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码
- 李中莹 汤淼淼
- 3679字
- 2025-02-17 17:20:31
2.孩子内在的三大动力
了解了“完整自我”形成的四个圈,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孩子内在的三大动力。正如一粒种子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其背后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样,孩子的成长也依赖这三股核心力量,它们不断推动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
● 生命之火
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两个动物世界的小故事。
故事一:鹿妈妈带着它的孩子们在草原上觅食,它们饿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在这里找到一点吃的。突然窜出来一群豹子,把鹿妈妈团团围住了。动物都有非常强的求生本能,这个时候如果鹿妈妈迅速逃跑,其实是有机会逃脱的,但不远处幼小的孩子们一定会暴露,成为豹子的美餐。鹿妈妈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就是自己留下,换取孩子们的一线生机。所以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非常平静地吸引豹子们的注意力,然后用鹿群专属的肢体动作给孩子们发出警示,让孩子们迅速离开。
故事二:一群斑羚被猎人放猎狗追杀,被逼至悬崖边,而悬崖宽阔,即使是极擅长跳跃的斑羚,也无法一次跳到对岸逃生。就在猎人窃喜,以为这次可以收获颇丰的时候,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斑羚群迅速地分成了两队,一队老的,一队年幼的,然后迅速地在悬崖边开始跳跃。老的斑羚先跳,然后年幼的以老的为跳板,完成第二次跳跃,就这样成功跳到了对岸,而老的就掉入悬崖,牺牲了。猎人见此情景,倍感惭愧,决定不再追杀。
看了这两个故事,相信各位父母感动之余也会感同身受,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危险,哪怕要献上我们的生命,做父母的也一定都会在所不惜。所以,作为生命体,我们其实都有一种本能的力量,就是完成生命的传承,推动更年轻的生命往前走,保护更年轻的下一代,这就是李中莹老师说的——生命之火。
生命之火是一种绝对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不光人类的生命如此,整个自然界的生命都遵从这个法则。每一代的生命都为整个生命系统服务,保证系统的延续、发展、壮大。并且这个系统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前”。这就赋予了生命两个权利: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有资格活下去;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有力量把生命传递下去。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不管人类还是动物,都是如此。只有符合了这两个权利,生命系统才得以延续,才能不断壮大。而违背了这两个权利的系统,势必会走向衰弱。
生命之火带着足够的爱和力量完完整整传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是一个人的“资格”最基本的根据,是每一个孩子在接受生命的时候便已获得与接受的能量。孩子通过感受父母的爱而接通这份来自生命本源的能量。反之,如果父母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式,反而会导致孩子用这份力量去抗拒父母、去内耗,就会出现无动力、力量感不够、难以建立好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孩子作为生命系统中的个体,作为更有资格活和活好的下一代,他们拥有绝对足够的力量——生命之火。因为有这股力量,每个孩子都能有充分的能力创造一个更好、更成功快乐的未来。父母要做的,就是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点燃生命之火。
● 向上的动力
武志红老师提到过“人性的坐标”的概念,这个坐标有两大维度:力量和关系。

“人性的坐标”图
纵坐标是力量维度。它有两个特点,高低和天然,也就是说,向上的动力是人的本能。
当我们处在一个环境里,我们总是想要把自己展现得更好。回想当时在学校读书,我们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分数考得更高。即便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能力具备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想当那个第一名对吗?当你在一个社交场合,肯定希望自己表现得体,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喜欢。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屈居人后。当我做得好,我就会自发地想要更好,这就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人性的本能。
因此,家长不需要去教孩子“要上进”,因为孩子天然就有这个内在动力。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并保护好孩子这份向上的动力,这就是横坐标“关系维度”的作用。“关系维度”另一个名字是“爱的维度”,这个维度的特征是“平等”,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学会爱的维度。
当孩子处于“力量维度”的高位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处于低位(考试失利、做错事、情绪失控等)时,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接纳空间及一起面对的力量,这样的孩子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一种相对完整的人格状态:心智方面,你好、我好、他也好,追求三赢和效果;人生状态上,可以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活得真实。
反之,如果没有“关系维度”的承接,只剩下力量维度的高低,孩子会形成“精致的利己主义”,呈现出两种心智状态:
(1)以自我为中心或严重讨好;
(2)在任何关系里都会形成对立关系。
这样的状态,在力量维度处于低位时会感觉羞耻,高位时会担忧别人超过自己,无论高或低,都会焦虑,这就是一种虚假自我状态。当孩子处于虚假自我状态里,他的内心容易和世界产生隔膜,会出现心不在焉、拖延、容易分神等问题。巴拉佳儿童学习力训练中心有句话:“让孩子变得完整,而不是变得优秀。”
● “运用能力获得肯定”的动力
李中莹老师曾提出过一个“自信的形成链条”,清晰地呈现了建立自信的路径: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当我们想要去做一件事,首先要有一份想要做的“感觉”,正是这份“感觉”推动我们去行动。如果没有感觉,我们不会想要去做。有了感觉之后,我们会去尝试,通过尝试获得经验,经验不断地积累,就变成了能力。到了能力这一步,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有能力,不就是自信吗?”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能力本身不会产生自信。能力经过别人的肯定才会形成自信。
“自信”的定义是,“我相信我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在我每天选择做的事里面,得到我所追求的那些成功快乐,而且每天都是这样,以致达到人生成功快乐这个目标。”这份“相信”就是自信。
我们常常见到身边有些人,他们可能在某方面有着超出一般人的能力,但却莫名的自卑。比如,一位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能够解决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然而在内心深处,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社交技巧不如人而感到不安,或者担心自己缺乏领导力而在团队的地位不稳等。这就是从小没有得到全面的、充分的肯定导致的结果。
肯定有两种,一种是自我肯定,另一种是来自他人的肯定,最好是两种都有。
很多家长以为否定会推动孩子进步,殊不知,用否定的方式,不但不会让孩子成长,还会消耗孩子“运用能力谋求肯定”的动力。父母的否定会被孩子内化成人格的一部分,变成一个严厉的“超我”,不断打压“自我”,很多习惯性自我否定的模式就是这样产生的。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在尝试一些事情,如学习和发展一项兴趣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自我处于发展中,总是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因此特别需要来自父母和他人的肯定。当他们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能力,同时外界能及时给予肯定,就有利于他们继续发展,让他们在这个方面产生自信。
这是我辅导过的一个案主的故事。女儿从小喜欢跳舞,这位妈妈也挺支持女儿,一直陪伴女儿学了3年民族舞,但没有参加过公开演出。在第4年的时候,女儿的学校里要搞一个民族风主题晚会,需要每个班出节目。因为女儿的同学们都知道她学民族舞,所以大家一致推举她负责出节目。那时候这位妈妈内心很焦虑,担心女儿做不好,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班级荣誉,所以她就很想请个舞蹈老师去给她们排练,但是被我劝住了。我建议她看看女儿的态度再决定。
她看到女儿虽然也有些担心和不自信,但还是想去试试,她意识到这是培养女儿自信的一个好机会。所以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想法,开始全力支持她。每次女儿在编排上有什么创意灵感,她都及时地肯定;女儿每次练习她也会在一旁欣赏、鼓掌,还发朋友圈“炫耀”。正是她的不断肯定,让原本不是很自信的女儿越来越有力量。
当然,那次女儿的表演很成功,得了舞蹈类节目第一名,然后这位妈妈的女儿就有了更多表演和编排节目的机会。经历了好几轮这样的事情之后,这位妈妈兴奋地发现,女儿在舞蹈方面的自信已经完完全全建立起来了。现在她会说:“妈妈,每当有人问谁跳舞最好,所有同学都会看向我,我也觉得我是最好的!”
很多家长担心,肯定和夸奖孩子不是会让孩子变得虚荣吗?当孩子想要谋求肯定的时候,家长总是以否定和忽视的态度,扑灭孩子内心的那股“小火苗”。最典型的就是当孩子考试考了98分,父母不会夸赞孩子的成就,而是会说“还差2分就满分了!”当孩子被否定,他内在的力量就被消耗了。
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是被肯定得太多,而是太少了,孩子能被肯定的门槛也太高了!如果一个孩子形成充分的自信需要经历10000次的肯定,往往很多孩子到成年才积累到5000次,缺失的那5000次会让孩子形成限制性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没有资格成功,没有资格幸福,没有资格得到尊重和喜爱。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尊,三者共同构成“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就会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认同自己的“身份”,那么他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成就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以,“自我价值”是我们拥有成功、快乐人生的重要本钱。
其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自我形成的阶段,看到孩子“运用能力谋求肯定”的动力,在他们努力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