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病学说历代名言与药对阐微
- 钦丹萍主编
- 1459字
- 2025-03-15 09:28:41
第一节 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脾胃病学说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学术成果主要见于《黄帝内经》。一般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是多人历经较长的时期编撰而成,涉及的年代以春秋战国为中心,上及先秦之远,下触汉立之初,其医学成果包含了大量的脾胃病学说,涵盖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的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等基本理论,为脾胃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奠定脾胃生理认识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素问·经脉别论》全面描述了水谷精气的输布过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同属中焦,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素问·玉机真脏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而充养四肢百骸,如“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邪客》)等等。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同司肌肉,如“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素问·热论》)。
二、完善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脾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和气候异常。饮食不节主要包括饥饱不适、五味失调两方面,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㢮,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情志内伤主要指忧思,如“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灵枢·本神》)。气候异常包括“太阴不退位”和“太阴不迁正”,如“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漓,足胫寒”;“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素问·本病论》)。
脾胃病的病机主要包括寒热虚实,如“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素问·玉机真脏论》);“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素问·刺热》);“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素问·调经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脏气法时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素问·热论》);“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灵枢·师传》)等等。
三、确立脾胃病预防原则与治则治法
《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胃病的预防原则可以概括为“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治则治法主要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些法则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和药物,如“刺足太阴阳明”治脾热病(《素问·刺热》),兰草汤治脾瘅(《素问·奇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