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后记

  • 红楼密码
  • 洪思
  • 3973字
  • 2025-04-08 16:26:53

我初中时就读于昆明第八中学,从我们中学往北走500米,便是大明王朝历史终结的地方。位于五华山西麓,也就是现在华山西路的篦子坡,是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朱由榔的地方。

我中学时酷爱物理,对文科一窍不通,读《红楼梦》更是味同嚼蜡。在我过往印象中,《红楼梦》婆婆妈妈、无病呻吟,高中买的那本厚厚的《红楼梦》仿佛一块纸砖头,一直搁在书架的角落里积灰,无论如何都读不进去。

万万想不到三十年后竟然能与《红楼梦》结下不解之缘,同样想不到当年对历史毫无兴趣的我,三十年后竟然能静下心来探究明史中的奥秘。

对《红楼梦》的兴趣开始于2022年,无意间看到癸酉本《红楼梦》的介绍,才知道“红学”一直有个索隐派,认为《红楼梦》是隐写明末血泪史,其实林黛玉是崇祯皇帝,王熙凤是魏忠贤,贾宝玉是玉玺,薛家是满清......如果这都是真的,就比我原先印象中的《红楼梦》有趣太多了。

但癸酉本究竟是真是伪,网络上的争论颇有些像中医话题,两极分化、互相看不起,谁也拿不出实质性证据说服对方。

作为一个物理背景的理科生,就想找到一个客观判据了结这场争论。同时作为一个机器学习从业者,自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疫情期间闲极无聊,就编写了一套程序,用词频统计方法比较《红楼梦》各种续书,以及明清和民国时期多种小说之间的语言风格差异。最后得到的结论是:癸酉本与脂批本及程高本后四十回,三者间的语言风格差异最小,这三者与其他续本及其它小说的语言风格差异都比较大,尤其远远大于某个知名的《红楼梦》现代续书。

我深知这个词频统计的研究只能算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游戏,但这也让我对《红楼梦》文本发生了浓厚兴趣。

阅读中我发现《红楼梦》经常会冒出来一些莫名其妙的闲笔,或者讲一些尴尬的冷笑话,结合之前读的索隐文章,尤其是学习了“兰国沧海客”创作的《红楼梦》揭秘系列,我就相信了《红楼梦》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埋藏了大量密码,真的是把一部明亡血泪史藏在小说中。于是癸酉本是真是假完全不重要了,如果能把脂批本中的密码有条有理的解开,就足以揭示《红楼梦》的真相。

这里对“兰国沧海客”致以敬意!我的许多结论或灵感都来自于“兰国沧海客”等索隐派探索者的研究成果。但他们的解读大多不符合我的理科思维习惯,很多解释过于随意,不系统、不具有唯一性。

让我完全相信索隐这条思路正确的证据,就是贾瑞影射洪承畴那条线索。

1642年冬至是十一月三十日、贾瑞影射洪承畴,这两件事情都是别人早已发现的。但洪承畴变节一事就发生在1642年,这件事情似乎从来没见人提过。发现这个巧合之前,我对索隐派也是将信将疑,发觉之后就比较笃定了。

但一直让我比较犹豫的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日期:四月二十六日未时节交芒种。这其中应该蕴含某种密码,但一直找不到合理解释。

我印象最深的是22年疫情放开时,我高烧40度,还在电脑边冥思苦想、整理线索,还考虑是不是历法精度问题,参考专业论文写了个精确推算明代交节时间的程序。最终还是没能参透这个日期的秘密,让我一直比较沮丧,也就放弃了索隐游戏。

直到两年后8月的一天闲来无事,又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推敲一下,突然灵感乍现,发现作者设迷方式,是把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五月三日交芒种、未时交芒种分开来看。

1636年五月三日交芒种,那年满清立国;1644年北京沦陷、崇祯自缢,那年的芒种交于未时;1649年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那年南明死了一堆重要人物,包括史湘云影射的堵胤锡、李绮影射的李锦,还有何腾蛟、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等南明历史上的重要将领,还发生了大同大屠杀、南昌大屠杀、湘潭大屠杀。

于是我就完全消除疑虑,非常确定《红楼梦》在隐写明末历史了。

接下来几个月就是新奇的探秘、解谜之旅,常感觉灵感仿佛从天际飘入脑中,自己经常惊讶为什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第一个重大突破是发现贾雨村和阮大铖的履历雷同;第二个突破是发现妙玉和潞王朱常淓一样,都是古玩收藏家;第三个突破是发现《爝火录》记载了弘光元年三月十五日审理太子案时使用了拶刑,“拶”字读za,这就与“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严丝合缝对齐了。

这三条无可辩驳的证据,让我笃定的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索隐这条道路上。

接下来的索隐过程非常像玩拼图游戏,先要发现作者在某个地方设了谜语,指向某个人物或事件,然后就去查找各种资料、历史文献,一旦找对那个人或事,就能毫不费力、严丝合缝的把拼图嵌入到索隐序列中。如果那块拼图没找对,就会发现总是别别扭扭,要么这个地方凸起来,要么那个地方压不下去。

直到我把金陵十二钗的索隐全部做完,“李定国”这块最重要的拼图找到合适位置嵌入进去,“袭人”这个人物也找到了恰当地方,我就知道《红楼梦》隐写历史的大框架已经揭开七七八八,后面就是有些细节的工作要做了。

我过去跟朋友闲聊时,经常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应该是发现一个未知世界,然后在其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哥仑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应该是人类幸福值感受最高的时刻。没想到我有幸踏入了这样一个快乐之旅,索隐《红楼梦》的过程,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有发现。

回过头来一算,冥冥中似有定数。我开始关注《红楼梦》是2022年,距离1662年朱由榔缢死于昆明360年,正好六个甲子,合一周天之数。由于解不开“芒种”之谜,中间就没再碰《红楼梦》。直到2024年百无聊赖之时,灵感乍现、思如泉涌,这才动手创作这本《红楼密码》,这时距离《红楼梦》所说“在北邙山会齐”的时间——1664年,正好也是六个甲子。

《红楼梦》隐写的历史,开始于隆庆、万历年间,这是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代,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时期。但如秦可卿所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万历后期开始,明朝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中国迅速跌入低谷,直到清代康乾盛世有所恢复,但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闭关锁国的盛世。西方世界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中华从世界文明的王座上跌落,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百年屈辱,直到近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才一步步回归到自己原本的位置。

如此看来,“隆万中兴”距离我们四个半世纪,看似遥远,实则距离我们很近。在此中华民族即将回归王座之时,重新审视那段跌落的历史便极有意义。

学习明末历史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惨绝人寰的扬州大屠杀,不是人头滚滚、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惨状,也不是李定国两蹶名王的辉煌战绩。

印象最深的是万历年间郊外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与城内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形成鲜明对比的场景。1616年,山东诸城举人陈其猷赴北京应试途中,看到饥民遍野,便绘制《饥民图》上呈皇帝,奏疏中写道:

我从正月离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见路旁有人切割人肉如同屠杀猪狗一般,周围人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奇怪,没有人躲避,于是我感到毛骨悚然。“既然要吃他,为何还要哭呢?”妇人答道:“这是我的儿子,丢弃了也会被别人吃掉,不如我自己吃。”我因此数日饮食都觉不出味道,进入京城后,仍感到胸中堵闷、欲吐不能。又过了两三日和朋友聚会,杯酌相呼,才仿佛忘掉了前面的事情。现在声歌诱耳,繁华夺目,而昨日痛心酸鼻,两件事情竟然漠不相关。呜呼!我亲眼见到饥荒的惨状,尚且会渐渐忘掉。而在九天之上、万里之遥的圣上,从未见过那悲惨的情形,又怎么可能体会到饥民的痛苦呢?

陈其猷描述的内容,其实就是一枚“风月鉴”,正面是风花雪月,背面是遍地饿殍。

生活在江南,经历过万历时期繁华的大才子张岱,是这样描述少年时的纨绔生活: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蠧诗魔。

及至晚年山河破碎时,他发出了这样的哀叹: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张岱这番自述,又何尝不是一部“风月鉴”。

崇祯时期,负责视察延安地区饥荒灾情的马茂才,在一份奏疏中记录过饥荒的惨状:

冀城有个地方,每天必有人将小儿抛弃于此。有的号泣,有的呼叫父母,有的抓食粪土。到第二天早上,被遗弃的小孩已经全部饿死了,接着又有人来此将小孩遗弃。更有甚者,小孩及独行的人,一出城外便无踪迹。于是死者一个连着一个,臭气熏天。县城外有数个大坑,每个坑可容纳数百人,用来掩埋遗骸。我来之时,已经装了满满三个大坑,而那些来不及掩埋的,不知还有多少。小县如此,大县更甚。一个地方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知了。

陕北正上演这一惨剧的同时,明朝其他地方的王公贵胄、词人骚客们在干什么呢?

潞王朱常淓正在精心修磨“潞琴”,又在依照《宣和图谱》仿制各种古玩;福王、鲁王正尽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瑞王正在捐建寺院,惠王正在诚心礼佛;阮大铖在南京养了个戏班,终日排演他新编写的剧目;瞿式耜刚修好自己的园林,正在请好友游园赋诗;钱谦益刚刚迎娶了柳如是,正享受自己的第二春;复社公子们正沉醉于秦淮歌舞,候方域正与李香君正柔情蜜意......

隆万时期的繁荣昌盛,让朱明的王孙公子、文人骚客、英雄俊杰们都习惯了优雅的生活、华丽的辞藻、奢靡的享受。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正是长期歌舞升平的盛世,使社会精英们忘却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忘却了威胁民族存亡的外部危机。

当灭顶之灾降临华夏大地之时,弘光仍醉心于酒色,马阮仍热衷于党争,左良玉还渴望弄权,史可法唯知一死殉节。

弘光朝的戏码,在后来十多年里反复上演,懦弱无能的君主、权欲熏天的军阀、愚忠顽固的官僚,面对累累白骨、尸山血海,这些社会精英却固守着鼻子尖下的一点利益内斗不止。

当中华民族即将重新迈入一个鼎盛的全新时代,挖掘《红楼梦》背后的血泪史,或许可以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红楼梦》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明末贵族们优雅精致的生活,不是要让后人模仿效法,而是以此警示后人:风花雪月的背后可能是累累白骨,莺歌燕舞的结局必是曲终人散。

戒奢以俭、居安思危,吾辈当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