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冰山渐裂

大唐的辉煌仍如烈日高悬,可内部的权力倾轧与边将的野心已然像悄然浮出水面的冰山,威胁着这看似稳固的盛世根基。

长安城外,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关中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饥饿的灾民们拖家带口,纷纷涌入长安,希望能在这繁华的都城寻得一丝生机。

长安的城门口,一片混乱。京兆尹带着一群侍卫,正在驱赶着涌入的灾民。灾民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中充满了绝望和哀求。他们跪在地上,向京兆尹乞食,然而换来的却是侍卫们无情的鞭打。

“都给我滚出去!长安城不是你们这些流民能待的地方!”京兆尹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着马鞭,大声呵斥道。他身着华丽的官服,与这些灾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眼中,这些灾民不过是一群麻烦,会影响长安城的秩序和繁华。

一辆装饰精美的马车缓缓驶来,车轮碾过泥泞的道路,溅起一片污水,洒在周围灾民的身上。马车停了下来,车门打开,杨国忠从里面走了出来。他身着锦袍,头戴乌纱帽,脸上带着一丝不耐烦。

“怎么回事?为何如此吵闹?”杨国忠皱着眉头,看向京兆尹。

京兆尹连忙上前,恭敬地说道:“杨大人,这些都是从关中逃荒来的灾民,我正准备将他们驱赶出城。”

杨国忠看了看周围的灾民,冷笑一声:“哼,一群没用的东西,别让他们脏了长安城的地。”说完,他便转身准备上车。

这时,一个灾民少女阿蛮冲了出来,她跪在杨国忠面前,哭喊道:“大人,求求您,救救我们吧,我父母都饿死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阿蛮衣衫褴褛,头发凌乱,脸上满是泪痕。

杨国忠厌恶地看了她一眼,一脚将她踢开,说道:“滚开,别弄脏了我的衣服!”然后,他对侍卫们挥了挥手,“给我把这些灾民都赶走,敢靠近长安城的,杀无赦!”

侍卫们立刻挥舞着鞭子,冲向灾民,灾民们发出阵阵惨叫,纷纷向后退去。阿蛮被推倒在地,看着杨国忠的马车远去,心中充满了仇恨。

杨国忠回到自己的府邸,一进书房,就猛地将帽子扔在桌上,本来今天就被安禄山弄的一肚子气,现在又是流民,他嘴里骂道:“安禄山这胡人,竟敢在朝堂上如此放肆,总有一天,我要让他好看!”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这时,一名幕僚小心翼翼地走进来,说道:“大人,如今江淮地区赋税征收困难,百姓们怨声载道,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反抗了。”

杨国忠听了,眉头一皱,不耐烦地说:“一群刁民,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他们就不知道厉害。加大征收力度,敢反抗的,统统抓起来!”

幕僚面露难色,说道:“大人,这样恐怕会激起更大的民变啊。而且,如今边关局势也不稳定,我们是不是应该……”

“住口!”杨国忠打断他的话,“我自有分寸。不就是几个流寇吗,也配惊动圣驾?那些告急文书,统统给我烧了,别让陛下操心这些小事。”

幕僚无奈,只好退下。杨国忠坐在椅子上,想着自己如今的权势,心中又有些得意。“哼,我杨国忠如今位极人臣,整个朝堂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谁要是敢跟我作对,我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他拿起桌上的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嘴角露出一丝贪婪的笑容,“这些钱,可都是我的了。”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些愚蠢行为,不仅让百姓们对朝廷更加失望,也让大唐的内部矛盾愈发尖锐,为日后的叛乱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在城外的一处破庙前,已罢相的老臣张九龄布衣麻鞋,正在施粥。他看着这些饥饿的灾民,痛心疾首。“想当年,太宗皇帝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如今却……”张九龄长叹一声,眼中满是无奈。

“张大人,您真是好人啊,要不是您,我们这些人早就饿死了。”一个灾民感激地说道。

张九龄摇了摇头:“我也只是尽一份心力,只可惜,如今朝堂之上,奸佞当道,陛下又沉迷享乐,这大唐的盛世,怕是要毁了啊。”

此时,在骊山华清宫,玄宗正泡在温暖的温泉中,享受着惬意的时光。他身边的宫女们手持扇子,轻轻地为他扇风。远处,传来悠扬的丝竹之声。玄宗丝毫不知民间的疾苦,他沉浸在这奢华的生活中,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浑然不觉。

在长安城中,繁华依旧。街道上,店铺林立,商人们叫卖声不断。然而,城外却是饿殍遍野,一片凄凉。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流民成患,大唐盛世下的社会经济矛盾,正日益尖锐,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将这繁华的盛世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