书记、老红军张茂学带队到许昌地区襄县农村参加运动。他被分配到麦岭公社赵南大队驻村,一待就是半年,1966年上半年平静地上了一学期课,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一直到1968年毕业,运动还没有结束。史纪在学校学习时,学习很用功,还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跟郑颉云老师学习也很用心,又勤快,很受郑颉云老师喜爱。只可惜五年间真正平静下来学习的时间也就三年多点。有很多知识并没有完全学会、掌握,郑颉云老师在儿科疾病的诊断如小儿麻疹上很有特色。一次,史纪随郑颉云老师到一发热患儿家中应诊,进屋后听到孩子在里间一阵咳嗽,郑颉云老师便判断这个孩子得的是麻疹。经过检查后发现正如郑颉云老师判断的那样患了麻疹。当时还未见到孩子,怎么知道就是麻疹呢,史纪很是纳闷,便问:“还没有见到病人,您是怎么判断的呢?”郑颉云老师回答说:“麻疹孩子的咳嗽似一种水鸡样声的咳嗽。”他在其著作《儿科证治简要》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此点(科氏斑)未出之前,根据我个人经验,若患儿咳嗽时,有痰水梗喉嘶哑声,即可判断要出麻疹。”这一判断麻疹的方法史纪一直没能掌握,算是失传了,他觉得实在是可惜。后来调入中医学院任教时学校的一位老院长还半开玩笑地说他,“你们这几届学生是‘先天不足’”,这句话使他倍感压力。

1968年底史纪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卫生院工作。这是个基层医院,不分科,内外妇儿、中医西医都得会处理。那时刚毕业没有独立应诊的经验,只能靠自学和多临床多实践来提高自己。有一件事对史纪触动很大,当时县民政科有两个抗美援朝的老兵要到新乡荣军医院治病,医院领导让他这个刚毕业的医学生去护送他们到新乡治疗。这时的史纪一没有独立抢救经验,二又是同时送两个双目失明的伤残军人,一路上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要是发生什么事情怎么办。幸好这两位老兵非常配合,最后顺利地将他们送到目的地。通过这件事情,史纪认识到作为一个医生,仅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有长期的临床锻炼和实践积累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文革”期间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必然的一课。史纪不久即被下派到农村生产队驻村锻炼,接受再教育。他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从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刚去时还真是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要吃大苦了。下乡以后和社员们一起早出晚归下地劳动,社员们对他这个下乡锻炼的医生也非常照顾,把他当作自家人一样对待。生产队派活时,总是让他干轻活,劳动中间大家休息时也都是让他多休息一会。生产队长对他说:“你没有干过农活,慢慢跟着学着干吧,别累坏了身子,时间长了就会了。”下乡时间虽然不长,但确实从思想上和身体上都得到了锻炼。也认识了一些庄稼的模样,学会了锄地、施肥、种菜、打场、晒麦,还能扛起百十斤重的麻袋。多年以后,史纪教授回想起那一段经历,还是很感慨,贫下中农社员们真的是太淳朴、善良、厚道了。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学习了一辈子。由于他工作认真,又踏实肯干、勤于学习,跟同志们团结得好,取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领导的认可。

一年后,史纪便调入西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到县医院工作后,面临的临床问题更多更复杂。他深感仅靠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远远跟不上临床的需求,很多医疗上的问题需要自己去摸索总结,去处理,觉得差距和压力更大了。有了差距就有了追求,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于是他便沉下心来认真学习钻研业务。在别人品茶休闲、喝酒聊天的时候,自己静下心来排除所有的干扰和诱惑,在当时条件非常简陋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自学,不仅学习中医,也学习了西医知识。在基层医院工作,除了上班之外,还要经常下乡、驻村、巡诊、防疫、培训赤脚医生、检查村卫生室工作,留给个人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史纪一直坚持下来了,把所有能用的时间都充分利用,积少成多,慢慢地差距越来越小了,业务也逐渐成熟了。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里就在业务上牢牢地站稳了脚,很快在当地群众和医疗同行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登门求医的人也越来越多。

1970年6月,史纪被抽借到了驻马店地区文卫局参加地区的《土单验方选编》一书的收集整理工作。借调期间他到地区所辖几个县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搜集整理民间行之有效的土单验方。有不少土单验方群众应用较多,也很有疗效。记得在泌阳县采集到了一个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土方,即用陈芝麻叶煎熬成膏状,外敷患处。史纪后来在临床上曾试用过,确实有效。这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治疗路径,也使史纪在临床上多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治法。到了9月份,驻马店地区乙脑流行,地区文卫局组织医疗队下乡,编写组工作暂停,编写组人员都被派往各县参加乙脑防治工作。史纪参加了赴平舆县的医疗分队,由于当时医务人员紧缺,疫情范围又大,救治工作相当繁忙,当地县文卫局也没有条件派车接送,他便独自一人从县城步行二十多里到该县万冢公社卫生院支援当地的乙脑救治工作,当地卫生院条件非常简陋,史纪克服了工作及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和当地医务人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接诊救治了上百名乙脑患者。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和衣而睡,一有情况便立即赶到患者身边。治疗中他和卫生院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以白虎汤、清瘟败毒饮为基础方,临床辨证化裁、灵活应用,成功救治了许多乙脑患儿,取得了零死亡率的满意疗效。

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史纪参加了救灾医疗队,赴西平县一些受灾严重的公社、大队开展救治工作,每天趟着烂泥和积水到各村巡诊,寻救受伤和患病的人民群众,使他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他也遇到了一些曾在县医院接受培训和学习的赤脚医生,看到他们在灾情面前不怕危险、不辞劳苦地去逐村逐户抢救病伤者,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防疫救治作用。把灾后疾病控制在最低状态,保障了农村灾后卫生安全。这些赤脚医生看到了这个曾经给他们讲过课、带过临床的老师到他们村里来,感动地拉着史纪的双手,热泪满眶。当地群众不等不靠响应号召,在公社和大队干部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的顽强精神深深感动了他,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工作到灾情结束。基层单位虽然条件差,但是能锻炼人、考验人的意志,这为他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