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说你叫什么?

诸葛亮与诸葛均兄弟二人脸色淡然的走出府衙。先前刘备僮仆所说“不好的事情”,其实不过是甘夫人怀孕而导致的孕吐。僮仆是刚刚招入府中的少年,不曾见过这般情景,因此造成了误会。

虽然不是什么大事,诸葛均的内心却卷起了浪花。

甘夫人怀的该不会是阿斗吧?一定是阿斗!刘备一生中有四个儿子,最大的是养子刘封,然后才是亲子刘禅,以及入蜀之后生下的刘永刘理。按照时间来看,现在必然是刘禅无疑。

想到这里,诸葛均猛然一惊,怔在原地,一旁的诸葛亮感到好奇,在前方回头问道:“贤弟怎么了?”

“啊,没什么。”诸葛均虽然嘴上否认,心里却打起了鼓点。

刘备集团的继承权问题,自阿斗降生的那一刻起,就产生了巨大的裂缝,这个裂缝就是养子刘封。

刘封身为刘备收养的孩子,是长沙郡罗侯寇氏之子。之所以刘备要收养他,也是为了借地方豪强世家增强自己的势力。

而如今甘夫人怀孕,刘禅即将诞生,刘封的境地将会处于尴尬地位,天然的就会被刘备的元从集团集体排斥,甚至就连同时期的诸葛亮都觉得刘封的存在极有可能动摇季汉的国本。

诸葛均正低头想的深沉,没有注意到他前方正走来一名青年,而青年似乎也没注意到他,两人直接撞了个满怀。

“哎呦!谁啊?”诸葛均扶着额头,抬眼看,是一名高大健硕、面容刚毅,眉眼间带着果敢之色,兼具着世家子气息与沙场历练的粗粝的短须青年。

“抱歉,没看到。”那青年淡淡的丢下一句话就走了。

诸葛均有些恼怒他的态度,赶上前方的诸葛亮,指着后方远去的青年问道:“那人是谁?为何这般冷漠的态度?”

诸葛亮向诸葛均所指的方向看去,看清那人,眼中透出一股担忧:“他就是主公收养的义子刘封。”

诸葛均愣了一会儿,回头再看,早已不见刘封的身影。好嘛,想刘封就跟刘封撞了个满怀,明儿个是不是想曹操,就能跟曹操撞个满怀?

要是真能在新野跟曹操撞个满怀倒也省事了,一刀结果了岂不轻松?

诸葛均想着摸了摸自己的腰间,除了一块表示身份的玉佩之外别无他物。啧了一声,想想还是算了,真跟曹操撞上,保不准没的是自己,他手里有刀,诸葛均手里可就这一块玉佩。

要不给自己打把刀防身?

诸葛均抬起自己的胳膊,看了两眼,丝毫没有肌肉,还有些消瘦。摇了摇头,心里直说算了算了,还是呆在安全的地方好了,免得上了战场还要给别人添麻烦。

正想着,前方又冲来两名少年,打闹着冲撞到了诸葛均,直接将他撞倒在地。

“哎呦!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又是谁撞我?”诸葛均摸着屁股,看到前方两个年纪差不多十岁左右的少年,轻声呵斥道:“谁家小孩,在街上打闹不看路!”

“对不起!”

“对、对不起。”

两个少年齐声对诸葛均躬身道歉,只是其中一名少年似乎有些结巴。

“你俩叫什么?父母呢?”

不结巴的小孩当先道:“我叫邓范,我爹娘现在在城中做工。”

结巴的小孩跟着说道:“我、我也叫邓范,我、我娘在城门口帮忙施粥。”

“你俩都叫邓范?”诸葛均站起来拍了拍屁股后面的尘土,有些好奇的看着两个小孩,“要是有人喊你们的名字,你们怎么回应?”

不结巴邓范笑道:“俺娘都叫我范儿,他娘叫他范范,不碍事儿的。”

诸葛均听罢,也是感觉有些好笑,但依旧一本正经对着结巴邓范问道:“莫非你娘也有些口吃?”

结巴邓范点了点头,却没有半分自卑,反而从他的眼神之中透出坚毅。诸葛均看着这个结巴邓范,忽然想到了一个人,一个生存于三国后期的名将——邓艾。

饶有兴趣的诸葛均问结巴邓范:“你俩名字一样,有想过改名吗?”

结巴邓范又点了点头,指着路旁生长的艾草,说道:“我、我想改名叫邓、邓艾。”

噔噔咚!

好家伙,还真是邓艾!

“为什么想改名叫邓艾?”诸葛均的语气略显激动。

“艾、艾草可以驱邪防疫,我、我也想像艾草一样,为、为国家驱邪,为百姓防疫。”邓艾的语气之中也透露着些许坚毅,这是他内心的渴望,更是他的野心。

此时诸葛均激动的内心打起了算盘,与其将邓艾丢给将来的司马懿,不如现在就把他卷走,带在身边,让诸葛亮与刘备手下的一班猛将对他进行指导,让他将来成为季汉的支柱,岂不是能大大增加北伐成功的概率?

“那你们愿意跟在我的身边吗?如果愿意,我诸葛均,以及我阿兄诸葛亮,都会好好教导你们,怎么样?”

不结巴邓范顿时两眼冒着精光,一口答应。而结巴邓范则谨慎的偷偷看了一眼诸葛均的打扮,略作思索才回复道:“我、我要和母亲说一声,还、还请先生稍待。”

“不用等待,我随你去见你母亲,我来与她说明原委。”说罢便拉起两个邓范的小手,对一旁看戏的诸葛亮说了一声,便朝着城门口而去。

诸葛亮留在原地,羽扇轻挥,扇出丝丝温凉的风意。看着走向远处的诸葛均,眼神眯成了一条缝,随后轻轻一笑,洒然的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诸葛均在两个邓范的带领下先来到城门口,正好看到一名饱经风霜的妇人正在给城外的流民们盛起一碗碗满满的米粥,她的脸上饱含着幸福的微笑,还时不时的与流民们说笑。

“母亲。”结巴邓范走到自己母亲面前行了一礼,“这、这位先生想要将我带在身边教导,特来告知母亲。”

诸葛均惊奇的发现结巴邓范在面对他母亲时竟不像与自己对话时那样结巴,莫非是有什么原因才导致了他后天性的结巴?

结巴邓母见到诸葛均仪表堂堂,一副隐士高人的模样,认出了诸葛均,加之前日从百姓口中听说了他的事迹,连忙将工作交给一旁的人,自己走上前来跪拜道:“多、多谢小先生,我们母子俩,承、承蒙小先生的关照,能在这里有一口吃的就已经感激不尽,又、又怎敢劳烦您教导顽儿。”

诸葛均听结巴邓母说话飞快,虽然结巴却一点也不违和,突然觉得这可能是她的口癖,又或者是她已经习惯了结巴。总之她将自己结巴的话语练得炉火纯青,才能让人不觉得奇怪。

“你的孩儿有志向,若不经人教导,恐怕将来会泯然众人。今日既然被我发现,我定当好好教导,使他成才,为主公效力。”诸葛均边说边将结巴邓母从地上扶起,结巴邓范上前帮他的母亲拍去裙上的尘土。

“还有,你的儿子与另一人同名,不好分辨,我意为他取名邓艾,你看如何?”诸葛均询问着结巴邓母的意见。

“但凭小先生做主。”邓母激动的想再次跪下,却被诸葛均阻止了。邓艾则跪拜于地,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对着诸葛均道:“先生在上,受、受徒儿一拜!”

诸葛均本不想让他行此大礼,但时代如此,不行礼,何来师徒名分?邓艾行完礼,诸葛均将他扶起,告别了结巴邓母,朝着邓范的父母之所在而来。

邓范父母此刻正在修补城墙,偶然转身见到邓范开心的带着一名看起来风度翩翩的人过来。二人也认出了诸葛均,惊慌失措的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急忙小跑过来,跪在诸葛均的面前:“不知这孩子是不是冲撞了小先生?我们给您赔不是。”

看着焦急的二人,诸葛均笑道:“没有此事。你们的孩子虽然顽皮,但是好学,我有意想要培养他,你们可愿意将他交与我教导?”

邓父邓母听说诸葛均要亲自教育他们的儿子,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这是突破阶层的机会,立刻喜笑颜开,拉着邓范磕了三个响头,喊了声“先生”,算是拜师完毕。

诸葛均同样辞别邓父邓母,带着邓艾邓范回到家中,看见诸葛亮正拿着一本书囔囔自语,感到有些奇怪,因为平日的诸葛亮并不会看着书说话,这必定是诸葛亮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于是诸葛均让邓艾邓范暂且坐在亭中,先吃点糕点与茶水,走到诸葛亮的身边坐下,轻声问道:“阿兄可有事找我?”

诸葛亮目不转睛的说道:“你可知道我这是什么书?”

说来奇怪,诸葛均自穿越以来,这个时代所有的字他都认得,也能写,甚至连礼节也能下意识的作出来,不差分毫。

听到诸葛亮提出的问题,诸葛均看了眼书上的故事,回答道:“阿兄看的是《春秋谷梁传》。”

“嗯,没错。”诸葛亮点了点头,“那么我现在看的是什么?”

诸葛均再次看了一会,说道:“是襄公六年,莒人灭鄫的典故。”

“莒人因何灭鄫?”诸葛亮突然将书本合起,转头看向一脸懵逼的诸葛均。

“额……因为他们立外孙为嗣?”诸葛均看着诸葛亮如同鹰隼般锐利的眼神有些忐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不错。鄫侯无子而立女儿的儿子为继承者,却被莒国以此为由灭了其国。虽有血缘而非同姓,尚且如此,何况没有血缘的人呢?”

诸葛亮疯狂的暗示着诸葛均,诸葛均也恍然大悟一般,对着诸葛亮躬身道:“多谢阿兄提醒!”

忽然诸葛均感觉有些不对劲,诸葛亮怎么知道我想点拨刘封的?

“阿兄……是如何知晓我想点拨他的?”诸葛均试探的问着诸葛亮。

诸葛亮眉毛一挑,呵呵一笑道:“从你今日看他的眼神之中我就明白了。不过如果你能点透大公子的话,多少对将来的计划还是很有帮助的。”

诸葛均心头一紧,眼神之中透出一点恐惧,没想到诸葛亮居然能洞察人心至此,简直不可置信,不知道自己穿越者的灵魂是否也能被他洞见。如果真的被他发现,他会对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你不是要教导那两个小孩吗?怎么还杵在这儿?”诸葛亮露出调侃的神色,眉头朝着亭中的邓艾邓范一挑。

“阿兄又在调笑愚弟了,愚弟是看他二人有些天分,特意带回来的。更何况阿兄才华比我强上百倍千倍,我最多只能教他们一些基础,其他的还须要阿兄教导。”

“你呀。”诸葛亮摇头笑着,“就知道你想拖我下水,不过恐怕你的想法不止这些吧。”

“嘿嘿,什么都瞒不过阿兄,其实我明天打算开办一场考试,为府衙中增添一些吏员,也能选拔一些民间被埋没的人才。”

诸葛均将自己内心刚刚想到的想法和盘托出,却惊得诸葛亮正色起来。

“你说的考试,是什么?”

“就是出一些符合时宜的题目让人作答,回答的有理有据,并且能切中要害的就录取为吏员,这样添加的人手,多少能让新野县的办事速度提高许多,也能为主公与大家多多分担一些繁杂的工作。包括他们两个,将来也需要经过考试,才能录取担任官职。”

诸葛亮听完诸葛均的描述,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不久紧锁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哈哈大笑,称赞道:“贤弟此法可谓精妙,不仅能为我们增添人手,他日还能成为曹操、孙权的隐患,实在大妙!”

诸葛均听着诸葛亮莫名其妙的话语,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的本意是为后来的季汉选拔官员埋下一颗科举的种子,利用科举提拔寒门士子或者吸纳民间人才用以制衡地方豪族,但给他们的职位不高,地方豪族也不会因此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只要将来寒门士子与民间人才越来越多,超过了地方豪族,届时他们再想反正,那也得看看那群人同不同意了。

当然,除了制衡世家豪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为季汉缺乏人才的窘境注入一丝新鲜血脉,也是在为阻止诸葛亮将来因为事必躬亲而导致累死于五丈原做准备。

除此之外诸葛均并未想到其他的作用,这也是他不明白诸葛亮为何会说这将成为曹操与孙权隐患的原因。

算了,不管了!且先教导好邓艾邓范吧,将来事,将来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