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论题研究概况及研究现状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如试律一样同时受到两种极端的评价。赞之者曰“吹花嚼蕊,戛玉敲金”[48];贬之者曰“诗至试律而体卑”[49]。认识的分歧本身就证明了试律存在的价值。正确认识试律和试律诗学对掌握科举文学的运动轨迹,全面了解清代诗学理论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清人试律诗学观点在私人信札、别集序跋和诗歌点评中多有反映。但今人的学术研究却总在有意无意间轻轻跳过。在历史的进程中,试律作为进身之阶的功能永远消失了,而单就律诗的形式之一,它的存在也无法抹杀。相比传统诗词的研究,不论试律还是试律诗学都显得十分落寞。

一 研究现状分析

从20世纪末开始,试律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首先,有关试律作品的整理评述。陆伟然、范震威(1989)的《唐代应试诗注释》编选注释270首唐试律,对唐试律做了初步的文献整理工作。何庆善(1995)点校《唐诗评三种》,其中吴智临的《唐诗增评》第三卷中包含70首唐试律。彭国忠师(2006)的《唐代试律诗》,以纪昀的《唐代试律说》为蓝本,选取唐代171首试律,并辑录清人如叶忱、朱琰、毛奇龄、纪昀、臧岳等主要理论家之评语。其次,对试律创作规律的分析探讨。启功的《说八股》(1991)中比较了制艺和试律的创作特点,初步概括了科举文学的写作特点。汪小洋(2005)的《科举文体研究》设“清代试律诗”专章,简要勾勒出其复兴背景、文体特征等。彭国忠(2007)的《唐代试律诗的称名、类型及性质》全面地介绍了试律的文体特征。杨春俏、吉新宏(2007)的《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剖析了试律题目类型。蒋金星(2007)的《清代科举试帖诗“得×”字中的“×”的位置》、王兆鹏(2005)的《唐代试律诗用韵频率考》分析试律题目和用韵特点。罗积勇、黄燕妮(2012)的《唐代试律诗中的情感表达》分析了试律表达情感的内涵。徐晓峰(2015)的《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讨论了试律对应制的借鉴,试律章法与制艺文法的比较,深入考察了试律科举的文学特征。当前学者对于试律的关注点已经从试律的创作规律、艺术价值和产生的历史背景向其理论批评转移。宫存波(2005)的硕士学位论文《纪昀诗歌批评研究》引用了纪昀《唐人试律说序》有关士子修养的内容。韩胜(2008)的《清代唐试帖诗选本的诗学意义》探讨了唐代试律选本所体现的诗学思想,指出其深化了清代诗学“诗教”观、宗唐风气,从诗法方面充实了清代诗学内容。徐美秋(2009)的博士学位论文《纪昀评点诗歌研究》涉及纪昀关于试律写作技法的批评。彭国忠师(2014)的《〈唐人试律说〉:纪昀的试律诗学建构》以纪昀的试律诗学理论为考察对象,给试律诗学研究打开一个缺口。蒋寅(2014)的《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分析了试律诗学和传统诗学的互动,指出试律诗学的勃兴促进了诗学整体的复兴和繁荣。其着力点仍以清代诗学为主,但对试律诗学的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刘和文、李媛(2014)的《法式善〈同馆试律汇抄〉与清人试律诗之研究》概括法式善诗学核心思想为“雅正”,并分析其对试律结构与内容上的要求。蒋寅(2015)的《纪昀的批评理念与诗歌批评成就》将古典诗歌分成试律诗与学人诗,肯定了纪昀等人的诗歌理论缘于试律观念的影响。唐芸芸(2015)的《试帖诗与翁方纲诗学观》分析比较了翁方纲的试律诗学和“普通”诗学理论。

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试律诗学的研究成果呈现三种态势。其一,研究视野尚可拓展。目前学者的研究视野多数集中于唐试律,清试律相对关注较少。人物也限于纪昀、毛奇龄等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诗论家,而对叶葆、臧岳等具有突出贡献的诗论家考察不足。对于试律的考察着眼于点题、用典、用韵等过于微观的创作问题,忽略了其作为科举文学的本质特征。其二,基本概念有待明确。如混淆试律与应制、制艺等文体的区别;对试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不够。如界定试律为五言六韵或五言八韵,就会忽略清初的七言作品,同时用“赋得”体规定试律诗的称名,必定会将清后期大批命名自由的试律错误地划到范围之外,由此显示了对于试律认识的模糊,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其三,理论深度还需开掘。目前的研究或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试律选士的原因始末,或从文学创作角度分析试律的写作规律,而较少从诗学角度研究试律的理论批评。或者肯定试律诗学的理论影响,而在具体阐发时,却较少涉及。总之,目前学术界对试律诗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对清代试律诗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有可提升的空间。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对现有的试律诗学理论也未能做到系统地归纳与总结。同清代留存于世的大量试律诗学理论著作相比,目前的研究远未达到应有的格局,仍然需要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更为深入的论证。

二 研究对象、任务和价值

本书主要研究清代试律诗学,通过考察诗学家和其理论著作,分析其理论批评,掌握其核心诗学观点,阐述清代试律诗学的发展脉络。研究对象包括:

试律选本。从清初开始就有唐代试律选本刊印,但目前留存于世、最早的是毛奇龄论定的《唐人试帖》。此后不断有唐人试律选本涌现,如毛张建的《试体唐诗》,顾桐村、朱辉珏的《唐人省试诗笺》,叶忱、叶栋的《唐诗应试备体》。纪昀的《庚辰集》后又出现了大量清试律选本和别集,如张熙宇的《七家诗》,邵承照、陈德寿的《批注十九年同馆试帖》,张之洞、樊增祥的《二家试帖》、翁同龢的《笙华书屋试帖稿》、王葆修的《棣萼山房试帖》等。以上选本或别集中的序跋、凡例、批注、评点集中体现了清代诗论家的诗学观点,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清初对试律文体特征认识不清,试律选本称名亦时有混淆。如蒋鹏翮的《唐人五言排律诗论》、袁式宏的《唐诗应试排律笺注》、徐曰琏的《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虽称名不同,但内容皆为评定试律,亦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诗话著作。如林联桂的《见星庐馆阁诗话》、纪昀的《纪河间诗话》、梁章钜的《试律丛话》、洪亮吉的《江北诗话》、毛奇龄的《西河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都有大量的试律诗学观点,可与各种选本、别集互相补充。此外,清前诗学虽涉及较少试律,如葛立方的《韵语阳秋》、胡应麟的《诗薮》,直接或间接提到了试律或者相关内容,本书同样将其纳入研究对象范围。

史著。诗学批评需要依托于政治学术背景,附庸于科举制度的试律诗学批评更要关注各种背景条件。同时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史著当中亦可反映当时文人的创作思想。如科举史料、清史笔记、地方志、族谱、人物传记等。其中包括历史背景史料,如《康熙起居注》《乾隆起居注》、钟琦的《皇朝琐屑录》、徐珂的《清稗类钞》、小横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观》。科举史料,如赵尔巽的《清史稿·选举志》、素尔讷的《钦定学政全书》、王炜的《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清史笔记,如金埴的《不下带编》、陆以湉的《冷庐杂识》。学术背景史料,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三百年学术史》、刘师培的《清儒得失论》《十三经注疏》等。其中反映的诗学思想可以作为诗学理论的印证和补充,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其发展之原因始末。以上各类书籍中都保存有丰富的诗学资料,亦列为研究对象。

清初到乾隆二十二年,是试律诗学的发轫期,完成了试律诗学的初步构建。乾隆二十二年到嘉庆末年,是试律诗学的完成期。道光到清末是试律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新变期。本文即依这三个时间段落为线索,以试律诗学理论著作为核心,深入剖析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不同阶段理论进行梳理,辨析其异同,厘清其发展线索,考察清代试律诗学理论的发展嬗变。总结清代,重点是康熙后期到光绪末年二百年间试律诗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和时代特点,梳理这段时间试律诗学的发展脉络。

试律依附于科举制度而产生,试律诗学虽属于古典诗学的研究范畴,但又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自有其存在价值。缺乏对试律诗学的研究,会影响古典诗学研究的完整性和准确度。清代试律诗学的研究无疑可以形成对整体诗学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科举文学乃至清代诗学的发展演变,同时对古典诗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论阐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深化。所以,清代试律诗学研究是古典诗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 李因培:《唐诗观澜集》卷15,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2] 李因培:《唐诗观澜集》卷15,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3] 洪亮吉:《江北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4] 徐元璋:《长春花馆试帖》,光绪十四年刻本。

[5] 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称试律之外的诗歌为别体诗,本文为表述方便,亦沿用之。

[6] 熊少牧:《读书延年堂试帖辑注》,同治五年刻本。

[7] 周天麟:《水流云在馆试帖》,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8] 顾桐村、朱辉珏:《唐人省试诗笺》,康熙刻本。

[9] 袁式宏:《唐诗应试排律笺注·唐诗六韵浅说·凡例》,袁式宏《唐诗应试排律笺注》,康熙刻本。

[10] 许球:《养云山馆试帖》,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11] 程树德:《论语集释》,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00页。

[12] 叶葆:《应试诗法浅说》,嘉庆间悔读斋重修本。

[13] 林联桂:《见星庐馆阁诗话》,张寅彭《清诗话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027页。

[14]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卷3,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15] 赵尔巽:《清史稿·选举志》卷180,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148页。

[1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45页。

[17] 素尔讷:《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8] 素尔讷:《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28页。

[19] 素尔讷:《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28页。

[20] 王炜:《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57页。

[21] 王炜:《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6页。

[22] 后期试律向别体诗回归,在写作目的上趋于一致,但亦非主流。

[23] 叶葆:《应试诗法浅说》卷4,嘉庆间悔读斋重修本。

[24]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279页。

[25] 王锡侯:《唐诗试帖课蒙详解》,乾隆刻本。

[26]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278页。

[27] 叶葆:《应试诗法浅说》卷6,嘉庆间悔读斋重修本。

[28] 李因培:《唐诗观澜集》卷15,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29] 纪昀:《我法集》卷上,嘉庆五年刻本。纪昀评选《我法集》皆无注诗歌作者,下同,不具。

[30] 叶葆:《应试诗法浅说》卷4,嘉庆间悔读斋重修本。

[31] 翁昱:《试律须知》,见黄秩模《逊敏堂丛书》,宜黄黄氏仙屏书屋本。

[32] 毛奇龄:《唐人试帖》卷1,嘉庆六年听彝堂本。

[33] 龚守正:《龚文恭公艳雪轩试帖诗话》,见郑锡瀛《注释分体试帖法程》,光绪十九年刻本。

[34] 臧岳:《应试唐诗类释》,乾隆四十年刻本。

[35] 梁章钜:《试律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513页。

[36] 李因培:《唐诗观澜集》,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37] 蒋鹏翮:《唐人五言排律诗论》卷1,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38] 素尔讷:《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26页。

[39] 王炜:《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6页。

[40] 王炜:《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4页。

[41] 梁章钜:《试律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604页。

[42] 林联桂:《见星庐馆阁诗话》,见张寅彭《清诗话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028页。

[43] 陆以湉:《冷庐杂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00页。

[44] 龙启瑞:《龙翰臣修撰应试程式》,见郑锡瀛《重刻分体试帖法程》,光绪十九年刻本。

[45]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8页。

[46] 谈苑:《唐诗试体分韵》,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47] 薛雪:《一瓢诗话》,《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48] 恩锡:《槐云馆试帖》,同治十年刻本。

[49] 纪昀:《唐人试律说》,山渊堂重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