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开大会
- 四合院:重返五十年代
- 我要次饭饭
- 2022字
- 2025-03-18 14:00:20
“有的,当然有的,看你们什么需求,我们店的料子全,棉布,绸子,丝锦,呢子……”
陈雪茹微微颔首,接着便笑着熟练的和李爱国介绍起来。
这女人不仅是长的漂亮,业务能力也是相当强,否则偌大的裁缝铺子也不会在她一个女人手里发扬光大。
听完陈雪茹详细介绍每个款式之后,李爱国也大概了解了。
“姐姐,我们要棉布,做过冬的衣服。”一旁,李穗则是脆生生道。
本来能买过冬的新衣服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刚刚这个姐姐说的那么多料子,好多都是李穗没听过的,不过她想想也知道,那些料子肯定不便宜。
没看眼前这个姐姐穿的那个衣服那么好看,价钱能低么。
陈雪茹在听了李穗的话,也是笑意不止:“哦?小妹妹,那你们是要做几件衣服啊。”
听到这个问话,李穗下意识看向哥哥,其中眼神里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
李爱国见状,也知道,这丫头怕自己反悔,只给她做一身衣服,于是乎冲着陈雪茹道:“掌柜的,给我们俩一人做一件,都要棉的。”
此时,李穗才又浮现笑意。
若是哥哥只打算给自己做衣服的话,那李穗说什么都不会要的。
毕竟,她现在身上还穿着那件旧棉衣呢,虽说有些破,可和哥哥身上几件单薄的衣服叠在一起的样子一比,已经够好了。
陈雪茹作为掌柜的,眼力劲儿自然是活络的。
面前这对兄妹俩的一些神态语气,都没逃过她的观察,再加上两人进门的时候陈雪茹就注意到兄妹俩的穿搭,其中情况,心中自然明了。
便见陈雪茹冲着李爱国也笑盈盈的点头。
“小客人,那就做两件棉衣?我让师傅过来帮你量尺寸。”
听到这话,李爱国心中一动,颇有些古怪的看了她一眼。
这女人,客人就客人,还非得加个小,原身的年纪是不大,可这女人……嗯……李爱国多看一眼,这规模倒也说不出不大二字,只好也冲着她点点头。
“行,那麻烦掌柜的了。”
这个年代的裁缝店都是手工活儿,不像是后世去商场买衣服,试好成品的衣服,刷卡付款就能直接穿着走了。
现在做一件衣服,都是需要师傅过来帮忙量尺寸,然后选好料子,当场还拿不到成品,一般都是要等好几天,然后再来裁缝铺取衣服的。
陈雪茹冲着店铺里面招呼一声,很快便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师傅过来,带着李爱国去量尺寸。
至于说李穗,则是陈雪茹亲自带走帮她量。
这也是因为男女有别,陈雪茹一个女人家家,帮李穗量没问题,帮李爱国一个小伙子,那可就不太合适了,毕竟现在的风气也没那么开放。
没量多久,陈雪茹就把量好尺寸之后的李穗带着一块来到李爱国边上。
“小客人,刚刚量了一下,一共要用十八尺布,棉花四斤半,打最基础的棉衣的话,差不多二十万不到,再加上我们手工费是五万块,这有零有整的,我帮你直接抹了,给二十三万就可以了。”
一听这价钱,李爱国眼前一亮。
他还真没想到会是这个价格。这陈掌柜的刚刚说的能给他们优惠,这是真给啊。
对于这个年代的物价,李爱国已经有些了解了,特别是这种衣食住行,今儿过来做两身棉衣,从陈雪茹刚刚说的那个价格来看,绝对是公道价了。
别看就少收了一两万块钱,这可是这个年代的一两万!
现在卖衣服的不像是后世街上那些衣服店那么夸张。
说是什么进价一两千块的,问一句老板二百卖么,那老板答应的比谁都爽快。任谁碰上那种情况,都不会觉得自己二百买赚了吧?
李穗在旁见这个漂亮姐姐真的给了这么实惠,也很有礼貌的冲着陈雪茹道谢。
“姐姐,你人真好,又漂亮又善良!”
很显然,陈雪茹被李穗这张甜蜜的小嘴哄的是相当开心。
李爱国掏出几张票子递了过去,也道:“掌柜的,那麻烦你们了,我们什么时候来拿衣服呢?”
“三四天吧,到时候你们直接来铺子就行了。”陈雪茹收下钱道。
“行,那我们过几天再来。”
“姐姐再见!”
瞧着出了铺子的兄妹二人背影,陈雪茹一边把钱放进柜台,一边也是感叹,这小丫头可好玩儿。
……
下午,六点多钟。
95号四合院的住户陆续下班回来,院中一下又嘈杂繁忙起来。
有的人家升起灶火,在准备晚上的饭。
也就是这个时候,后院李爱国家门口忽然传来大嗓门。
“李爱国,赶紧出来,要开全院大会了,搬好椅子去中院。”
也听不清是谁喊的,反正喊了两嗓子,这声音又去通知后院其它家户。
李爱国在家里本来还在做一些家务呢,听到这话倒是停下手里的活。
熟悉的全院大会。
这玩意儿他前世看电视剧的时候可没少见过。
无非就是院里的仨大爷把大家喊在一块,商讨院子里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虽说是商讨,可实际上就是他们仨大爷的一言堂,或者说,易中海的一言堂。解没解决事不知道,反正仨大爷的威风倒是展现的挺深刻的。
不过,眼下这个时候,管事大爷制度还没建立呢,怎么会有全院大会呢?
别看易中海三人后面在院子里耀武扬威的,可那也是披着一层组织上面给的皮,狐假虎威。不然,就算他们在院子里再有威望,也不敢那么大张旗鼓的搞。
应该是街道办那边组织的吧。
现在这个年代特殊,刚刚建国,京城里还是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的。
什么敌特,破坏分子,各种乱七八糟的情况层出不穷,街道办这种基层经常来街头巷尾,群众中做宣传工作也很正常。
李爱国收起杂七杂八的念头,带着妹妹,搬了一张家里的四方长条凳,便一块往中院过去。
这也算是他搬来四合院第一场集体活动了,倒是不宜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