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6世纪至17世纪的古文献,主要是古突厥语碑文、《突厥语大词典》(Diywaniy Luğat at-türk)和《历史汇编》(Yamïy at-tawarïh)等。第二方面是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刊布的资料,主要是尼·日契阔夫(Н. П. Рычков)、伊·安德烈耶夫(И. Г. Андреев)、尼·阔斯特列兹基(Н. Ф. Костылецкий)、伊·别列津(И. К. Березин)、阿·阿列克托若夫(А. Е. Алекторов)、阿·瓦斯里也夫(А. В. Васильев)、P. M. 米里优兰斯基(П. М. Мелиоранский)、阿·哈茹津(А. П. Харузин)、R. A. 库勒帕阔夫斯基(Р. А. Колпаковский)、尼·葛若迪阔夫(Н. И. Гродeков)、尼·卡塔诺夫(Н. Ф. Катанов)、亚·刘提西(Я. Я. Лютш)、尼·伊利明斯基(Н. И. Ильминский)、瓦·拉德洛夫(В. В. Радлов)和葛·波塔宁(Г. Н. Потанин)等俄国和欧洲的传教士、军官、官员、旅行家、学者到哈萨克草原搜集和记录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方面是19世纪初至21世纪哈萨克斯坦整理刊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是伊·阿勒藤萨仁(Ïbïray Altïnsarïn)、乔·瓦里汗诺夫(Šoqan Walïyxanov)、M. 库裴(M. Köpey)、阿·巴依图尔森诺夫(A. Baytursïnov)、赛·赛夫林(Säken Seyfullin)、穆·艾外佐夫(Мұқтар Әуезов)、艾·玛尔胡兰(Ä. Marğulan)、穆·玛哈温(Muxtar Mağawïn)、艾·德尔比赛林(Ä. Derbisälin)、Ğ. 阿依达若夫(Ğ. Aydarov)、K. 居玛里耶夫(K. Jumalïyev)、阿·朱班诺夫(Axmet Jubanov)、O. 艾里剑诺夫(O. Äljanov)、B. 艾比里卡斯莫夫(B. Äbilqasïmov)、M. 别克穆哈别托夫(M. Bekmuxamedov)、T. 达乌勒巴耶夫(T. Dawïlbayev)、S. 剑图仁(S. A. Janturïn)、伊·坚苏格若夫(Ïlyas Jansügirov)、哈·玛勒德巴耶夫(Ğalïm Maldïbayev)、S. 乔尔曼诺夫(S. Šormanov)、K. 司德阔夫(Q. Sïdïqov)、T. 赛达林(T. Seydalin)D. 苏勒坦哈津(D. Sultanğazïn)、艾·孔鄂拉特巴也夫(Ä. Qongratbayev)和耶·司马依洛夫(E. Ïcmayïlov)等哈萨克族学者深入民间搜集和记录的。第四方面是20世纪至21世纪我国研究者整理和出版的资料,主要是居斯普别克禾贾·萨依克斯拉姆(Jüsipbekqoja Šayxïslam)、阿赛特·乃蛮拜(Äset Naymanbay)、阿合特·乌娄木吉(Aqït Ülimji)、唐加勒克·卓勒德(Tangjarïq Joldï)等近代哈萨克族学者搜集采录的资料,以及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五方面是本人30多年来深入中亚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等地的哈萨克族民间搜集与采录的习俗歌。[12]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哈萨克族民间调查习俗歌的传承现状,搜集和采录至今仍然传承于民间的习俗歌唱本,对其进行历时和共时分析,揭示其聚合和组合关系;对习俗歌进行类别分析,归纳出其共性和个性,概括出其类型,阐述它与其他民间文学门类的关系;抓住习俗歌朴素性和大众化的特点,揭示其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质,概括了其说教、传承、娱乐等社会功能。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归纳,阐述了习俗歌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示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