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冰冰还是媛媛?

接下来这几天,顾晨过得很轻松。

除了给升任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的老郑出去道了个喜,吃一顿酒以外,几乎不出门。

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改剧本。

为了让俞妃鸿演他新片女主,答应她的时候虽然说“把40岁的女人改成28岁是小事”,但实际上,这不是动动笔改一下年龄就能成的事,因为40岁有个8岁孩子,跟28岁有个8岁孩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两者的说话方式、行为逻辑,周边人对她的态度,都会有很大的转变,他足足改了十多天。

《坠落的审判》主要故事很简单。

「从小在京城农村长大的女作家,在一次读书分享会里邂逅了会弹钢琴、爱读书的香江商人,并与其坠入爱河。孩子渐渐长大后,为了婚姻延续和儿子的教育问题,女作家舍弃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舒适区,跟丈夫一起去了香江生活,但到了香江后,丈夫的货轮受到百年一遇的海啸,事业大受打击,每日借酒消愁,两人也回到了沪上老家。」

「可女作家出的新书却大卖,还被环球影业改编成了电影,拿到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改编费,电影的爆火,又进一步反哺了书籍的销量和版税。这对夫妻的经济关系,也从原来的男强女弱,变成了女强男弱,甚至是女作家一人养家。」

「大雪天,女作家在家中接受女编辑的采访,丈夫心里不爽,故意在楼上大声弹钢琴,两人采访受到影响,只好中断,女作家和丈夫大吵一架,他们失明的儿子不想听到父母吵架,牵着导盲犬出去玩雪。」

「等儿子回来后,导盲犬闻到了血味,上前大吠,失明的儿子上前,摸到了父亲的脸,以及还热着的血……」

「经过警方调查,发现死者头部遭受过钝器打击,坐落在山间人迹罕至的小屋,又适逢大雪封路,夫妻关系不佳的女作家,被认定为第一嫌疑人进行审判。由于死者是香江人,这场审判由香江那边负责,而两人婚姻中的鸡毛碎皮,也被一一呈现在陪审团面前……」

从极小的切口进入叙事、逐渐如飓风般席卷所有的叙事特点;以女人为第一主角的故事;倒置传统意义上的“男主外,女主内”,让“女人成为男人,男人成为女人”的男女关系(类似《消失的爱人》)……这些都非常受电影节的青睐。

出现在一部电影里的时候,顾晨只能说是绝杀。

真相与谎言、傲慢与偏见、经济与话语权的关系、男性与女性、孤独与爱的复杂关系被一一呈现,无需到影片结束便能发现,没有任何一种生活经得起抽丝剥茧的审判与反刍。

原片是2023年的金棕榈,他提前二十多年写出来,社会观点不同、男女关系紧张程度不同,又把地点从欧洲搬到了京城、香江,自然要在保持一定先锋性的同时,进行相当大的本土化改编。

女主角从40岁上下变成了28岁,意味着故事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动,那改编的程度就更大了。

几乎相当于除了故事核心是原片的,其余全部是他原创。

“年少成名的美女作家,为爱舍弃家人、亲人、小伙伴,亦然奔赴千里之外,但猛然遭遇复杂的婚姻生活,完全不熟悉的语言和法律(从国语到粤语、英文),她会怎么样?”

“她的舍弃值得吗?婚姻的真相是什么?”

“这个世界到底要对我们女人(男人)做什么?!”

从这点出发,顾晨改编更狠,既狠狠击中了欧洲那边所青睐的女性主义,也与京城这边去年开的第四届妇女大会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

他的诉求不高——国内国外两开花,男性女性都喜欢。

既然女作家用了俞妃鸿,那女编辑就得比她更小,两人还得擦出火花来。

「是用冰冰呢,还是用媛媛呢?」

改完剧本后,顾晨先是通读了一遍,又修改了一些错别字和行文逻辑,确定没有什么疏漏后,才又检查一遍将其打印出来。

这次他多打印了几份:自己的、俞妃鸿的、学院的、青影厂的,再带几份到柏林那边看看有没有什么投资人。

说实话,有了安乐影业姜老板给的钱,青影厂这边的100万投资他已经看不上了,主要也根本不够这片造的不是?

为了体现女主在融入新语言环境遇到的困难,意味着这片要请大量的两广、香江和外国演员,甚至干脆就在香江那边拍。

女主是俞妃鸿,内地演员+自己人,不会像港片那样狮子大开口,他也不会让女友老师吃亏就是了。

丈夫全程都是一具尸体,在楼上弹钢琴的时候都没露面,后续的庭审也只是各个视角里的回忆,他客串一下死尸都行,也算是从《石头的夏天》到《坠落的审判》,两人都演情侣了——从生到死,这多浪漫哈哈哈哈哈。

失明的儿子,还用小龙就可以,两人之前合作很顺利,他父亲也很满意入围柏林的结果,这次请他来肯定还是“友情价”。

但即便如此,按现在这年头人均GDP结合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他保守估计,到香江拍这片,投资得500万。

如果在柏林那边能很快卖掉《石头的夏天》版权,东南亚上映后的票房分成也能在两月之后到位,他等三月再拍自己投都行。

「但三月再拍,上哪找踏马的雪地去?去东北吗?」

「那时候倒是有雪,关键是内地明年才允许私人投资影片啊,这怎么搞?管他呢,走一步看一步,先去柏林再说。」

在电影学院和相关部门一一报备后,顾晨拿到崭新出炉的《因公出国任务批件》、公务护照、电影节官方邀请函等东西,带着老田和俞妃鸿这两位主创一起去了柏林。

本来吧,这片子该是两位男主——江文和小龙来,但江文那边在拍老谋子的《有话好好说》,没有时间,他欧洲三大去得不少,也感觉这片子是以电影质量为主,而不是演员表现为主,就不打算来了,也算给顾晨这个抠门的导演省点经费。

小龙那边正在拍片,也走不开,等顾晨先去探探风头,如果到时候有希望得奖,哪怕是配乐这种小奖,陈校长也绝对会带着小龙过去。

请假四天呗,也不是多大事。

买机票的时候,顾晨还相当肉疼,从京城到柏林这两天没有直达,得在法兰克福转一下,每人单程6800元,比二十多年后都贵,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的半年工资了。

可想而知,这年头崇洋媚外还是有钱人才可以,普通人闲了没事干花一年工资往返?别逗了!

经过几十个小时出租车、11路公交车、飞机、转机等折腾,顾晨终于一手摸着兜里的4000美元外汇,一手牵着俞妃鸿,到了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