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修养生息为下一战

在长达 1个月的战后恢复稳定工作中,并州境内逐渐有了些许生气。袁绍见局势渐稳,在返回冀州之际,迅速做出行政安排,任命荀谌为并州长史,郭图为治中从事,辅助高干治理并州。安排妥当后,袁绍带领着剩下的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踏上回返冀州的路程。他深知,冀州作为自己的根基,同样需要他的关注和治理。一路上,袁绍的心中既有对并州未来的担忧,也有对冀州发展的期待。他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才能在群雄逐鹿中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袁熙在攻占并州全境后,也踏上了返回幽州的归程。他骑着骏马,回首眺望那片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并州大地,心中感慨万千。这场战争,让他深切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更加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回到幽州后,袁熙毅然决定将军政大事托付给手下的文武官员,自己则选择回归家庭,全心全意陪伴在甄宓身边。

此时的甄宓已身怀六甲,行动多有不便。袁熙回到家中,看着甄宓略显疲惫却依旧温婉动人的面容,心中满是心疼。每日清晨,天边才刚泛起鱼肚白,袁熙便早早起身,亲自前往厨房,为甄宓精心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厨房里,炉火熊熊,袁熙熟练地熬煮着香浓的米粥,将新鲜采摘的果蔬洗净、切块,精心搭配成色彩斑斓的果盘,再蒸上几笼精致的点心。待一切准备就绪,他小心翼翼地将食物一一摆放在托盘上,然后轻手轻脚地来到甄宓的房间,温柔地唤醒她:“夫人,该用早餐了,为了咱们的孩子,可要多吃点。”甄宓缓缓睁开双眼,看着眼前一脸关切的袁熙,眼中满是幸福,微笑着轻轻点头,在袁熙的搀扶下,坐到了餐桌前。

白天,阳光洒满花园,袁熙会紧紧挽着甄宓的手臂,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花园中悠然漫步。清新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袁熙一边走,一边轻声细语地与甄宓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逗得甄宓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整个花园都沉浸在温馨甜蜜的氛围之中。走着走着,袁熙会突然停下脚步,弯腰为甄宓采摘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然后轻轻地插在她的发间,深情地说道:“夫人,你真美,在这繁花之中,你更是明艳动人。”甄宓羞涩地低下头,脸上泛起红晕,幸福的笑容在嘴角肆意绽放。

夜晚,万籁俱寂,甄宓躺在床上,略显疲惫。袁熙坐在床边,拿起温热的毛巾,轻轻为甄宓擦拭着腿部,随后又小心翼翼地为她按摩,舒缓一天的疲劳。甄宓看着袁熙专注认真的神情,心中充满了感动,她伸出手,轻轻握住袁熙的手,说道:“夫君,有你在身边,我真的很安心。”袁熙抬起头,温柔地看着甄宓,说道:“夫人,你为我孕育孩子,辛苦你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在袁熙的悉心照料下,甄宓的孕期生活过得平静而幸福。

时光匆匆,一个星期后,甄宓终于迎来了分娩的关键时刻。袁府内,顿时一片忙碌。稳婆们神色匆匆地进进出出,丫鬟们则紧张有序地准备着热水、毛巾等物品。袁熙在房间外焦急地踱步,眉头紧锁,脸上满是担忧之色。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对袁熙来说都仿佛无比漫长。

终于,一声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紧张压抑的气氛。袁熙心中一喜,迫不及待地快步走进房间。稳婆满脸笑容,抱着一个襁褓,走到袁熙面前,恭贺道:“恭喜主公,是个小公子!”袁熙看着襁褓中那个皱巴巴却又无比可爱的小生命,眼眶瞬间湿润了。他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看着孩子红扑扑的脸蛋、紧闭的双眼和那微微蠕动的小嘴,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美好。

“夫人,辛苦你了。”袁熙转过头,看着躺在床上略显虚弱但满脸欣慰的甄宓,眼中满是感激和心疼。甄宓微微睁开眼睛,看着袁熙和孩子,脸上露出了幸福而满足的笑容,轻声说道:“一切都值得。”

为了庆祝孩子的诞生,袁熙当即下令打赏袁府众人。一时间,金银财宝、绸缎布匹源源不断地分发给府中的丫鬟、小厮、护卫等。袁府内一片欢腾,众人纷纷向袁熙和甄宓道贺,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府邸。同时,袁熙还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免除幽州乌桓之地一年的田税。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幽州乌桓之地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对袁熙感恩戴德。街头巷尾,百姓们奔走相告,无不称赞袁熙的仁慈与宽厚。随后,袁熙又命亲信快马加鞭,将这两件大喜事分别告知冀州的父亲袁绍、母亲刘氏,以及甄宓在中山的娘家。想必亲人们听闻,也会为这个新生的小生命感到欣喜万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袁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半部分时间,他都沉浸在带娃的喜悦之中。每天,天还未亮,袁熙便会早早起床,轻手轻脚地来到孩子的房间,静静地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心中满溢着父爱。他会亲自为孩子换尿布、喂奶,虽然这些事情对他来说有些生疏,但他却做得无比认真,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小心翼翼。孩子哭闹时,袁熙会迅速将孩子轻轻抱起,在房间里缓缓踱步,嘴里哼着轻柔的摇篮曲,那温柔的歌声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一会儿,孩子便会安静下来,重新进入甜美的梦乡。

偶尔,袁熙也会过问一下军政之事。他会召集手下的文武官员,齐聚于书房之中。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众人面庞之上。官员们依次上前,详细地汇报着幽州近期的政务情况,从赋税征收的明细,到地方水利设施的修缮进度,事无巨细;军事训练进展方面,骑兵的骑射技艺提升、步兵的阵法演练成效,皆一一呈于袁熙案前;民生状况也被仔细道来,百姓们的衣食住行,有无灾荒饥馑,皆是汇报重点。袁熙正襟危坐,双目专注,认真倾听每一个字,不时微微颔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切实的建议,对一些重要的事务,略作思忖后便做出果断决策。然而,与以往一心扑在军政事务上相比,如今的他,心思更多地分散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每当议事的间隙,他的思绪便会不自觉飘向家中,想起孩子们嬉笑玩耍的模样,妻子温柔浅笑的神情。在他看来,家庭的幸福,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成长过程,与幽州的发展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幽州,在袁熙的精心治理下,犹如一颗璀璨明珠,于乱世中闪耀着繁荣稳定之光。田野间,沃土滋养希望,农民们俯身劳作,播下的种子在春雨润泽、夏日骄阳下茁壮成长。金黄麦浪似波涛,随风层层翻涌,沉甸甸的稻穗谦逊地低垂,宛如在诉说丰收的喜悦,处处彰显着农业生产的蓬勃生机。

商业贸易亦是一片繁华盛景。各地行商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幽州的集市仿若汇聚天下奇珍之所。摊位绵延,货物琳琅满目,丝绸锦缎色泽绚丽,异域香料芬芳馥郁,铁器农具坚固实用。街道上车马如龙,行人如织,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酒楼茶肆内,食客满座,谈笑声不绝;布庄、米行前人声鼎沸,伙计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奏响一曲市井繁华乐章。

学府之中,书声朗朗,如清脆乐章回荡。稚嫩学童在先生的悉心教导下,研读经史子集,一笔一划书写着对知识的渴望,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根基。

而军队,作为幽州的坚实壁垒,在将领们的严格督促下,时刻保持着枕戈待旦的状态。训练场上,士兵们摸爬滚打,不畏烈日酷暑、寒冬霜雪。长枪挥舞虎虎生风,刀盾配合严丝合缝,骑兵们驾驭骏马,风驰电掣,演练着各种精妙战术,每一次挥汗如雨的训练,都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捍卫幽州的每一寸土地,守护这一方百姓的安宁。

而袁熙,在尽享家庭温馨的时光里,内心深处却始终萦绕着对幽州未来的深切忧虑与长远筹谋。每当夜幕降临,家人皆已安然入睡,他仍独自在书房之中,对着幽州的舆图沉思良久。他十分清楚,当下看似风平浪静的和平时期,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在这乱世的洪流中,战争的阴霾随时可能再度笼罩。袁绍昔日虽雄踞四州,可官渡一役,元气大伤,幽州如今的安稳来之不易,却也脆弱不堪。

他决意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短暂和平,全力以赴发展幽州。经济上,他大力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招募流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设施,使农田灌溉得以保障,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同时,积极促进商贸往来,开放边境关市,与乌桓、鲜卑等族互通有无,幽州的商业愈发繁荣,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交易之声不绝于耳。军事方面,他广纳贤才,训练士卒,改良兵器甲胄。每日清晨,校场上皆是士兵们操练的身影,喊杀声震天。他深知,只有兵强马壮,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乱世之中,袁熙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既肩负着保护家人周全、延续袁氏血脉的重任,又承担着守护幽州万千百姓,使其免受战火涂炭的使命。他常常在心中暗自起誓,无论前路如何荆棘密布,他都将以钢铁般坚定的信念和无所畏惧的勇气,毅然前行。为了让幽州重现往日的繁荣昌盛,为了能给家人营造一个长久安宁的生活环境,他愿倾尽所有,日夜操劳,砥砺奋进,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绝不退缩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