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釜底抽薪之策

偌大的河北有无数的财富,算是被沈度盯上了,而且打算明火执仗抢劫。

你丫的穿越了本应该做好事,回过头来看看做的那些事情,抢人抢财产,霸占王妃,一件件算下来简直是罄竹难书嘛。

你想争霸是你自己的事情,河北人民何辜,遭受这种无妄之灾。

这也是无奈之举,谁让沈度现在太弱小,虽说军队有了,但没有战斗力,一旦敌军从北方压下来立马崩盘。

在山东地界沈度还有所顾忌,比如在青州干的那些事情,那也是青州知府李源发公文让各县府积极配合。

东昌府、兖州府也差不多,巡抚王公壁亲自下文,在各府衙门配合之下把资源集中在沈度手里。

派军队明抢的话,后遗症不小,沈度当然不想坏自己名声。

那么,让军队假扮土匪明抢明夺,与沈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要怨就怨土匪好了。

在河北地区不可能有人配合,而且不是小抢而是大抢,装土匪也要装得像。

“参谋部已经制定出相应作战计划,会议结束之后,各旅到参谋部领取自己的任务。”

沈度最后强调的话,都把所有人逗乐了。

靠,还有这样干的,太损了。

想象一下打着各种土匪旗号夺取县城,抢劫府库、粮库,甚至大户人家,确实挺爽。

关键还不用担心坏了山东军队的名声,所以才会假借匪徒名义采取行动。

辅助大队暂时不算战斗序列,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看上去压根不像军队,干这种事情再合适不过了。

哪怕暂时乱一点也无所谓,辅助大队是作战序列的补充,优秀分子会被不断补充到战斗序列。

不让正规军干这种事情,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军事行动多多少少对军队有点影响。

想想看,一支匪性十足的军队,而且还养成了习惯,那还了得吗?

很有可能发展到沈度难以驾驭的地步。

“登莱军队后面有商队跟随,府衙也会征调部分车马,运载工具勉强凑合,再加上强征当地车马增加运输量,要及时把货物集中运走。”

这需要参谋部一系列安排,细节无需沈度考虑。

而且这里临近渤海,把所有物资集中到海边,水上运输更加方便。

“不用担心把河北各县抢穷了,留下来只能便宜李自成或者满清,不管将来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亦或是辽东清军占领河北,那里已经没有油水,青壮已经被带走了,各县粮库空了,看他们怎么养军队。”

干坏事也要说的冠冕堂皇,这理由也算充分,留着河北资源岂不是资敌嘛。

留给野猪皮不如我先抢到手,肥水不流外人田,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呵呵,釜底抽薪之策。

其实沈度是从战争年代坚壁清野得到的启发。

老子把河北大地清理干净了,不管是李自成,亦或是辽东清军,没有钱没有粮食没有物资,倒要看看你们能呆的下去。

所谓战争,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枪较量,派军队出去抢劫也是战争的一部分。

控制战略资源达到限制敌军发展,缩减双方差距,甚至比一场战役胜利的意义更大。

其实沈度不派军队假扮土匪,历史上河北也不平静。

历史上李自成攻陷京城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地区很乱,义军、盗匪风起云涌。

尤其到了清军入关之后,山东河北等地方就变得混乱不堪,大小匪盗层出不穷,能够见诸史料的十分繁多。

比如,山东冠县(今聊城冠县)有“土贼裴守政、马瑞恒、刘桐相等蜂起”。

另外,兖州、济宁、曹州等府的农民起义声势也十分浩大,有人“僭称擎天王,拥贼二万有奇”。

除了纯粹的农民起义以外,还有很多李自成战败之后原大顺军留下的部队,他们也在中原这一带流动作战,骚扰地方。

只不过由于沈度的扩军,其中山东境内很多人都被收进军队中。

也或许沈度受此启发,借用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目的。

战争年代倒霉的一定是百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沈度不去抢只能便宜清军。

与其让这些资源资助清军,不如提前拿过来。

细说起来,若是清兵抢粮抢钱,那是要杀人的。

换成沈度这里,大概率不会杀人。

所以说,被抢劫也是百姓的福气。

那意思是,我抢了你,回过头来还要谢谢我,什么人嘛。

咱家将军狠啊,原来打的是这种算盘。

不过,抢人、抢地盘这种事挺好。

“至于李自成的小股军队,进入谁的地盘谁负责,就地消灭。”

小股军队也不过千八百人,放在十万大军面前不值一提。

沈度的算盘打得很好,和平时期各地人员往来,商业流通,才会有消息流通,从今往后,京城到山东这一大片区域匪患横行,直接隔绝了与山东的联系。

好吧,派探子来山东探取情报,但沈度搅乱河北的目的就是想隔绝京城与山东的信息,哪里会允许探子渗透。

信息不通畅,山东的情况,外人无法得知。

那样的话,沈度在山东的军事力量隐匿下来。

“参谋部已经把地盘划分清楚,但目前暂时不准随便靠近京城,只允许在河北南部行动,免得过早惊动李自成大顺军。骑兵旅派出少量骑兵负责传递信息,特战旅负责情报支持,各部要通力协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靠,老子还以为随便挑地方,原来参谋部早就规划好了。

其实他的这些手下根本不明白其中意义,沈度是有目的这样干的。

在沈度看来,大明朝从根子烂了,这天下谁来管理都没有用。

大明王朝末期,土地集中度达到了顶峰,无地农民数量极其庞大。

朝廷大臣虽然在管理国家。

但是,他们也是有产阶级,手中掌握大量土地,当然是有产阶级的代言人。

朝廷有钱不如自己有钱,崇祯想增加国库,却绕不开朝中大臣。

所以,崇祯就成了史上最穷的皇帝。

朝廷没有钱,军队不会卖力打仗,亡国也是早晚的事情。

虽然不是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唯一因素,却也是非常重要一环。

同样的道理放在沈度控制区也一样。

至少目前还是延续明朝制度,收不上税款,很多事情干不了,更别说养军队了。

从长远讲,这将严重阻碍发展,换沈度当皇帝也没辙。

只有靠暴力革命打破明朝留下来的旧有秩序,建立新秩序。

但他不是清军这种异族,靠杀戮强制民众拜服。

除此之外还真想不出其他解决办法。

沈度不可能喊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那样的话,是与天下所有有地阶级为敌,下场不是一般的惨。

李自成为何败得那么惨?

这其中有军事原因,更重要的是大顺军对地主阶层严酷打击,双方站在了对立面,成为满清的帮凶。

最终李自成被地主集团杀死,足够有说服力。

清军则恰好相反,积极拉拢地主阶层,于是地主阶层与之媾和,与满清站在了同一战线。

有地阶层看得明白,李自成做大他们没有活路。

他们当然要接住清军的橄榄枝。

除了给钱给粮之外,地主阶层还有私人武装,李自成失败也在意料之中。

所以,沈度想要明火执仗打土豪,显然是不可取的。

时代不一样,同样的办法放在现在不一定好用,要灵活运用,甚至不排除使用一些上不得台面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