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和亲?

大汉朝会共有三种:

重大节日举行的大朝贺,每月初一十五举行的朔望朝,还有五天一次的常朝。

通常情况下,大朝贺是国家庆典,朔望朝则主要是向天子问安。

因此人们所说的早朝,指的就是频率最高的常朝,官员上奏议政一般也都出现在常朝,国家大事也都决于常朝。

而刘弗陵的临朝听政,重点也是驾临常朝听政。

于是五日后。

在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以及满朝文武各怀心思的注视下。

刘弗陵身着十二章纹冕服,开启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临朝听政之旅。

而在过去的五天中,霍光、桑弘羊和上官桀等人一次都未曾出现在刘弗陵面前,也并未传递过任何信息,就好像他的临朝听政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影响一般。

反倒是宗正刘德极为上心。

这位皇叔每日申时必定来一趟清凉殿,花费一个时辰与他仔细讲述临朝听政的规矩与注意事项,以确保他的第一次临朝听政顺利无虞。

当刘弗陵缓步踏上丹樨时,满朝文武全都屏住了呼吸。

先帝刘彻之后,已经多年没有人在常朝中坐上那张龙榻了。

这给了许多老臣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就算一些朝中后起之秀亦有一种不太适应的感觉。

“诸位免礼。”

刘弗陵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

他目光扫过站在最前列的三位辅政大臣,在霍光身上多停留了一瞬。

朝议正式开始,刘弗陵全程静默。

只是盯着嘱咐小黄门梅信提前摆在龙榻一侧的玉杵和铜磬出神,看起来就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不得不承认,霍光的理政经验的确很足,能力也很强。

在他的主持下,一众文武官员奏报的大小事务,几乎都在几句话之间便有了定论,各堂各部也都分担了职责,让人挑不出任何瑕疵。

而这也正是刘弗陵如今最欠缺的东西。

毕竟无论是在他穿越之前,还是在他穿越之后,这副身体都从未真正处理过政事。

若现在让他亲自理政,他恐怕连从什么地方入手,朝堂事务又该由哪些堂部具体实施都说不清楚。

这种情况下,他只会更容易受到蒙蔽。

大汉在他手中,只怕折腾不了几天就得天下大乱。

而若是抛开霍光专擅朝政不谈,他绝对可以称得上纵观古今少有的能臣,他秉政十三年间,使得大汉“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刘弗陵现在虽在算计霍光,但其实也从未想过诛杀霍光。

他要诛杀的只有霍光心中那日益膨胀的权欲,让他回归正确的位置,就像大将军卫青之于先帝刘彻一样,真正明白“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的你不能抢”的道理。

“……”

早朝进行的过程中,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与田千秋等满朝文武其实也都在暗自观察着刘弗陵的一举一动。

刘弗陵临朝听政,究竟是“无为”还是“有为”。

都将对今后的朝堂局势产生巨大影响,决定着他们今后在朝堂上该如何表现。

虽然“听政”的重点是一个“听”字,但刘弗陵毕竟是天子,倘若他像先帝刘彻一样奉行“有为”,就算说出来的话不能直接拍板,他的态度也必将对国策产生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至少对于霍光、桑弘羊和上官桀而言。

他们对刘弗陵“无为”还是“有为”有着各自不同的期待,都希望通过这一次早朝就看的清清楚楚。

而如今刘弗陵这如同局外人一般的表现,自然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知不觉中,这场早朝已经过半。

大鸿胪田广明上前一步,终于在还算平静的水面丢下了一块巨石:

“陛下,大将军,近日有匈奴使者抵达长安,奉壶衍鞮单于之命与大汉商定合议,欲恢复和亲与大汉重归旧好。”

“此乃匈奴使者献上的国书,请陛下与大将军过目。”

“淅淅索索——”

话音刚落,殿内已经响起了一阵小声议论的声音。

朝堂虽有朝堂的规矩,但士大夫也有言论自由的权力,别说是这种小声议论,就算是在朝堂上大声争执都是常事,很多时候就连天子都无可奈何。

而先帝刘彻当初成立内朝,除了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其实也是为了规避士大夫的吵闹,耳不听心不烦。

毕竟当年先帝刘彻的许多举措,都与士大夫群体的政见相左。

以至于每次朝议都避免不了吵个不可开交,就算先帝刘彻手段毒辣,也很难堵住他们的嘴巴。

而与匈奴是战是和,无疑是大汉朝堂上永恒的矛盾议题……

那些主和派士大夫主张偃兵休士,厚币和亲,依靠德政的感化维持和亲局面。

尤其是在先帝刘彻任用二师将军李广利,几乎将大汉的精锐骑兵全部搭进去之后,主和派的声音便立刻又占据了朝堂主流,甚至逼得先帝刘彻都不得不下了一道《轮台诏》,扭转之前的扩张政策,将治国路线从“尚功”调整为“守文”,以求安抚主和派之民心。

如今到了刘弗陵这一朝,面对先帝刘彻留下的烂摊子,这种声音更是声势浩大。

他们认为,先帝刘彻对匈奴进行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都是几个好事之臣,故意夸大敌情所致。

甚至就连卫青与霍去病的功绩也遭到了否定,坚持认为那几次惊天大胜非但没有能削弱匈奴,反而造成了大汉国势的衰弱,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

并且这种思想还对民间产生了深重的影响。

以前些日子的那场“盐铁之议”来说,倘若不是刘弗陵在“盐铁之议”刚刚开始的时候就为其画上了句号,便也将重新扯出这个永恒的矛盾议题,桑弘羊自然也不仅仅要再次背负“与民争利”的骂名,还得一并背负“好事之臣”的骂名。

“呈上来吧。”

霍光闻言虽面不改色,眉头却也微微蹙了起来。

匈奴在这个时间段送来这样一封国书,必是正中主和派士大夫们的心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