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城的形制

一 沿革

宋代开封外城始筑于后周,周世宗时为解决诸卫军营和官署用地不足,工商业迅速发展而坊市、邸店有限;城内屋宇交连,街道狭窄,雨雪有泥泞之苦,风旱有火灾之忧,炎热相蒸有疾病之虞等问题[6],在显德二年(955年)四月下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又称外城、新城和国城)”。规定筑外城“先立标帜”,“今后凡有营葬及兴窑灶并草市,并须去标帜七里外。其标帜内,候官中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7]。“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8]。显德三年正月,发开封府及曹(今山东曹县)、滑(今河南滑县)、郑(今河南郑州)之民十余万筑罗城,逾年而成。城墙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境内)土修筑(因开封土质松软),坚固如铁,周长48里233步[9]。显德五年五月,周世宗赐外城诸门额,东面二门称寅宾门、延春门;西面二门称迎秋门、肃政门;南面三门称朱明门、景风门、畏景门;北面三门称玄德门、长景门和爱景门[10]

北宋时外城亦称罗城、新城和国城。相传宋太祖初修外城使城墙“曲而宛,如蚓诎焉”,“及政和间,蔡京擅国”,则“一撤而方之如矩”[11]。或说外城“状如卧牛,保利门其首,宣化门其项”,“俗呼为卧牛城”[12]。对于无险阻绝塞凭守的东京开封府来说,“高墙深池”,不断加强外城防御功能是至关重要的,故北宋屡修外城[13]。早在太祖元年(968年)就开始略修外城[14],真宗和仁宗时增修外城各有两次(大中祥符元年、九年,天圣元年、嘉祐四年)、英宗时一次(治平元年)。到神宗熙宁八年至元丰元年(1075~1078年)间则大规模整修外城,元丰元年十月完工后,李清臣撰文刻石于南薰门上,文中说:“以三岁之绩,易数百年因循之陋,崇墉迄然,周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横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而埤堄七尺,坚若埏埴,直若引绳”[15]。此外,修城毕工,开封府请求于新城四壁内留10步“以墙为卫,外容车马往来”[16]。宋廷下诏,止以七步外筑墙,以所减三步,外加两步,共五步为路。可见城墙之内还有环城路。又同书卷三三六元丰元年闰六月己卯条记载,在城墙内四拐角地带内空三十步,三十步内官私房屋一律拆除。元丰年间修外城重在“增卑培薄”,筑“楼橹以拟边疆”(增强防御功能,筑瓮城、敌楼、战棚、马面等,到哲宗时陆续完成)[17]。此后元丰年间又大举开濠修护龙河(护城河),直到绍圣元年(1094年)才完工。宋徽宗时继而“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18],但在“楼橹尚未完备”之时,金人就南下灭宋。外城经多次整修后,城墙“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19]

外城经北宋整修后有城门12座,水门6座(图1-2)。南面三座城门,中间正门称南薰门,东为宣化门(陈州门)、西为安上门(戴楼门)。戴楼门东有蔡河上水门(广利水门),陈州门西有蔡河下水门(普济水门)。东面两座城门,南称朝阳门(新宋门),北称含辉门(新曹门)。新宋门南有汴河南北水门(北岸称通津门,南岸称上善门,又称东水门),新曹门北有东北水门(广济河水门,善利水门)。西面三门,中间称开远门(万胜门),北为金耀门(固子门),南为顺天门(新郑门)。万胜门南有汴河西水门(水门北岸有宣泽门,南岸有大通门),固子门北有金水河水门(西北水门,即咸丰水门)。北面四门,东为永泰门(陈桥门),其西依次为景阳门(新封丘门)、通天门(新酸枣门)、安肃门(卫州门,该门旁水门或称永顺门),前述括号内的陈州门等乃宋初因周时俗称,城门正门名称主要改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天圣初年又改动一次,水门皆太平兴国四年赐名[20]。城门诸俗称,大都以城门交通联系的主要地点为名。它们分别通往陈州(今河南淮阳)、宋州(今河南商丘)、曹州(今山东菏泽南)、万胜镇(今河南中牟东北)、郑州(今河南郑州)、陈桥镇(今河南封丘陈桥)、封丘(今河南封丘)、酸枣(今河南延津旧酸枣县)、卫州(今河南汲县)等。诸“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21]。诸城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22]

图1-2 北宋东京开封城平面复原示意图(综合已刊布平面图绘制)

北宋末金人攻开封城,“四城楼橹皆被焚烧”[23],外城遭到极大破坏,金正大四年(1227年)疏浚了外城护城濠。此后,在金元攻守战中,外城再遭破坏。元末“尽毁天下城隍,开封城亦仅余土阜”[24]。总之,入金历元,开封“外城毁而内城存”[25]。明代时外城“仅余基址,有门不修,以土填塞,备防河患”[26],将北宋外城作为土堤阻拦河水。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开封城,“铲土城(指外城墙)至尽”[27]。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外城残垣俱淹没于地下。

二 外城的形状与外城墙的调查和试掘

1978年秋,开封市博物馆对开封外城进行了初步调查。1981~198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开封市博物馆共同组成“开封宋城考古队”,对外城墙进行勘探和重点试掘,基本了解了外城的位置、形状和范围(图1-2、图1-3)[28]。据此可知,外城方向190度,平面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周长29180米,与文献记载宋开封外城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基本相近(一宋里约合559.872米)[29]。外城墙大体呈直线,东城墙和西城墙中段稍内弧;南半部城墙保存略好,北部城墙临近黄河,越北破坏越严重。四面城墙与今开封市现存明清城墙大致平行,两者东城墙相距最近,约1.4公里,两者西城墙相距最远,约2公里。

图1-3 北宋东京开封城实测平面图
(引自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略有改动)

东城墙基本呈直线,中段稍内弧。城墙南端在驻军某部院内,向北经文庄、大花园村、小巴屯村、铁牛村西,止于辛庄东北,全长7660米。全线除4处共2200米地段被现代建筑叠压或为流沙层而无法勘探外,其余地段均在地表下深约0.5~5米间探到城墙夯土,墙体宽10~20米。

南城墙大致呈直线,自东向西经药厂、烟厂、郭屯村、蔡屯村南、高屯村南,止于预制构件厂西墙外,全长约6990米。南城墙大部分被现代建筑叠压,其中除东起650~1000米,1550~1650米两处是厂区和水坑无法勘探外,余者皆在地表下1~8米间探到城墙夯土,墙体宽一般为10~20米。

北城墙多次被黄河灌淹,破坏严重,仅断续勘探约5500米。北城墙略呈直线,自东向西经大北岗村、私访院村、东官庄和南官庄,全长6940米,墙体宽15米左右。

西城墙基本呈直线,中段稍内弧。城墙南起建筑公司预制构件厂西墙外,向北经五顷四村,南郑门口村、土城村、固门村,北至市林场护城堤处,全长约7590米。西城墙除土城村偏北及前固门村偏北两段地表下4米处为流沙层外,余者皆在地表下0.2~3米间探到城墙夯土,墙体宽一般为10~20米。此外,在城西南角及开封市林场院内两段城墙宽达24米(马面?其结构待查)。西城墙在四面城墙中保存相对较好,故在西城墙南段开一条探沟(T1,东西46米、南北5~8米),以了解城墙的结构[30]。根据对探沟的解剖情况,可知城墙基宽34.2米,残高8.7米,顶部残宽4米[31],顶部破坏严重,发现一个圆形土井和3个土坑,墙体上窄下宽剖面呈梯形。城墙以红褐色土为主,夯筑,夯层厚8~12厘米(一般厚10厘米),夯窝圆形,直径4~5厘米,深约1厘米,夯窝很少叠压。在部分夯层内发现一种半球形夯窝,直径7厘米、深3厘米,是边填土边夯打形成的。此外,在夯层间均垫一层厚2~4厘米,含灰、白、红颗粒状的灰褐黏土。墙体由三部分构成,内侧(东,主1层)宽约19米为城墙主体,夯土红褐色,黏性较大,夯层底部黏土分布不匀,夯窝较疏散。夯土中所出瓷片以粗白瓷最多,次为越窑青瓷和影青瓷。城墙主体外侧(西)为增筑部分(主2层),宽约8米余,叠压东部夯土。该部分的夯土稍泛灰色,内含少量细沙,较松散,夯窝排列整齐,夯层间均匀铺垫黏土。夯土中出越窑、临汝窑、龙泉窑和影青瓷等瓷片。最外侧(最西边,主3层)为补筑部分,宽约6米,残高约2米余,夯土红褐泛黄,土质较软,夯窝稀疏,夯层间不垫黏土。夯土中出砖瓦、越窑青瓷和定窑白瓷等瓷片,并出土“天圣元宝”2枚,“治平元宝”1枚。前述三部分根据其夯土质地、夯筑方法、夯层厚度和包含物的不同,推测内侧城墙主体部分似筑于后周始建外城的显德年间;外侧贴筑于内侧墙体的增筑部分,土质与前者略有差异,夯筑方法相近,似筑于宋真宗时期(998~1022年)。最外侧补筑的夯土与前两部分差异较大,夯筑方法有别,似筑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左右。城墙夯筑的红褐色土与墙基下生土相同,当取自附近,作为“黏合剂”的黏土,或如文献所记取自虎牢关。此外,在主体城墙外侧增筑部分(主2层)下端西侧,压在最外侧补筑夯土(主3层)之上有砖砌下水槽遗迹。水槽为城墙排水设施,残存上、下两段,上段残高0.6米,下段残高1.2米,宽均为0.4米,下段较上段略偏东北0.1米(或与减缓水的下冲力有关)。水槽底砖平铺,两壁侧砖稍内斜。砖为宋砖,砖35厘米×17厘米×6厘米,砖面有“X”形纹饰,砖间用泥勾缝。

探沟(T1)在城墙两侧的堆积有12、13层,厚10~13米左右。以内侧(东)堆积为例,第1层耕土,第2~6层淤积层,仅出清代钱币等个别遗物。第7~10层为明代堆积,其中第8层堆积又分为红色黏土和黄褐色沙土两层,出宋代砖瓦和明代瓷片,疑是明末水淹开封时的堆积。第9层黄色沙石层,土质较硬,出宋砖、宋钱,明代瓷片和明代钱币。但其外侧(西)第9层堆积为黄褐色土层,其下部发现23层夯土,土质较硬。从伴出有明代瓷片来看,发掘者认为应是明代依宋外城垣夯筑土堤的残留(拦阻洪水备防河患)。第11~13层为宋代堆积,内侧距地表近11米,外侧距地表深约8米时始见宋代文化层[32]

三 外城门和水门的考古调查与试掘

(一)西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

据考古调查在南郑门口村北侧有瓮城遗迹,瓮城南距西城墙南端2050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65米,东西宽120米,中间开门(门宽不明),瓮城墙宽10~20米。瓮城内的城门与瓮城门东西相对,城门宽约30米,城门遗迹距地表深0.2~2米左右,属“直门两重”类型(图1-3之西W1,图1-4之1)。为进一步了解瓮城情况,在瓮城门北端与瓮城墙之间开一条探沟(T2,南北25米,东西5米)。在地表以下4米左右发现一条东西向路面,坚硬的路土呈青灰色。在路面上发现三条车辙痕迹,车辙宽0.1米左右,车辙间距约0.75米。路土中出明代或更早些的瓷片,估计是明代路土。在该路土下有一层厚约0.8米的砖瓦堆积,砖瓦及所出瓷片均属宋和唐五代时期,似为城门倒塌后的堆积。在距地表深5.7米发现厚约1.1米的灰褐色宋代路面,路土中出宋代龙泉窑、钧窑、临汝窑、磁州窑瓷片、影青瓷片,以及少量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瓷片。该瓮城遗址是已发现的诸门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据考证为顺天门(后周曰迎秋、太平兴国四年改名顺天,俗名新郑门)遗址。

图1-4 北宋东京开封城城门遗址平面图
(引自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略有改动)

在西城墙土城村北,南距顺天门遗址1680米发现一瓮城遗址。瓮城平面呈半圆形,南北向105米,东西向60米,门偏开朝北(“屈曲开门”),宽19米。瓮城内的城门宽约40米(图1-3之西W2,图1-4之6),距地表深4米发现路土。路土坚硬呈黑灰色,内含沙礓石、碎砖和明代瓷片(明代曾利用此门),推测为开远门(太平兴国四年赐名通远,天圣后改名开远,俗名万胜门,后周无此门)遗址。

2003年3月下旬,配合河南大学新校区工程,在新校区东北部,南距新郑门遗址3340米,距万胜门遗址120米处,探明固子门遗址[33]。固子门城门缺口长方形,南北长32米,东西宽19米。城门缺口之西为瓮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9米,东西宽45米,瓮城拐角抹角。瓮城开券门两座,一座在南墙近西端处,门长方形,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另一座在西墙近北端处,门呈长方形,规模同南瓮城门(图1-3、图1-4之4)。瓮城墙体宽约9米,结构同西城墙。在瓮城内发现两条道路遗迹,路土距现地表深约11米,路土层厚约0.2~0.3米,为分别连接固子门与前达两座瓮城门的道路。又在瓮城内西南部发现一处用火遗址。此外,在固子门缺口处距现地表深8~11米的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碎砖瓦等堆积,在两瓮城缺口距现地表10~11.3米文化层中,同样发现大量碎砖瓦堆积。上述现象似乎表明墙体或已部分包砖,城门之上似有门楼建筑。固子门瓮城的形制,是一座与其他城门瓮城不同的新类型。

在土城村南,南距顺天门遗址910米发现一水门址(图1-3之西Q1),平面呈对称的曲尺形,水门缺口宽约25米。曲尺形向外突出部分的顶部残缺,上端残宽约7米,下端宽约35米,推测是汴河上水门(西水门)遗址[34]。在固门村西南,南距开远门遗址620米发现一门址(图1-3之西Q2),缺口宽约65米,因地下水位高无法勘探,其性质尚待进一步考古工作和深入研究方可断定。在开封市西郊林场内,南距金耀门遗址1520米发现一门址(图1-3之西Q3)。门址缺口宽约35米,缺口北侧有向外突出的长方形残迹,推测是金水河水门(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咸丰水门)遗址(图1-4之5)。

(二)东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

东城墙南端向北5020米,在开封市二商干校院内发现一瓮城遗址(图1-3东城墙之W2),距地表深3.7~6.7米探到瓮城夯土,瓮城平面呈半圆形,东西向50米,南北向108米,墙宽约15米,推测为含辉门(周曰寅宾,太平兴国四年改名含辉,俗名新曹门)遗址[35]

东城墙南端向北730米(开封火葬场西侧),发现城墙缺口,南北宽35米。在其外侧今火葬场大门两侧又钻探发现一形如瓮城的遗址(图1-3东城墙之W1)。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00米,墙厚20~28米。距地表深4.5~8米探到门址夯土,瓮城门开在中部与城墙缺口相对,两者宽均为35米左右。推测城墙缺口为汴河东水门(汴河下水门),而其外的形如瓮城者则似为捍御汴河水门的拐子城遗址(图1-4之3)[36]

(三)南城墙和北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

在距南城墙东端2900米处发现瓮城遗址(图1-3南城墙之W1),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0米,墙厚约15米,中部开门,宽35米,门道情况不明,与瓮城门相对的外城门尚未找到。该门址与今开封市南北中轴线(中山路)相对,推测为南薰门(周曰景风,太平兴国四年改名南薰门)遗址(图1-4之2)。从南薰门遗址向西1180米发现一宽约100米的缺口(图1-3南城墙之Q1),因水位较高无法钻探,情况不明,推测为蔡河上水门遗址。该水门遗址向西620米肉联厂后门附近发现城门缺口(图1-3南城墙之Q2),已探出的部分宽95米。缺口西部向外突出似瓮城残迹,南北长50米,东西宽10米。缺口南和东部被铁路打破和墓地叠压,无法钻探,推测为安上门(周曰畏景,太平兴国四年改名安上,俗名戴楼门)遗址。此外,在曹屯村与豆腐营村之间发现一城墙缺口,因资料有限,尚不能判明是陈州门还是蔡河下水门遗址。北城墙破坏严重,发现的城墙缺口均宽达数百米,故不能确定城门遗址的位置。

据上所述,南薰门和新郑门的瓮城遗址平面均呈长方形,瓮城门与城门相对“直门二重”;万胜门和新曹门瓮城遗址平面均呈半圆形,瓮城门均位于瓮城右侧“屈曲开门”,凡此与《东京梦华录》所记完全相同。此外,在南薰门瓮城门附近还发现大量碎砖、白灰、烧土块和木屑等,据此推测瓮城上原或有防御设施。而新郑门路土中的砖瓦堆积又表明外城门可能已经包砖。从《清明上河图》来看(图1-5),当时的城门似已包砖,城门结构仍为过梁式木结构。关于外城的城壕,据调查大体宽约40米,距地表深约11米[37]

图1-5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