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跑乱撞之下,甚至忘记了刚刚冲过去的邓明早就堵住了他们的去路,两路人马围剿,除了大护法,纷纷下马投降
安明挥挥手,调出一路人马去突袭正在进攻寨门的土匪,自己则来了兴致,要和这个大护法单挑,那大护法也是个狠人,看着大势已去,抱着鱼死网破的想法,挥刀冲向邓明,邓明催马举起长枪狠狠砸向大护法的面门,
大护法侧过头,双手举刀格挡,刀终究敌不过长枪,纵然使劲全力,依然无法抵挡,被枪头打在肩膀,赶忙勒马错开,邓明见状也不追赶,大护法双眼通红,几欲喷火打又打不过,投降又放不下面子
值得夹马再战,邓明也不废话,双腿一夹马,手勒住缰绳,战马阳气前蹄,邓明借势居高临下一枪刺下,大护法再无招架之力,被刺于马下,摔个半死,邓明一挥手,几人上前把他捆扎
且说寨门这边,残破不堪的寨门散落一地,阻碍了土匪的前进速度,钱老三指挥士兵,第一排长枪突刺便杀死六七人,这些长枪兵即便都是新兵,没有经历过战阵,但对于没有任何甲胄的土匪来说,每次长枪的刺杀不死也要半条命,季米长长的长枪,挡的土匪近不了身,只能单纯挨打,
土匪连续被突刺几轮,转身欲逃,奈何后面的人也不知前面的情况,一时在寨门乱成一团,邓明派出的骑兵小队赶到寨门,直接乱杀,面对前后夹击,土匪再也支撑不住,纷纷跪地投降。
“好好好”安明见状一连叫了几声
“全部捆起来”
片刻功夫,所有的土匪都被集中到营寨内的广场上,安明的队伍除了长枪兵,邓明的骑兵,其余人几乎没有和土匪近身搏杀,一场仗打下来,只有五个受伤,其余的除了因为紧张被自己弄点小伤外没有其他损失,安明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原以为不会这么顺利,没想到土匪如此不堪一击,当然这也跟土匪人数太少有关。
“攻击59人,击毙10人,重伤19人,轻伤19人,俘虏11人”邓明清点过后向安明汇报
“击毙的砍下人头,重伤、轻伤的酌情医治,能不能活听天由命,俘虏的暂时关押,过后再决定去处”
“马匹共9匹,其中重伤一匹马,刀30把,长枪19杆,竹梯7架,铠甲3副,其余钉钯木棍约30”朱青清点了一下物资
“够穷的,不过苍蝇腿也是肉”安明听后不由得吐槽,也就马匹算是正经东西,其余的破铜烂铁只能说聊胜于无。
“审问一下这群土匪的底细,看看他们的老巢在哪,没有危险,咱们去帮他们搬个家”安明说完微微一笑,曲予怀、邓明几人顿时会意,积年的老土匪了,要说老巢没有家当鬼都不信。
“开饭”安明吩咐下去,打了半天,高度紧张下不知道疲惫,这一松弛下来,别说新兵了,就是安明也觉得浑身无力,感觉被掏空,只想找个地方躺下来抽根烟。
“你们总共有多少人”邓明坐在大护法面前,悠然的点起一根烟,递给听得懂汉话的山民一根,不急不躁的审问
“大人,我这也是被逼的没办法,吃不上饭,听人说您这里有油水,这才不开眼触犯了大人的虎威”那邓明越是不急不躁,这个大护法越说莫不到底,
“这个先不提,你的老巢在哪,如此说来”
“不要耍小聪明,这里能说话的可不止你一个,听谁说不是听呢”邓明故意把所有的俘虏分开关押,就是为了套出最真实的信息
“大人,小的山寨有多年攒下的家底,全部献给大人,请大人给条活路”
“如果你有诚意,也不是不可以,走南闯北,不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个我懂”
“我带大人去,山寨隐蔽,恐大人走了弯路”
“放老实点,地点说出来在哪,山寨里有没有人”
“........”
过了半晌,邓明听取了各处的审问结果,去找安明
“根据几人的审问,大概可以确定,土匪的老巢仍有十人左右”
“你带着几个经年的老人,再带着山,押着两个土匪去摸个底”安明纵然刚刚打了胜仗,也不敢大意,山高林密,贸然出动,一旦遭了埋伏,恐怕多半有去无回。
“得令”
邓明出去侦察不提,待到众人休息过,安明马上叫来朱青、曲予怀,开始商量论功行赏的事情,激励士气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有功必赏。
“两位,仗打完了,该如何论功行赏”
“自然谁击毙了土匪奖赏给谁”
“先说击毙,这个毋庸置疑,能够明确是谁击毙的,以是确定几人联合击毙一人或数人,一颗人头奖励10两”安明大概记得明朝实行首功制度,即以斩获敌军首级数量作为主要奖励依据。首功制度在成化时期正式形成,并成为明朝军队最主要的军功激励制度。具体奖赏标准因地区和敌对势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北虏人头值银50两,女真人头值银50两,西番苗蛮人头值银10两左右,内地民变中的人头值银5两左右23。
然而,首功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冒领首级、买功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奖励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
“但一场仗打下来,就如本次,击毙的占少数,对于击伤、俘虏该如何奖励”
“击伤、俘虏就按照1两一个人,所得奖励均分”曲予怀思考片刻开口道
“如此可行,如果只奖励击毙的功劳,其他人势必有所怨言,最好的就是拉开奖励差距,有功的重赏,服从军令为集体胜仗出力的轻赏,临阵脱逃的惩罚”
“就如此,待会就召集众人,论功行赏,既然要行赏,就第一时间发出去,才能取信于人,激发斗气”
一、军功评定标准
明朝实行严格的军功考核制度,核心是“首功制”(以斩首数量计功),同时结合战场表现:
斩首分级:按敌人身份分级(如北虏首级价值高于倭寇),需验明正身、登记造册。
集体功勋:除个人斩首外,破阵、夺旗、守城等集体行动亦可记功。
连坐惩罚:虚报冒功者处斩,同队官兵连坐(《大明律·兵律》)。
二、军功奖励形式(1)官职升迁
卫所体系:
士兵可通过军功升为总旗(50人)、百户(112人)、千户(1120人)等职,最高可至指挥使(正三品)。
例如:永乐年间名将张辅因征安南功,从千户累升至英国公。
武职世袭:
军功卓著者可获世袭武职,子孙承袭职位(如戚继光家族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2)物质赏赐
金银财物:
普通士兵斩首一级赏银 5-20两(视敌情浮动),军官按职级加倍。
特例:万历朝鲜战争时,明军斩倭寇首级赏银高达 50两。
土地分配:
明初推行军屯制,立功者可获额外屯田(如九边将士分得边境垦殖权)。
特殊荣誉:
赐铁券丹书(免死特权)、飞鱼服、绣春刀(锦衣卫专属)等。
(3)荫封特权
文职转迁:武官子弟可入国子监,考取文官(如于谦之子于冕)。
封赠亲属:立功者父母、妻子可获诰命(如正德年间王守仁平宁王之乱后,其父受封)。
立祠旌表:阵亡将士建忠烈祠(如北京显忠祠祀土木堡之变阵亡将领)。
三、军功制度的演变与弊端
明初严格性:
朱元璋时期《军法定律》规定,冒领军功者“全家处死”,永乐年间设五军都督府审核军功。
中期腐败:
正统后,卫所制崩溃,军功常被军官冒领。
典型案例:嘉靖倭乱时,胡宗宪为激励士气,默许“以银换首级”(商人购倭寇尸冒充战功)。
晚明改革: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强调“赏罚信明”,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整顿军功虚报,但收效有限。
四、特殊军功案例
北京保卫战(1449):
于谦重赏守城军民,普通士兵斩首一级赏银 10两,军官直升三级。
万历援朝战争(1592-1598):
李如松部明军斩倭寇首级可换 50两,战死者家属获 30亩永业田。
萨尔浒之战(1619):
战前悬赏:擒努尔哈赤者封伯侯,赏银万两(最终成空谈,反映晚明军功制度失效)。
五、与文官体系的冲突
明朝“以文制武”的国策常削弱军功激励:
文官掌兵部和督抚职位,常克扣赏银(如崇祯年间欠饷导致兵变)。
武官升迁天花板低(二品以上多为勋贵世袭),难以进入决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