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回到1979

赵风华洗漱好之后,又忍不住在镜子里端详了一番恢复到二十多岁的脸。

上辈子的他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个意识,没发现自己还有做奶油小生的潜质。

等到男演员的选拔标准变成“英俊”,赵风华已经步入中年,错过了靠颜值吃饭的机会。

现在上天给了他重活一次的机会,赵风华立誓要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吃完早饭和母亲一起出门,“张姨”、“刘叔”不住口。

这里是1979年沪海XH区的一条普通里弄,烟火气十足、人情味浓厚。

赵风华推着自行车走出里弄,来到马路上,骑上车子载着母亲,汇入自行车流。

十来分钟之后,来到沪海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口。

这就是赵风华和他的母亲谈丹琴工作的地方。

赵风华算是沪影厂子弟,但不算是文艺世家,因为他母亲谈丹琴在沪影厂的工作,和电影艺术不沾边,是一名会计。

1956年生人的赵风华,初中毕业便下乡插队,在广阔天地间接受了几年贫下中农再教育,今年才回城,一个多月前因为母亲的关系,被沪影厂临时招工,在后勤部做仓库管理员。

一个月工资18块。

转正之后工资能涨到23块5毛,然后再根据工龄和级别有序提升。

上辈子他在仓管的岗位上做了三年,才因为母亲托关系找到一个道具师傅学到一些做道具的技能,转职成为沪影厂的道具师,才得以转正。

然后便做道具师做了几十年。

90年代国内电影体制改革,沪影厂和其他传统国营电影制片厂一样经历改革阵痛,陷入经营困难的时候,赵风华也赶时髦停薪留职,下海闯荡过一番,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又灰溜溜地返回沪影厂继续干老本行。

他应该没有什么做道具的天赋,道具师做了几十年,也没有混成业内大拿。

直到六十岁的时候平稳退休。

上辈子的赵风华结过婚,虽然在沪影厂做道具师这个工作不太能拿得出手,但是靠着他自己不曾在意却在女人眼中算是加分项的俊美面容,娶到了一个颜值派的干部子女。

但是结婚之后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婚后生活过得很不幸福。

他上辈子的老婆在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出国热潮中,自费前往米国留学,然后就留在了那里。

和赵风华的婚姻,自然是以离婚收场。

之后几十年赵风华都没有再婚,和父母一直住在那个里弄,等他六十岁退休,父母相继离世,那个里弄里的老房子虽然不大,但是一个人住得也算安逸。

每个月几千块的退休工资足够他花销,父母在世的时候也早就和大哥二姐家的侄儿外甥约定好,万一他晚年有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那谁给他养老谁就拥有那套老房子的继承权。

如果他能幸运的无疾而终,那老房子的继承权就由大哥二姐家的子女平分。

退休之后赵风华的身体一直很硬朗,三年疫情都平安度过,没想到在即将过七十大寿的时候,一觉醒来,回到了1979年,刚入职沪影厂的时候。

既然重生了一回,肯定不能再走上辈子的老路。

沪影厂还得进——刚刚回城的赵风华能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虽然只是临时工,但也已经胜过了这两年知青回城千万大军中的大多数!

道具师肯定不会再去做了——上辈子干了几十年,早就干够了,而且他在这方面真没什么天赋。

既然已经进了沪影厂,尝试一下做演员、做导演,是必须的。

上辈子的赵风华没有这样的想法,重生回来的他首先便下定这样做的决心。

但是,决心是决心,怎么从仓管临时工转型到演员、导演上面去,得讲究方式方法。

总不能光靠一张脸,就去向领导提要求吧!

这个时代,拍电影虽然也看脸,但还真不全看脸。

何况赵风华“俊美”的面容,和这个时代端正大气的男演员要求不太相符,即便转型做了演员,也暂时不太可能做上男主角。

更何况是做导演。

这个时期,华国电影界是第三代导演的天下,第四代导演还在寻找机会,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刚刚考进专业院校学习。

像赵风华这样既不是科班出身,又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年轻,想要一步到位做导演,那是想屁吃——绝对不可能!

必须要在其他方面给自己转型做演员、做导演增加筹码!

赵风华想到的办法是写小说。

这个时代,不只是电影即将迎来停滞了十几年之后的大爆发,文学创作也将迎来辉煌时期。

80年代的华国文艺界,做演员做导演,做到行业头部,也只有名没有利——名气再大的演员、导演,也和其他工种——诸如道具、场记一样,拿的是死工资!

顶多得奖之后优先评职称,职称高了多了几级工资。

就像赵风华刚进沪影厂做临时工库管,每个月工资18块。

他的母亲谈丹琴在沪影厂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68块。

据赵风华所知,当下沪影厂最著名的导演谢老,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89块——当然,谢老如果有电影项目的话,在工资之外还会有额外的导演津贴。

搞文学创作写小说却不同,因为小说发表之后有稿费。

小说要是能改编成电影,还额外有一笔剧本费。

如果能自己做编剧改编剧本,也能拿到剧本费——剧本也算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有专门的杂志可以发表。

赵风华上辈子既然在沪影厂工作,不可避免的要养成一些文艺气质,看小说看电影是他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

上辈子离婚之后,孑然一身,父母有工资有退休金不需要他供养,他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杂志了。

至于电影,不需要买票去电影院看,守着沪影厂,可以直接在厂里的放映厅看拷贝,到90年代中后期家里买了VCD之后,买盗版光碟又成为他日常开支的一大花销。

重生回来,赵风华没有系统金手指,除了回到了二十几岁身体机能最巅峰的时期,就是变得耳聪目明,记忆力增强,上辈子看过的小说电影,稍加回忆,就算不能全部记起,也能记个七七八八。

于是重生回来的第一天,赵风华便决定抄一篇小说,为自己的职业前途破局。

又用了几天的时间,借阅了所有能借到的文学刊物,熟悉了一下当下的文风文体,确定了要抄哪一篇小说。

又用了几天的时间把那篇小说抄了出来,就近投递给刚刚复刊的《收获》。

现在正在等《收获》的回信。

在沪影厂大门口停下车,母亲谈丹琴径直去上班,赵风华把自行车停到车棚,一边和厂里碰到的长辈前辈打招呼,一边走向自己的工作区域——位于厂区最深处的仓库。

沪影厂的仓库很大,里面存放的是沪影厂几十年积攒下来的道具服装以及其他拍电影用到过的物品,分门别类,杂而不乱。

光有编制的正式仓管就有十二个人,这两年又招了十来个临时工,赵风华是其中之一。

赵风华到岗之后,先向他的带班师傅卜宏报道。

卜宏四十多岁,在沪影厂仓管的岗位上已经做了二十多年,是仓库管理的一把好手——具体体现他能把仓库里数以万计的物品方位都记得,有剧组要调用那些物品,只要有单据在手,他能用最快的速度把东西找齐。

沪影厂现在刚刚恢复工作没两年,开工量不大,今年前十个月,只有八部影片开拍,剩下两个月预计还能有两个拍摄任务。

今天仓库里的事情不多,赵风华和其他几个临时工,跟着卜宏在仓库里转了一圈,卜宏让几个小年轻继续熟悉工作环境,便回到仓库里的小办公室里喝茶。

赵风华和几个同事打了声招呼,就一个人在仓库漫无目的的走动,看着是在熟悉物品的摆放位置,实际上眼神没有焦点,在放空发呆。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在摸鱼。

上辈子的赵风华,刚入职仓管临时工的时候,是想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像卜宏那样干一辈子的,所以工作还算认真。

后来因为仓管岗位没有空缺,不好转正,母亲才给他找了一个道具师傅,拜师学习做道具,有点专业技能好转正。

不过在正式转职做道具师之前,在本职工作库管上一直很尽职尽责。

现在重活一世,赵风华知道自己在库管岗位上呆不久,工作态度自然松懈很多。

况且有上辈子三年的工作经历,那些刚入职的库管临时工需要熟悉的事情,对他不是问题,也就没必要那么认真。

他放开的思绪,其实是在考虑,怎么还没收到《收获》杂志的回信。

难道是那篇精挑细选的改革文学题材小说,在刚刚复刊的《收获》没有过稿?

唉!

当时投稿的时候对自己抄的小说信心太足,没想过不过稿的事情,忘记了在稿件上注明“不过稿请退回原稿”。

要真是没过稿,编辑又忘了把原稿退回来,要不要去一趟《收获》杂志社,把原稿要回来?

赵风华选的那篇小说,是五万多字的中篇,现在写小说可没有电脑打字,全都得手写,在保证字体工整的情况下,一个小时顶多能写一千字,那五万多字用了赵风华差不多六十个小时!

他可不想再用六十个小时把那篇小说再誊写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