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近代方志词汇研究
- 念穎
- 1419字
- 2025-04-22 16:43:32
序言
雲南省有近代府、州、市、縣方志137種,論述了雲南各地的政治、經濟、物産、生活、風俗習慣,内容豐富。念穎博士的《雲南近代方志詞彙研究》(以下簡稱《研究》),選擇這些方志中的200多個詞語以及語言接觸下的大量少數民族語言詞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有助於讀者瞭解雲南方言、風俗習慣和少數民族語言的一些情况,用功甚勤,很有意義。
一是有助於瞭解雲南方言。雲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漢人也大多是不同時期從外省移居而來的,方言成分複雜,有古漢語詞語的遺留,如“褌”(有襠的長褲)、“薯蕷”(山藥)、“頮澤”(洗滌)。有外省也用的詞,如“莧菜”“蓮花白”“桔槔”(一種汲水工具)、“有喜”(婦女懷孕)。有与普通話形同義異的詞,如“白酒”(醪糟)、“喫醋”(揭人隱私),當然更多的是字面上不好懂而雲南特有的方言詞,如“恨虎”(貓頭鷹)、“渣襟”(煩瑣,糾纏不清)、“鑽干”(狡猾)等。《研究》引用多種文獻資料進行闡釋,探其源流,名其類别,辯證錯誤,用功甚勤。例如“薯蕷”,《寧州志》以為芋頭,《鹽津縣志》以為即白苕、紅苕、甘薯,《蒙化縣志稿》以為山藥,一色白者曰白薯。《研究》通過高承的《事物紀原》等六種文獻説明,“薯蕷”之名已見於《玉篇》。唐避代宗李豫諱,改名“山藥”,宋避英宗趙曙諱,又改名“山藥”,結論是“薯蕷即山藥,而芋與甘薯非為薯蕷。民間稱芋為芋頭,實即芋艿。而甘薯即為紅苕、白苕的統稱”。這樣就把薯蕷為什麽改成山藥,以及它和芋、芋頭、甘薯、紅苕、白苕的區别都説清楚了。
二是雲南方志中有許多詞反映了雲南民間尤其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如“儺禮”(一種驅邪儀式)、“走無常”(活人到陰間當差,又返回人世的迷信活動)、“咂酒”(少數民族的一種待客習俗)、“搶親”(少數民族的一種嫁娶儀式)、“跳鬼”(少數民族的一種擇偶方式)、“彫題”(少數民族在額頭上刻畫花紋的習俗)、“漆齒”(少數民族把牙齒染黑的習俗)、“打鷄卦”(即鷄卜,觀察鷄骨孔竅曲直以定吉凶)等。《研究》在闡釋中相當詳細地介紹了這些風俗習慣的操作情况及其來由,既能增加讀者的認知,也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三是《研究》詳細介紹了雲南少數民族語言与漢語接觸受到的影響。其詞彙無論是語音還是構詞,都留下了古代漢語的某些痕跡。其中白語最為顯著。如“民家口音日讀泥”,正是章太炎所謂“娘日歸泥”;“民家口音江讀工”,乃是古漢語見母尚未顎化;“民家口音稱柴以薪”,即用“薪”的古義。《廣韻》:“薪,柴也。”“民家口音火為燬”,“燬”即“火”的古代方言詞。《爾雅》郭璞注:“燬,齊人語。”“民家口音頭髮曰笛駡”,“笛駡”即“頭毛”記音。《廣韻·月韻》:“髮,頭毛也。”又“民家口音饅首讀麻頭”,“麻頭”當即“饅頭”的變音。据高承《事物紀原》,“饅頭”之名起於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也很有意思。《研究》以表格形式列出其他多個少數民族語言在語言接觸中受漢語影響的例子,并以數字為例,説明其讀音与古漢語的對應關係。這一工作此前似乎還沒有人做過。當然古音的構擬,學界尚有不同的意見,如何確定漢語古音与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讀音的對應關係更加困難。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對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總地來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近代雲南方言詞匯的面貌,也展示了雲南民間和少數民族的許多風俗習慣以及在語言接觸的過程中受漢語的影響,為研究雲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毫無疑問是有學術價值的。是為序。
向熹
2017年3月28日於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