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血火滔天,一发不知从何处打来的炮弹,将陈仁从梦中惊醒。
“.....”
陈仁大口喘息着,从外界传来的山林间的虫鸟鸣啼,让他的情绪稍稍平复,视线从露着草根的茅顶转移到木桌上,那上面的油灯仍在安静燃烧着,散发出的暖黄色火光让陈仁一时间竟有些出神。
片刻后,他站了起来,随手披上上衣,推开屋门,凝望着外界漆黑无比的深沉夜色,驻足细听——虫鸟仍在,没有外敌。
他轻吐口气,身子放松,转身回了屋内。
此刻已再无睡意,他紧了紧上衣,来到桌子前坐下,掏出本子和笔刚想要写些什么,视线却瞥见了那盏油灯
——油芯仍燃,油面相比之前却只下降半指有余,他顿时明悟,原来,自己才只睡了一个半小时。
沉默片刻,陈仁释然一笑,摇头将杂念抛去,翻开本子,开始构思三排接下来的扩军规划。
此次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单论步枪,就足以再扩充三个班,而且每个班都能再分到一挺轻机枪。
不过话虽如此,陈仁却并不打算扩充这么多,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突然扩充这么多,会稀释老兵战力,造成三排整体作战能力下降。
而至于掷弹筒和迫击炮,则足以构建起来至少两个迫击炮连!
——这个时期,迫击炮连的人员数量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一般在几十人到百余人之间。
就拿115师343旅的迫击炮连来说,其下辖的2个炮排也不过4门迫击炮,虽然有着诸如弹药排,步兵排,杂物排等编制,但总归迫击炮的数量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三排,就有着十一具掷弹筒和五具迫击炮。
只是……
“......”
陈仁沉默片刻,在本子上轻划了一下,无奈叹气。
“这.....可不是三排能吃得下的啊.....”
虽然现在执行的是‘分散编制,自由发展’,但缴获了如此多且重要的重火力,营部甚至团部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任由三排截留下这些重火力。
而且......
说实话,以三排现在的底蕴,还不足以支撑起如此多的重火力。毕竟现在大部分战士连步枪都没有掌握熟练,单是掷弹筒,就需要训练好久,才能发挥威力。
至于迫击炮,其运用更是复杂,单是射角和弹道计算,就不是三排这些大字不识一斗的战士们,所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并掌握运用的。
天赋异禀,看几遍就能掌握的人终归是凤毛麟角。
说起来那连团长都要竖起大拇指的神炮手王承柱,也是在东北军中学习训练了好多年,再加上丰富的临战经验,才能做到指哪打哪。
“.......”
“上缴七具掷弹筒,三具迫击炮,剩下的自用,和培养炮手!”陈仁沉思许久,才终于在本子上写下结论。
陈仁作为资深军迷,对于掷弹筒和迫击炮并不陌生,虽然只是有着大量丰富的理论经验,但陈仁有自信,在实战中结合理论,快速掌握并非难事。
也能接着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排里的其他战士。
“拥有重火力是必须的!这意味着在攻打日伪据点时,不必再让战士们冒死扛着炸药包冲锋。”
“野战时,面对日军的重火力也将会有反制手段。”
再次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陈仁转而开始动笔撰写这次破坏行动的经过
——按照规定,八路每级部队外出作战归来后,都需要撰写作战日志,也就是俗称的‘战报’。从战前会议开始,到整军调动,战斗经过,敌我伤亡以及缴获物资等一系列信息。
即便是遇到了紧急情况,或是连续长达数天甚至半个月以上的运动作战,也需要在战斗结束后,进行全过程复盘撰写。
而对于军事主管不识字的情况,则会由指导员、政委等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来写,或是军事主管亲自前往上级驻地进行‘述职汇报’。
之前一直都是吴清代笔,现在他不知道要何时返回,干脆自己写了算了。
此身前身曾上过私塾,现在动笔来写倒也不会暴露什么,有些字词繁体、衍体不会写,却又正好体现了文化程度不高的细节。
陈仁边写,边再度思考起来这次上缴枪械的具体数额。
当战斗日志写好后,对于上缴枪械的数目也算最终确定下来。
“上缴枪械的前提,是要满足三排这次扩军的所需。”
陈仁合上本子,起身凝望着窗外的沉沉黑夜,眸中却有灼灼火焰升腾。
“三排原有三十五人,这次我将再招募十四人,组建四个十二人的加强班!”
“其中,三个作为步兵攻坚班,一个作为炮班。”
“不论是步兵班还是炮班,所有战士都配发或替换成制式的三八步枪!”
“其中,每个步兵班配置两挺轻机枪,组成两个战斗组,和两个机枪组。”
“炮班配备两具迫击炮,五具掷弹筒,根据每次的战斗任务,携带相应的火力,剩下的作为备用。”
“打炮楼时,只带迫击炮。进行野战伏击时,再带上两具掷弹筒,在节省使用炮弹,也就是一场战斗使用一至三发的情况下,足够将王家沟方圆三十里的日伪炮楼全都拔掉了!”
陈仁在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
“至于剩下的,不论是多出来的步枪也好、轻机枪也好,连带着掷弹筒、迫击炮全部上缴!一方面是可以堵住营部的手和嘴,另一方面,也能再申请要些其它的装备!”
“比如地雷、火药、子弹。这些都是消耗品,再多也不够用!至于炮弹.....营里甚至团里自己都不够用,估计也要不下来,还是得自己想办法缴获......”
陈仁再度复盘,确定没有遗漏,当下只觉得心头轻松无比,他打了个哈欠,吹灭油灯,上炕睡去。
——
更早些时,傍晚。
新一团所在驻地,团长李云龙正埋着头研究着桌子上的地图,原本还算干净的地图,此刻已经被画出数道粗细、浓淡不一的箭头。
“他娘的!这次日本鬼子来的怎么这么凶?四个方向,七支部队,这是想要再来一次围攻?”
李云龙骂骂咧咧,将手中的铅笔扔到桌子上,闷气道。
“不看了!来就干!老子还会怕了不成?”
就在这时,敲门声忽然响起。
李云龙瞪眼大吼道。
“进来!”
却是一营长张大彪拿着一封信走进了屋里。
“团长,刚收到旅部来信,听送信来的通信员说,好像是什么‘王家坡那里发生了战斗’,让我们查明情况。”
“王家坡!?”李云龙愣了一下,旋即就眉头皱起。
“谁在那里?”
“是一营二连的三排,排长叫做陈仁。”
“原来是这小子!”李云龙恍然大悟,但旋即就又狐疑道。
“三排不是在半年前的作战中被打散建制了吗?陈仁这小子不好好发展休养生息,在那里搞什么名堂!?”
张大彪摇了摇头,看着一边拆信一边皱眉的李云龙,低声请示道。
“团长,您看......?”
李云龙一时没有出声,看完了信才皱眉道。
“传令!让通信员立刻赶往那里,老子倒要看看他,到底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