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是选择困难症患者?
- 穿越诸葛均:从隆中开始辅佐季汉
- 群岛之主
- 4333字
- 2025-03-16 09:36:37
“今日我给你们讲讲《春秋谷梁传》中的典故。”诸葛均打断了诸葛亮与文休文岱的谈话,对着邓艾邓范说着。
“春秋时期,鄫国国君无子,欲传位给外孙。按周代宗法制度,继承人必须为本族同姓男子,而外孙为异姓,此举严重违背礼制。后来,莒国以‘立异姓为嗣’为由,联合邾国攻打鄫国,鄫国灭亡。这个典故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文休一听,眼中凝聚起一道精光,直起身板,认真聆听诸葛均对二邓的教导。
“鄫国国君不守规矩,活该被灭!没有亲儿子就该从宗族里选人,怎么能把国家交给外姓人?”邓范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说。
诸葛均点头追问:“若你是鄫国国君,会怎么做?”
邓范攥紧拳头,一脸严肃:“我天天拜祖宗求个亲儿子!实在没有……就按礼法让侄子继承,宁可让鄫国姓别人的姓,也不能让莒人占便宜!”
诸葛均转头看向邓艾:“你的意思呢?”
邓艾却先反问:“先、先生,若鄫国兵强马壮,莒国敢来吗?礼法再大,能挡住刀剑吗?”
诸葛均挑眉示意他继续,邓艾涨红脸急道:“外孙继位虽不合礼法,但若他能强兵富国,礼法便不足为惧!”
见众人愕然,他低着头嘟囔:“等我长大了……定要练一支只听主公的兵,管他亲儿子养子,能守土就是好儿子!”
诸葛均饶有兴趣的盯着邓艾好一会儿,突然转向文休,问道:“文公子可有什么见解?”
文休深吸一口气,声音轻得像一缕烟:“鄫君之过,或许不在立外孙,而在于未先立同姓养子以继宗庙。若养子为同姓,纵无亲子,国本亦不倾。”
文休这话却已经不是在说鄫国国君了,而是将自己的经历融和了进去。
当年文聘四处奔波征战,少有闲暇可以行房。他的父母是文聘的族兄,担心文聘英年早逝,因此将刚刚出生的他过继给了文聘,文聘也待他如亲子,却没想到短短三年之后文聘就有了亲生儿子。
随着时间的成长,文休也知道家族宗法不可违背,曾经私下里找过文聘,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
文聘知道文休内心的煎熬,语重心长的劝解他,只要他还愿意当自己的孩子,文聘的家业就一定会有文休的一半。
文休为此深为感动,更是对弟弟文岱照顾有加。因此文休才有这样的回答。
诸葛均听了文休的回答,心中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文公子所言,乃养子与亲子并立之策,但纵有养子,仍是无用,莒人伐之用何名义都是可以的。礼法之争虽为缘由,但鄫国内部因为继承问题而导致人心涣散、防备不足,方是亡国之本。鄫国之亡,非亡于外姓,实亡于人心。”
诸葛均拿起桌上的茶水抿了一口,继续说道:“恰如方今局势。刘景升欲废长立幼,而北方曹操虎视眈眈。荆州局势分裂两派,以至于国家贫弱,难以抵抗北边的威胁。若使长公子执掌内政,我主执掌兵事,使得内外一心,即使曹操有再大的胆子,也要掂量一下他是否真的能打得过江来。”
此番话语被立在廊下的刘封听到,他虽面上没有表情,可手里却攥紧了剑柄。昨日他才从下人的口中得知甘夫人怀孕的消息,不禁让他紧张忐忑起来,一夜难以入眠。
“家主、二家主,主公大公子来了。”刘封一旁的僮仆突然出声提醒诸葛亮与诸葛均。两人回过头来,一脸吃惊,连忙起身迎上前去。
“不知大公子驾临,有失远迎,还请恕罪。”诸葛亮与诸葛均同时向刘封道歉。
刘封却是拱手回应道:“打扰两位先生了,前些日我不小心撞到了小先生,今日特意来府上道歉。”
诸葛均很是大方:“大公子既不是有意的,在下又岂会怪罪。”
说罢便邀请刘封一起来到亭中坐下,刘封也不推辞,找了个空位坐下。
“适才听先生说起莒人灭鄫的典故,封颇感兴趣,不知先生们能为我解惑么?”刘封丝毫不避讳方才的话题,直接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邓艾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拉着邓范跑到一边玩去,文岱见两个小邓邓跑了,自己也追了上去,想要与两个孩子交个朋友。
此时亭中尚有诸葛亮、诸葛均、文休、刘封四人,相视而坐。
“不知大公子有什么想知道的,均与阿兄知无不言。”
“先生方才提及鄫国亡于人心涣散,而荆州亦因立嗣之争内耗不休。封有一问:若身居嗣位之侧,当如何自处,方可既全忠义,又安社稷?”刘封的双眸异常认真,仿佛一个求知若渴的学子正在等待老师解答。
诸葛均见他直抒胸臆,内心欢喜,他敢直接问出,说明目前他还只是处于迷惘的状态,尚未陷入其中,还是有机会将他矫正的。
于是诸葛均从诸葛亮手里夺过羽扇,学着诸葛亮轻轻挥了起来:“大公子此问切中要害。鄫国之祸,非因外敌,而在内隙。若欲保全忠义、安定社稷,当效古之名将——不争一城一地之私利,而谋疆土之广、国威之盛。”
“昔卫青、霍去病皆非嫡嗣,然以战功彪炳,名垂青史;大公子若能领精锐之师,北拒曹贼、南平蛮夷,使天下知我军之强非唯血脉,更赖忠勇,则公子之位,何人可撼?”
“主公以仁德立世,最重功业。公子若持剑开疆,为主公分忧,则内外皆服。纵有流言,亦如莒人伐鄫之名,徒托虚辞耳。届时,公子非但会成为嗣位之争的局外人,更能成为社稷中流之砥柱——此乃以攻代守、以功立身之上策也。”
诸葛均近日看的“之乎者也”的书有些多,也开始文绉绉起来了。
刘封听罢,皱着眉头,低头沉思了片刻,忽而抬头,面容似有挣扎之状:“然则,心实念之,难以自制,如之奈何?”
诸葛均瞪大眼睛看着刘封,居然就这么赤裸裸的说出了自己对继承权的渴望,着实让他受了不小的惊吓。
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再次扇起羽扇,看得诸葛亮满脸无奈。
“公子坦荡,此乃人之常情。昔廉颇老矣,尚思奋饭;李广难封,犹望封侯——志在功业者,岂能无心?然私欲如野马,纵之则乱蹄踏春苗,驭之则千里骋疆场。”
“公子若觉心念难抑,何不化私为公?曹贼北踞中原,孙吴东窥江表,此皆主公之患,亦公子之机。”
“昔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汉业;马援马革裹尸,名震陇西。公子若能提剑镇守边陲、执槊平定蛮荒,使百姓歌颂‘刘氏有封,山河无患’,则私念自消,公心愈炽。届时,公子之志非争一席之位,乃为天下开太平——此谓‘以公义炼私心’也。”
诸葛均说的口干舌燥,话音刚落便迅速拿起茶杯一口饮尽。而刘封此时眼神之中逐渐炽烈,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
“先生良言,封愿听之!只是目下我当以何为先?”刘封拿起自己眼前的茶水奉到诸葛均面前,诸葛均也毫不客气接了过来。
喝完茶水的诸葛均总算缓过了劲,接着说道:“赵将军此时不是正在劫掠曹军屯粮吗?大公子何不前去帮衬一下?”
刘封猛然站起身,对诸葛均与诸葛亮躬身行礼道:“封今日得闻教诲,三生有幸。来日定当携礼拜访。”
说罢便走出诸葛宅院,朝府衙而去。
诸葛均看着刘封离去的背影,心中还隐隐有些担忧。诸葛亮则趁诸葛均不备,将自己的羽扇抢了回去,没好气的道:“让你做好人,主公也做好人,我倒显得多余了。”
“阿兄哪里话,没有您的开导,我也不知从何下手啊。”诸葛均嘿嘿笑着,拿起茶壶为诸葛亮续了一杯茶。
刘封来到府衙,径直往后堂去见刘备。刘备见刘封眼神坚定,面容刚毅,好奇地问道:“封儿今日来府中是有什么要事吗?”
“父亲,儿愿随赵将军前去劫掠曹军粮草,以供军资。”刘封以军姿跪在正中央,请求刘备让自己同赵云一起行动。
眼前的这位养子,让刘备内心一时复杂无比,但又爱惜他的勇壮,甚是难以割舍。走下堂来,扶起刘封道:“劫曹军粮草子龙一人足矣,封儿何必轻身冒险?”
刘封听到刘备对自己的关心,鼻子一酸,心中翻江倒海一般,有些哽咽地说道:“儿自今日起,便是父亲手中的枪,但愿开疆拓土,名留青史,马革裹尸,纵有刀山火海,何足道哉!”
刘备听明白了刘封话中的意思,他是想用自己的功名换取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一席地位。所谓成为“父亲手中的枪”,即是将自己定位为开疆拓土的兵刃,而非承继大位的嗣子。
这让刘备难以抉择。虽说刘封是养子,但多年以来他填补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缺憾,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已经感情至深。
“你且回去歇息,我需要好好想想。”刘备并未给出答案,自从得知甘夫人身怀六甲之后,他的内心既有激动,也有愧疚。
刘封平日虽然听话,但这次却是异常坚定,再次跪下恳求道:“请父亲答应孩儿吧!”
刘备的眉头皱起一个川字,看着跪在地上的刘封发出了一声叹息。
“为父答应了。”刘备再次扶起刘封,为他整理了一下衣服,“今晚你与子龙同去,需得小心,勿要冲动,为父在家中等你消息。”
刘备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刘封的关怀,而刘封也从他的关怀中得到了更大的能量,使他的内心更加确信诸葛均所说的道路没有错。
当晚,刘备于府中坐卧不安,时而起身翻看竹简,时而于庭院中来回踱步,时而登上院墙查看街道,直至凌晨时分,才得到通禀。
刘备顶着黑眼圈跑到府衙门前,看见赵云与刘封满身污秽,却神采奕奕的样子,顿时放下心来。
“封儿。”刘备颤抖着嗓音叫唤着刘封。
刘封看到刘备穿着睡袍光着脚就跑了出来,心中触动,不觉流下泪来,跪在刘备面前哭道:“父亲,孩儿不负所望!”
“主公,少将军昨夜勇猛非常,曹军虽有埋伏,却被少将军一人杀退,我等才得以全身而退。”赵云看向刘封时,眼中满是赞赏,早已没了当初如同陌生人那般的眼神。
刘备欣慰的搀扶起刘封,称赞道:“我有封儿,何愁汉室不兴!”
父子二人相拥而泣,好一派父慈子孝的场景。
哭声引来了在府中歇息的文聘,他看到刘备刘封的情景,也不由得想起了文休那孝顺的面庞。此刻的他已经沉浸于这片温情之中。
不多时,诸葛均带着文休文岱回到府衙,文聘带着二子向刘备辞别,刘备再三挽留,文聘只以公务缠身为由婉拒了。
刘备亲自送文聘至渡口,执其手道:“备自初见将军,心中便仰慕非常,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聘常在襄阳,使君但要相见,必当应命而来。”文聘拱手将要作别,文休却叫住了文聘。
“父亲,孩儿想留在新野,与两位诸葛先生学习。”文休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他昨日见了诸葛均的才学,心中生起了仰慕之意。昨夜辗转反侧,最终凌晨才下定的决心。
文岱听文休要留下,也急忙喊道:“我也要留下!我要和阿兄在一起,不,我要和阿兄一起学习。”
文聘看着吵闹的文岱与决然的文休,又想到荆州割裂的局势,突然觉得将他二人留在新野,或许能让他们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就不用再继续东奔西走,为自己的家名讨好荆州世家了。当下只得摇头叹息,再次向刘备拱手,请求道:“我家的两个孺子就托付使君了。”
刘备虽感惊讶,文聘竟然会答应二子留下的请求,对他保证道:“将军但且宽心,备定当不会亏待两位公子。”
文休文岱不知文聘今日为何会如此爽快的答应,换作平日没有求个三遍以上他是不会答应的。如今他们可以继续待在新野,文休可以时常请教诸葛均,而文岱则有两个小邓邓作为朋友,各得其所,欢喜非常。
文聘登船后,看着距离越来越远的两个儿子,心中激起了浪花,似乎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内心。
刘备吗?他真的能继承刘景升的荆州吗?他有多少能力能扛住如今无比膨胀的曹操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至少在文聘心中是这般。
而诸葛均与诸葛亮两人一高一矮,直直的立在岸边,看着远去的文聘,笑道:“阿兄,大事可成矣。”
诸葛亮轻摇羽扇,低眸看了看诸葛均,用左手摸了摸诸葛均的头道:“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