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漫过文笔海时,周媛正对着清单清点急救箱物资。林知夏寄来的包裹摊在藤编地毯上,血压计包装盒上贴着便签:「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数据同步到云端表格」。
“鼻腔冲洗器放在前台,防高原反应。“视频通话里,林知夏的白大褂领口别着纳西族太阳星月胸针,“我给你预约了省三院的体检套餐,记得带三个月内的胃镜报告。“她身后的电子屏滚动着急诊科排班表,凌晨四点的荧光衬得眼下的青灰愈发明显。
周媛将AED除颤仪固定在吧台后方,照着说明书调整电极片位置:“普通民宿需要这么专业的设备?“
“上个月大理有游客突发心梗。“林知夏的钢笔在处方笺上沙沙作响,“我给你列了常见急症处置流程,贴在员工休息室。“镜头突然晃动,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稍等,有个醉驾外伤...“
通话中断的十分钟里,周媛对着急救手册练习海姆立克法。温屿白扛着新到的床垫经过,自觉当起模拟患者:“要真噎住了,我希望是吃着许念念的鲜花饼。“他后颈贴着林知夏寄来的膏药,薄荷味混着松木香。
午后的视频问诊被急诊手术打断三次。林知夏趁着洗手消毒的间隙问:“外婆的降压药换成络活喜了吗?夜间监护仪数据我看过,三点到四点有三次异常波动。“她突然举起手机对准监护屏幕,“这个波形提示...“
周媛的笔尖停在护理日志上。视频背景里闪过抢救床的金属反光,她看见林知夏橡胶手套上的血渍,像雪地里绽开的梅。
傍晚在忠义市场采购药膳食材,药铺老板指着林知夏开的方子赞叹:“这手瘦金体字,比我们坐堂大夫还漂亮。“周媛摸着党参的纹路,想起大学时林知夏替她抄的解剖学笔记——那些工整的插图现在仍锁在老家的铁盒里。
深夜的急救演练被意外变成实战。醉酒的背包客在庭院呕吐不止,周媛按照林知夏的远程指导调整患者体位。视频那头传来冷静的指令:“检查瞳孔反射...现在测血压...“温屿白举着手机充当人形支架,消毒水混着酒气在月光里蒸腾。
“送医后要做头部CT。“林知夏摘下口罩揉着太阳穴,“我联系了市医院值班同学。“挂断前突然想起什么,“你上周的睡眠监测数据,平均深度睡眠只有1小时27分。“
晨露未晞时,周媛收到同城快递。林知夏寄来的中药香囊塞满茉莉与合欢皮,附赠的眼罩夹层缝着安神磁石。温屿白在庭院晾晒药枕,忽然指着说明书:“这上面说孕妇禁用...“
“林知夏连我生理周期都算准了。“周媛红着脸抢过说明书,晨光中瞥见他耳尖泛起可疑的红。
定期问诊逐渐变成生活习惯。每周三下午,林知夏的白大褂准时出现在手机屏幕,背景音时而混杂着急救床滑轮声,时而安静得像深夜值班室。她们在问诊间隙分享生活碎片:周媛展示新栽的药用植物区,林知夏分享喀什病房窗外的胡杨林。
“援疆申请批下来了。“某次问诊结束时林知夏突然说,鼠标光标在确诊报告上徘徊,“下个月走,正好能赶上你试营业。“
周媛的血压计袖带还缠在手臂,数值突然飙升。视频那头传来轻笑:“情绪管理也是必修课。“林知夏打开电子日历,“我排了五个备用医生轮班,突发情况随时连线。“
暮春的细雨濡湿药圃时,周媛在整理问诊记录。林知夏手写的饮食禁忌表被塑封挂在厨房,温屿白改良的药膳砂锅在灶上咕嘟。手机弹出新消息——是林知夏站在戈壁滩的照片,白大褂衣角卷着黄沙,配文:「这里需要个分诊台,考虑开分店吗?」
周媛摸着问诊记录本凸起的字痕,那是林知夏用盲文笔写的「平安」。客栈走廊的急救灯箱泛着柔和的绿,像极了医学院解剖楼永不熄灭的长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