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总体特点

宋至明代都城的形制布局,自北宋东京开封府城承袭北周都城的形制并加以改造和变化开始,就走上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之路。从此都城的形制布局别开生面,逐渐产生和深化了许多与隋唐都城形制布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沿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轨迹,按照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特点的演变规律,不断推陈出新,至明代的北京城则总其大成,遂呈现出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终结模式。其间宋、辽、金、元、明各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特点,已在正文逐一论述。下面则从宏观角度,就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择其要者,略作归纳。

1.都城平面结构三重城或两城制

北宋开封城为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结构(其皇城尚未形成标准的环套宫城模式)。南宋临安城在改造旧城的基础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平面结构为宫城(皇城同样未形成标准的环套宫城模式)和外城两重城。此后金中都、元大都均呈宫城、皇城、外城三重结构。明南京城为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结构,明北京城为宫城、皇城、内城、内城南加筑外城的四城结构。但是,明南京和明北京城的主体部分仍为宫城、皇城、内城三重城结构。

辽上京和金上京为南北二城毗连形制,宫城或在北城或在南城。这种形制其实是两京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而将东京开封府三城相套形制加以改变的结果。此后元大都城分为南半城和北半城,清北京城将内城改为满城,外城改为汉城。元大都和清北京城是变相的二城制,其与辽上京和金上京同样都是为解决本民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分治问题。但是,元大都和清北京城并未改变其都城形制,实质上仍为三重城的结构。

2.都城平面形制以长方形为主

北宋开封城以后,都城平面形制大都呈长方形或略呈长方形。其中辽上京和金上京两城制的南北二城,各为方形(略变形)或长方形的结合体。此外,位于长江以南的南宋临安城和明南京城由于受到山、水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其平面形制则呈曲折多边的几何形。

3.都城形制布局与自然环境结合紧密

宋以后的都城形制布局与自然环境结合紧密,将河湖水系、给水排水系统、漕运系统和山体等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使之与都城形制布局融为一体。多数都城,水面成为制约城内布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水面和山地特点较突出的都城,如南宋临安城和明南京城,城墙和主要建筑因山就水、因地制宜、因势而筑。城的平面形制不拘于直线和方正,曲而多变,形成了独特的外缘景观。

4.都城将园林和绿化作为其总体规划的内涵之一

从北宋东京开封府城开始,就将园林和绿化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之中。历代都城在这方面各有所长,不断发展,遂使之成为该时期都城规划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这种情况到清代北京城,则集此前历代宫城园林、内城园林和绿化、近郊园林之大成,发展到极致。都城营造园林和绿化与前述将山水纳入都城总体规划相辅相成,乃是宋以后都城规划自然观不断增强的必然反映。

5.“择中立宫”,宫城形制布局走向规制化

“择中立宫”,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然而真正较好地解决“择中立宫”问题的则是始于北宋开封府城。此后不断强化“择中立宫”理念,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北京城,逐步基本达到了“择中立宫”的效果。

宋及其以后的都城在“择中立宫”的同时,还进一步优化宫城皇城布局。大内从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发展成皇城环套宫城;皇城从主要容纳中央衙署,到进而包容苑、内府诸衙、府库和相关服务机构,功能逐渐多元化。宫城的平面形状和规模,自北宋迄明大体相近。宫城正南门从双阙演变成午门翼以两观形制,宫城四门,出现东、西华门,四隅设角楼。宫城内按前朝后寝配置,主要宫殿区从出现双轴线,而发展为分三路配置。主要宫殿多有后阁,平面呈“工”字形。宫城之前置左祖右社,再前为“T”字形宫廷广场,宋代的杈子逐步演变为千步廊,千步廊两侧置主要中央衙署。宋至明代都城的宫城和皇城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是按上述模式而演变和发展的。到明代三都的宫城和皇城,特别是明北京的宫城和皇城经过北宋以来的演变和发展,其形制布局已完全规范化和规制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宫城皇城的终结模式。上述情况详见本书对各代都城的宫城和皇城的论述。

6.新建的都城城建规划以准确测量为基础,以宫城长宽为模数

在宋至明代的都城中,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只有元大都城可复原出较完整的城建规划。其城建规划以准确测量为基础,辨方正位,以宫城的长宽,作为规划都城形制布局的模数。明北京城较元大都城北缩南扩后,营建宫城和相关的改造工程之规划亦同元大都。至于其他都城城建规划的具体情况,尚在进一步的探讨之中。

7.中轴线是都城规划布局的轴线和主脊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有强调中轴线作用的传统,在宋至明代都城中,中轴线的长度逐渐延伸,功能不断完善,其在都城规划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从发展进程来看,都城的几何中心与都城规划中轴线由分立到合而为一,都城规划中轴线和宫城中轴线由较短到纵贯全城。最终使都城的中轴线、宫城中轴线合一,都城几何中心点移到中轴线上,成为全城规划的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建筑逐渐形成较完整的礼制序列,并以此为主轴和全城规划布局的主脊,将城内空间布局组织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除规划中轴线外,还陆续出现与规划中轴线相辅相成的辅助轴线,形成多轴线多坐标点,这些轴线和坐标点紧密结合,在统筹规划之中对都城进行对称、均衡和稳定的布局。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本书在各代都城中均有记述,其中尤以元大都城表现最为突出,迄明代北京城则发展到极致。

8.都城城墙结构和设施突出防御功能

自北宋东京开封府城城墙出现瓮城、敌楼、角楼、马面和防城库以后,历代都城均对此不断强化和改进。南宋临安城外城墙始包砖石,至明代城墙开始内外包砖,明南京城墙为全砖石结构,出现内瓮城、闸楼和藏兵洞。总的来看,宋代以后由于火器的发展,对城墙的防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宋及其以后历代都城城墙之高坚和各种防御设施之完备,远胜于前代。

9.都城内出现水陆复合型路网

前已说明,宋及其以后的都城与自然环境结合紧密,并将山水纳入都城总体规划。因此,具有该特点的都城,除按常规以主干路网(多呈井干式路网)为规划布局骨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厢坊和功能分区外,还将街道交通网络与水路交通网络以桥梁为纽带相互连接,形成水陆复合型的交通体系。北宋开封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和明南京城等在这方面均各有特色。

10.都城居住区街巷化

从北宋东京城旧的里坊制逐渐崩溃,出现街巷制以后,南宋临安城基本完成了向街巷制的转化。金中都城区新扩建部分,已完全按街巷制配置,到元大都时又演变成胡同,街巷制走向规制化。此后历经明清北京城,遂成定制。

11.都城规划布局集政治化、军事要塞化和商业化于一体

宋及其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第一,重点突出宫城皇城、主要衙署、礼制建筑、寺庙和达官显贵邸宅等的配置,都城高度政治化。第二,都城内外大量驻军,在城内重要地区和城防要地设兵营和城防机构,这是都城政治化在城防方面的表现形式,即都城又高度军事化、要塞化。第三,随着旧里坊制和市制的崩溃,街巷制的确立,都城各主要大街密布商业街市(包括手工业店铺),商业化是该阶段都城与前代都城在都城布局形式和内涵方面的最大差别(商业街市的配置同样从属于政治化)。可以说,宋及其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乃是集政治化、军事要塞化和商业化于一体。其中都城商业化以两宋都城表现最为突出,是中国古代最具商业特色的都城。但是,当蒙古入主中原在今北京建立大都后,由于脱离了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又以其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影响元大都的规划布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断了两宋都城以来的商业化进程,所以元大都的商业街市和商业区远不如两宋都城繁荣。此后明代在这方面虽有起色,但亦难与两宋都城相比。上述现象无论在这个时期的都城史,还是都城社会史和经济史中,都是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12.都城功能区划多元化,分区较明确,配置大致有定

宋至明代都城的社会功能较前代更加完备,故其城内功能区划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总的来看,这个时期都城的功能区划大体可分为宫城皇城区、主要衙署区、礼制建筑区、主要商业和手工业区、文化教育区、娱乐区、寺观区、府邸区、居民区、城防区、仓库区,以及风景区等。这些功能区划在较明确的集中配置、块状分割的前提下,又呈现出散置和相互穿插配置的特点。其中的宫城皇城区大体居中;主要衙署区和庙社主要礼制建筑区配置于宫城前中轴线的两侧;为宫廷和达官显贵服务的主要商业区和综合商业中心区多在宫城皇城周围和宫城中轴线延长线的两侧。其他功能区划,不同的都城则依其本身的条件而各自配置有定,配置的方位和特点不一。

上面概述了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总体特点,这些总体特点具体到每一座都城又各有特色和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有必要进而参照本书诸章各个都城与此有关的具体论述。此外,关于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和布局艺术,本书各章均有论述,由于这些情况较具体,差异性较大,故绪论部分不再概述。