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清平渡·初逢

暮春的风裹着细雪般的梨花瓣,扑在九曲桥边的湘妃竹帘上。周秀斜倚在六角亭的美人靠上,指尖绕着绢帕边角,听着隔岸传来的婢子调笑。春水正蹲在廊下摘茉莉,玉簪子上的流苏随着动作轻晃:“小姐可听说了?前儿个新来的门客...“

“可是生得俊俏?“周秀忽然开口,惊得春水手一抖,茉莉花落了半筐。她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金红的飞檐,忽然想起昨儿偷翻父亲的《世说新语》,里面说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也不知真人该是何等模样。

“倒真有个出众的。“春水压低声音,眼角余光瞟向游廊尽头,“穿月白襕衫,瞧着像书院里的清贵公子,只是...“她忽然住了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篮边沿。

“只是什么?“周秀坐直身子,袖口的缠枝莲纹扫过石桌,惊飞了两只停在砚台上的蝴蝶。远处传来更夫打卯的梆子声,她想起昨夜又在父亲书房外偷听到“肃青“二字,墨迹未干的荐章上,这名字被朱砂圈了三重。

“奴婢瞧着他眉宇间有几分愁容...“春水话音未落,忽闻游廊转角处传来笑声。周鹤立的玄色锦袍先映入眼帘,袖口绣着的獬豸纹样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旁边那人负手而立,月白襕衫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半旧的玉佩。

“秀儿!“父亲的唤声惊起檐下白鸽,周秀慌忙起身,团扇却不慎碰翻了石桌上的砚台。墨汁在月白裙裾上洇开,像极了昨夜偷读的《长恨歌》里“血泪相和流“的批注。

“这位是刘启刘公子,表字肃青。“周鹤立抬手时,翡翠扳指擦过刘启肩头,“肃青,这是小女秀儿。“

四目相对时,周秀只觉指尖发冷。刘启的眼睛生得极深,瞳仁在暮色中泛着琥珀色的光,让人觉得如深潭里的水一样幽深不见底,他眼底散发着的神秘让人感觉阵阵凉意。

“周小姐安好。“他的声音低而清冽,带着松烟墨的味道。周秀注意到他握扇的姿势,拇指按在湘妃竹的斑痕处。

“父亲...“她刚要开口,却被周鹤立打断。“秀儿带刘公子逛逛园子,我去前头招呼贵客。“他拍了拍女儿的肩,力道大得让她锁骨发疼,“记住,莫失了分寸。“

廊下灯笼次第亮起,将两人影子拉得老长。刘启走在右侧,半步之差,像极了棋盘上即将落子的卒。周秀盯着他发顶的玉冠,忽然想起春水的话——那冠子形制古朴,倒像是前朝某位宗室子弟的旧物。

“周小姐常来此处?“他忽然开口,惊飞了檐角一只宿鸟。周秀这才发现,他方才折了枝千叶桃在手里把玩,花瓣正一片一片落在她足边,像谁无声的试探。

“不过是些寻常景致。“她将团扇又掩了掩,扇面上新绘的《簪花仕女图》被指尖揉出褶皱。路过梅林时,她瞥见他昨夜折的那枝白梅还插在胆瓶里,花朵已有些萎顿,却仍固执地朝着窗口的方向。

“寻常景致,在有心人眼中亦是奇崛。“他忽然停步,指节轻叩廊柱上的砖雕,“就像这'渔樵耕读',世人只道是田园雅趣,可渔者持竿,何尝不是在等愿者上钩?“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宴客的钟鸣。周秀转身时,瞥见他手臂在灯笼下泛着淡青色。

“小姐可是怕了?“他忽然轻笑,声音低得只有两人能闻,“怕这门客变作东床快婿?“

团扇骤然落地,露出她泛红的眼角。十六年来,她熟读《女戒》,却从未学过如何与男子这般对答。

周秀眼底有些怒意,刘启则不慌不忙弯腰拾起扇子,他的指尖掠过她裙角,那触感像极了前日在书斋摸到的残卷,冰凉刺骨。

“刘公子说笑了。“她接过扇子,刻意忽略他指尖的薄茧,“不过是父亲爱才,小女奉命待客罢了。“话音刚落,春水气喘吁吁地跑来,鬓边的茉莉花沾了露水,像撒了把碎钻。

“小姐,老爷让您去前堂候着...“小丫头眼神在两人间打转,忽然瞥见刘启手中的扇子,“呀,这扇子脏了,奴婢去换个新的!“

看着春水几乎是抢过扇子跑开,周秀忽然有些恍惚。暮色中的游廊像幅未干的水墨画,刘启的身影被灯笼剪成单薄的影,却在转身时,将一样东西轻轻放在她掌心。

“夜读伤眼,用这个吧。“他低声道,不等她反应,已阔步向前。掌心里躺着枚羊脂玉镇纸,雕工古朴,背面刻着“慎独“二字,竟与她亡母的陪嫁之物极为相似。

远处传来丝竹声,宴饮该是开始了。周秀握着镇纸,忽然想起方才路过鱼池,看见刘启往水里撒了把鱼食,却有半粒落在岸上——原来他并非全心喂鱼,倒像是在引什么东西上钩。

春水回来时,她正对着镇纸上的纹路发呆。“小姐,您手怎么这么凉?“小丫头忙掏出暖炉,却瞥见她眼底闪过的光。

“今晚的宴席...“周秀将镇纸收入袖中,指尖触到半片残花,“替我梳妆吧,要最素净的样式。“

廊外晚风渐急,吹得灯笼左右摇晃。周秀望着自己映在窗纸上的影子,忽然想起刘启捡扇子的姿态——不是捡东西,倒像是在擦拭剑。而她,怕是要做那柄剑下的第一个磨刀石了。

玉簪轻颤,她对着镜子轻笑。这一局棋,父亲以为她是棋子,刘启以为她是看客,却不知,她早已将镇纸上的“慎独“二字,刻进了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