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万历新政接班人

陈矩回到了司礼监这边,就被冯保叫去问话了。

“你观之,那顾青当真能够编撰出《算学新解》来?”冯保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问道。

陈矩躬身回道:“回内相大人,顾青从小于江浦县顾家村长大,十三岁开始入学读书。”

“这里是顾青参加县试、府试之时的考卷。”

说完,把从江浦县和应天府那边抄录的考卷,拱手递了上去。

冯保接过来,翻开看了看。

他也是读过书,并且还有着一定的书法造诣。

顾青的书法看起来还算是规整,馆阁体书法已经算得上是小有成就。

就不太像是练习了一年的字,就能够练出来的。

而上面的答卷,写的也确实是很好。

特别是府试的一篇杂文,端的是有着比较高的水平。

一般的学子,根本就写不出这样的杂文。

冯保还拿出了《算学新解》,比对了一下两者的字迹,也是一样的。

甚至是,还能在《算学新解》上看到顾青在书法上的进步。

“如此才学,案首之名也算是实至名归。”

“未曾想到,十五岁的少年郎,竟然能够于算学一道上有如此高的创举。”

“咱家初闻之时,还有一些不太相信呢。”

“首辅大人的意思是应天府知府汪宗伊乃是一位老成清慎之人,绝对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弄虚作假。”

“咱家便也信了。”

“现在看来,顾青确实是一位少年英才,甚至是可以说得上是神童咯?”

陈矩认真地回道:“内相大人,下官在前往应天府之前,曾把匾额送去了江浦县顾家村,亲眼见到了顾青所在的顾家,以及顾青所居住的西屋。”

“不仅如此,还听闻了顾青为何十三岁才入学读书的。”

冯保放下了手中的考卷,再一次喝了一口茶,问道:“哦,这其中又有何缘由?”

陈矩开口讲述着顾家原本是顾老大父子读书,但是顾老大过了县试、府试,却在院试的时候,屡次不中。

后来就游手好闲,还和同窗好友的妻子混在了一起。

再后来,东窗事发,顾老大的腿被同窗好友给打瘸了,从此再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顾青之母便再一次跪在了顾老头身前,请求顾青也能够读书。

而这时候,顾青只是听了他堂哥教导亲弟弟读《千字文》,便也记住了前面几句。

顾老头得知顾青也能背诵《千字文》,这才同意了顾青入学读书。

总之,陈矩把自己打听到的关于顾青从小到大的事情,全都讲述了出来。

冯保沉默了片刻。

“别无他法,唯有认真尔。”

“倒是一个至诚之人。”

“咱家记得首辅大人有意引荐他入国子监读书来着,为何只你一人回来了?”

陈矩连忙回道:“下官也已经通传,不过……顾青拒绝了。”

冯保愣了一下,微微蹙眉。

国子监可是大明最高学府,多少人想要进入国子监求学,都是求爷爷告奶奶也没用。

便是有一些王公贵族之后,也没那机会。

首辅大人有意引荐,让顾青进入国子监求学,他竟然拒绝了?

“当真?”

冯保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沉声问道。

陈矩连忙拿出了一封信笺,解释道:“这是顾青所写《辞谢表》,说是自己得应天府知府汪宗伊引荐,得以进入崇正书院学习,又得崇正书院的山长焦竑,还有王夫子悉心教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已经辞别江浦县春风学堂的丁夫子,如今却又辞别崇正书院的山长和王夫子等人,实在是薄情寡义。”

“且,崇正书院乃应天府最好的书院,又有山长照料,王夫子等人悉心教导,亦可完成学业。”

冯保一边听着,一边拆开了信笺。

里面是顾青所写的辞谢表。

首先就是感谢了皇上的赏识,其次感谢了首辅大人的抬爱云云,再然后就是写自己如何得到了春风学堂丁夫子的谆谆教导,又是如何得到了崇正书院王夫子的铮铮教导。

在春风学堂完成了蒙学,在崇正书院领悟了算学。

圣人教导他应该尊师重道如何如何,又教导他仁义礼智信等等。

再然后,就是介绍了一下崇正书院的师资实力,相信自己在这里也能完成学业。

最后才推辞了前来顺天府国子监求学。

又是一篇让人感受到了顾青真心实意、赤子之心、尊师重道、重情重义的拳拳之心的文赋。

冯保看完之后,感慨了一下。

“现在,咱家相信他能够编撰出来《算学新解》了。”

很少有学子能够在这时候,拒绝进入国子监。

而顾青算是少有,也是他冯保见到的第一人。

当即把信笺放了回去,塞进了自己的衣袖里面,对陈矩说道:“你且下去休息吧。”

陈矩躬身施礼道:“是。”

等到陈矩走了之后。

冯保又喝了一杯茶,这才起身,打算见一见张居正。

他如今和张居正一起推行新政,想要中兴大明,革除那些个弊政,提升国力。

然而,冯保也算是一位饱读史书之人。

他很明白,史书上面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几次革新,最后都失败了。

虽然对后世有着一些影响,可对于当时的那一段史册来说,就是失败,就是人亡政息。

他必须要培养一些人,让他们能够接班,能够延续他们推行的新政。

很显然,冯保看上了顾青。

张居正听完了关于顾青人生的简历之后,也看完了顾青的考卷。

也符合他一开始知晓顾青的身份,心中想象的那个样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仅此一句,也已经道尽了寒门学子读书之路的艰辛和不易。

“心性沉稳、至诚之情、才学无双,确实是一位可造之材。”

“以我看来,倒不如让他就在崇正书院继续求学,按照普通学子们的科举之路走下去。”

“他如今十五岁,再给他五年的时间,到时候,应该刚刚好。”

张居正觉得顾青既然拒绝了前来国子监读书,那就不必强求。

来了国子监,说不得还不如在崇正书院呢。

他可是知道国子监这边的风气是个什么样子,担心顾青来了之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冯保似乎也觉得顾青不来国子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