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三大能力”武装写作感知力

规律解码

巴尔扎克说,写作的人应该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每个写作者都应尝试去发现感知的核心竞争力,去发掘潜在的感知力。有的人善于观察,有的人善于倾听,有的人触觉非常灵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知技能和感知潜力。

那么,如何发掘和训练写作感知力呢?

写作感知力的训练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观察力、体验力和直觉力。本节重点从观察力、体验力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其中,观察力包括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力;体验力主要指内心感受能力,包括敏感力和通感力。此外,直觉力(第一印象或第六感)对感知力训练也有一定影响,这里不作阐述。思维导图2为感知力训练。

思维导图2 感知力训练

一学就会

一、观察力,发现世界的精彩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能力。观察力不仅是智力结构的基础,还是思维能力的起点,是获取写作材料的最直接能力。每个写作者都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一)发挥基础感知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得到的信息83%来自视觉。因此,视觉观察也被称为人的基础感知力。它可以帮助人们捕捉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有助于记忆、想象和思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视觉观察和善于发现呢?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并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比如,要进行人物描写训练,观察就要侧重于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要进行环境描写训练,观察就要侧重于包括景物、气象在内的自然环境和包括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在内的社会环境;要进行说明性文体训练,观察就要侧重于事物的形态、质地、功能、习性等。此外,观察和发现要力求主动、积极,以提高观察效率。

观察要有角度、顺序,要客观、全面、准确。观察必然会选择角度,角度、立足点不同,观察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比如,观察人物,是从外貌,还是从动作、神态观察;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观察。观察景物,要选择有利于全面、形象描摹景物的位置作为立足点,要考虑到立足点是否需要变化,角度是否需要多元。观察还要注意顺序,比如,观察人物是从上到下,还是从整体到局部。观察景物有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从古至今;有空间顺序,从内到外,从远到近;有类别顺序,按照不同类别、不同方面进行观察;等等。

对于任何对象,都要用客观的态度冷静地去审视,避免因主观性太强而产生错误。观察要避免盲人摸象,片面地认识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去审视。当然,观察一定要博观约取,取其精华。此外,观察还应警惕因受光、心理等干扰而产生的错觉现象,以免视觉误差对事物观察产生歪曲、错误的感知。

观察要有重点、特点和细节。“重点”在于对观察对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比如,观察人物要注意其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更好地洞察人物内心世界;观察人物动作,要特别留意符合人物身份、体现人物个性、反映人物内心的行为;观察人物神态,要留心人物的瞬间表情,以及其刻意掩饰的神情。

“特点”在于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以便与其他相似事物进行有效区分。观察只有抓住人、景、物的特征,才能突出并活化其形象。如观察植物,桃花红,梨花白,油菜花黄,这是花的娇艳;松叶似针,柳叶如眉,杨叶如扇,这是叶的形态;青松挺拔,牡丹华贵,菊花傲岸,小草谦卑,这是植物的气质;等等。

“细节”在于要有对观察对象的具体描摹。因为,细节体现事物区别,可让事物形象突出,让读者印象深刻。细节要有,但务必要正确、精练和详细。错误的细节会损害形象,滥而多的细节会主次不清,粗略的细节会详略不当。可以说,细节决定文章成败。

观察力的培养需要“烂笔头”。要经常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生活随笔,不求有多好,只要是需要记的、用心记的即可。坚持下去,它们最终将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并以细节的形式成就文章的价值。

(二)尝试聆听“三籁”之音

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的知识有11%来自听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第二大感觉。聆听则名副其实成为第二大感知力。写作者必须尝试叫醒耳朵,学会聆听和倾听。读过《春》《雨的四季》《社戏》,或《木兰诗》《琵琶行》,就会发现,优秀的作家都善于运用听觉来感知事物。同样,善于通过声音来刻画人物。如《故乡》中写杨二嫂、《红楼梦》中写王熙凤、《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等,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突出再现了声音的魅力。

世间声音包括天籁、地籁、人籁三种。天籁就是自然界之物发出的声音;地籁就是大地、山谷发出的声音;人籁就是人为产生的声音或音乐,也可进一步理解为“心声”。那究竟该如何有效倾听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从语气、声调、语速等感知立体之声。人籁可以 是自言自语,也可以是对话,还可以是发言、演讲等。“言为心声”,语言不仅能体现人物职业习惯、身份地位,表现思想感情,反映性格特点,还能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通过对语言内容、语气、声调的感知,可以洞悉人物内心,了解人物性格。因此,写作者一定是善听者。不仅善于用耳朵捕捉信息,更善于用心灵对话,从声音、语调上,领会说话人的话外音、言外意。

聆听静思,拨开嘈杂,寻觅独特之声。嘈杂的会场、喧闹的街市、书声琅琅的教室、机器轰鸣的工厂……身处社会,很多地方被喧嚣充斥。其实,不妨打开耳朵,去聆听这些纷杂的声音,分辨和发现其中的独特与美妙。比如,有的人行在闹市,耳际充斥着各种摊贩的叫卖声、店铺播放的音乐声、汽车的喇叭声,而他却能很容易捕捉到迷路孩子的哭泣,步行道上鸽子咕咕的叫声,这是一种能力,拨开嘈杂的发现力。据说,被称为“中国谍战小说之父”的麦家,能精准地听到常人难以听到的15声电波声,能在星巴克咖啡馆接受采访时,清晰地听到不远处有个小伙子,用咖啡水对同桌的一个女孩写了一串英文字母。可以说,训练专注力对聆听发现和写作感知大有益处。

于无声处感知无言之妙。有人怕嘈杂,有人怕静寂。其实,作为声音存在的两种极端状态,也是最能洞见一个人听觉和发现力的时候。如果能打开耳朵,敞开心扉,自然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如草丛里的蛐蛐声,枝头小鸟的扇翅声,嘀嘀嗒嗒的钟表声,家人熟睡的鼾声,等等。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草叶集》中写道:“当昨夜万籁俱寂,我听见你的脉搏在我耳边敲响小小的闹钟。”有时,无声胜过有声,无言更胜有言,沉默也是一种无言的表达,能传递更多的信息。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大路。作为写作者,无论是乐其声,闻其言,还是听其心,倾听都是一种技术和艺术,也只有会听、善听,才能得其奥妙,也才能付诸笔端,打造文字的听觉盛宴。

除视觉、听觉外,感知还包括触觉、嗅觉、味觉以及视知觉、听知觉等。它们同样对感知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感知力提高了,以写作为目的的写作感知力自然会得到强化。因此,请开放所有感官,尽可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发挥优势感官,补偿感知缺陷。

二、体验力,洞悉心灵的世界

观察和体验是写作感知的两大基本能力。所谓体验,就是个体在观察或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情感主动参与,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受和领悟。观察侧重外在客观的物,体验侧重内在主观的情。或者说,观察靠的主要是视觉、听觉,体验(狭义)靠的是心灵。这里的体验包括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内心感受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极其丰富,且具有独特的体验性和个体性,它不是别人的,而是属于自己的。观察可以让你有东西可写,写出真实,但只有体验才能让你写出新意、深度和温度。文章源于观察,好文章孕于体验。

(一)提升写作敏感力

体验不仅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认识世界、激发写作冲动的重要途径,还能奠定情感基调、催生作品形象、丰富作品内涵。体验如此重要,该如何获得体验力呢?

敏感力和移情力是获得丰富体验的心理基础。敏感力就是个体对体验对象的敏感性、敏锐性。不同年龄的人敏感力不同,甚至同年龄段的人,敏感力也大有不同。作家、诗人能将平凡之物写得不平凡,正是出于独特的敏感性。敏感力除先天因素外,还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培养。

夯实观察能力。观察是训练敏感力的基础方法,只有主动、有目的、有方法地观察,才能持续激发敏感力,提升和强化写作感知的敏感性。尤其是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情感事件的关注,会让写作者变得更加敏感。

丰富阅读体验。面对同样的事物,有的人感慨万千,有的人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在于大脑存储空空如也,没有可被激活的信息。阅读体验是丰富知识、情感和思想的捷径,也是激发敏感力的重要方法。阅读可以带来各领域的知识,可以让人生体验、情感阅历更加丰富,还可以带来更多思考。很多写出经典作品的作者,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却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就是靠阅读支撑起来的。

合理联想、想象和思考。无论观察还是体验,之所以能产生敏感,是因为眼前之物触发情思,引发某种联想、想象或思考。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联想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联想到瀑布;高尔基的《海燕》,由海燕联想到革命者。作者之所以能由现实敏感地触发记忆中的有关事物,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而且,作者可以凭借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的联想力,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想象力,以及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考力,合理地建立起关联。

保持兴趣、情感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写作感知的敏感力同样需要兴趣的参与。心理学实验证明,浓厚的兴趣可以调动人80%以上的潜能,可以弥补智力的不足。当对某领域拥有浓厚兴趣时,感知就会无形之中变得敏感,变得积极主动,更有计划和目的性。因此,若想对感知对象保持敏感性,提高写作敏感力,不妨从兴趣入手。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既然能动人,自然也能让人敏感。写作尤其是记叙性文体写作,基本上是在运思情感、凝聚情感和表达情感,写作的过程就是情感的启动、发展和表达过程。因此,要注重培养包括生活情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艺术情感(包括写作情感、鉴赏情感、评价感情等)、理性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在内的情感,多些生活观察和体验,多些阅读鉴赏,多些思考评价。借助它们触动、发展和强化写作感知的敏感性。此外,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渴望探求之心,也能让感知的敏感性活跃起来。

(二)通感力让体验更深入

修辞上的通感就是指移情能力。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助联想引起感觉的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手法。通感的运用,是感知体验更加深入的体现。

关于通感,钱钟书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通感的使用既可突破知觉感官及语言的局限,方便表情达意,又可增强文采和艺术表现力。比如,经典作品中有不少对通感修辞的运用。

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视觉、触觉相通)

——《荔枝蜜》(杨朔)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相通)

——《听潮》(鲁彦)

又是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触觉、听觉相通)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可见,通感的发生实际上是感知和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结果。通感的运用可以让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